APP下载

“非洲与非裔流散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研讨会”综述

2020-07-16聂韬刘敏

外国语文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非非洲教授

聂韬 刘敏

内容摘要:2019年12月中旬,“非洲与非裔流散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中国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本次会议宣告了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会的成立,并围绕非洲与非裔流散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学术研讨。主要议题包括非洲和非裔流散文学经典研究、作家作品的传播与批评、非洲及非裔文学研究的视角和方法等。会议还就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会成立之后的学术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非洲与非裔流散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研讨会;非洲文学;非裔文学;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会

2019年12月13-14日,“非洲及非洲流散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讨会”在成都顺利召开。本次会议是由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会、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等主办,《外国语文研究》、《山东外语教学》、《语言教育》等单位和杂志联合协办。此次研讨会由三个部分的主题报告和三个分会场组成,有来自国内外40余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100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大会,针对全球化背景下非洲和非裔流散文学经典的学术研究路径展开分享与讨论。

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会的成立是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会长吴笛教授在会议上宣读了二级学会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会成立的文件。他高度肯定了我国当下学者在非洲文化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并指出,研究非洲文学需要打破欧洲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重新审视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期盼在学会有力的组织下,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究领域将取得更大的学术成就。

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会会长谭惠娟教授发言指出,该研究会的学术领域并不只限于非洲本土的语言文化和文学思想,还包括流散到世界各地的非裔文学家、批评家、思想家、理论家和哲学家,因此具有跨学科性、泛非性和世界性等特點。

本次会议多篇论文从叙事学、哲学、比较文学、历史学等角度切入,突破了欧洲中心主义对非洲及非洲流散文学经典研究的话语门阀统治,体现了本次会议的学术前沿性和思想深度。

冯文坤教授在大会发言中从“有‘根的世界主义与有‘根的身份叙事”分析了安东尼?阿皮亚的世界主义理想。他从人性共识性的四个方面论述了有“根”的世界主义与有“根”的身份叙事,认为对叙事身份的辩论,就是分析叙事结构和理解我们自身的作用。陈国荣教授则深入经典电影《梦游之地》,从外文本、内文本、文本间性这三个书写维度讨论了“谁想要忘记”和“谁想要记住”等“记忆”问题。王卓教授则通过对伊丽莎白?亚历山大组诗《阿米斯特德号》的分析,认为:诗人试图用厚重的诗篇唤起了一个复杂而遥远的黑人族群的“文化记忆”,在对“文化记忆”的追索中,勾勒出美国非裔的文化身份的嬗变过程。

对非洲及非洲流散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的研究更要关注非洲的社会、民族历史与现状。这是李安山、Augustine Asaah和蔡圣勤教授的共同学术呼吁。李教授从国际非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中国的四代非洲研究者、中国学者的国际参与、目前非洲研究在中国的成绩与问题和中国非洲研究的新趋势五个方面,对中国非洲研究做了详细的梳理,并剖析了中国非洲研究思路和研究范式的转变。Augustine Asaah教授的发言聚焦于非洲民族性。他通过分析戏剧、电影和小说等,认为民族性在非洲文学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多样性和差异性是非洲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而多民族性更不仅仅是后殖民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蔡圣勤教授对20 世纪末南非小说家海外化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历史实证分析,认为20世纪南非小说家所面临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变革,既为南非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使当时本土小说家纷纷逃离南非、作品不断地海外化,从而导致了20世纪末南非文学的萧条。姚峰教授在发言中探讨了西方学界对非西方知识界的“问题殖民”,认为批判“问题殖民”、重建中国批评家的主体性迫在眉睫,并指出,包括非洲在内的第三世界文学与思想研究正是中国学人摆脱“问题殖民”的重要路径。

经典作家作品研究是本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罗良功教授以美国经典诗人兰斯顿?休斯的诗歌《立方体》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诗歌所表现的跨国空间与诗人的文本实验之间的关系。罗教授将诗歌文本的细读和文化批评相融合,指出:《立方体》借用了欧美现代主义技法和美国非裔“摇摆音乐”等文化形式,锋芒直指精英现代主义和被操纵的大众文化。蒋晖教授的发言紧扣“经典”一词。他认为,今日盛行的“经典”之内涵更接近于一种“商品”,或者“凝固的秩序”,中国文学研究需要徘徊在经典的幽灵与秩序之间,把一切实有都看成中间物,而将一切幽灵都看成实有,史是“经典”的“历史”,而“经典”则是“历史”的“经典”。

关注文本,深入文学经典的内部叙事结构,永远是文学研究的基本研究方法。黄晖教授从魔幻现实主义的视角切入非洲经典文学《饥饿的路》,通过聚焦文本内部,解剖了魔幻现实主义在非洲的具体表现形式,认为这部以虚构的非洲现代城市贫民窟为背景的小说,通过第一人称叙述,将个人的生命体验与民族的历史、家国的命运沉浮紧紧相连。王卉教授则以《“幽灵旅伴”中的黑色欧洲》为题作了发言。她指出,小说将档案记录中散落的非洲线索小心搜集起来,进而编织起多个世纪以来生活在欧洲大陆的非洲人形象,包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黑女士的形象,以年轻的莎士比亚赞美其美貌的方式来颠覆西方社会中白人的审美观。她认为,《幽灵旅伴》是英国黑人小说家试图重写国家历史的尝试,为欧洲黑人移民的身份构建提供有力的支撑。

汪琳博士的发言聚焦于女性视角与叙事。她借助女性主义叙事学的三种叙述声音的理论,探讨了以玛利亚玛·芭为代表的非洲女性作家在小说中的声音建构,剖析了作家在个人型叙述声音与集体型叙述声音的选择与切换中隐含的创作意图与深层次的历史原因。

朱振武教授在闭幕式上指出,建立构建中国自己的非洲文学学科势在必行。他认为,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应该充分展开田野调查,爬梳一手资料,接触非洲本土学者和作家,融入非洲文化腠里,植根非洲文学文本,从而重新确立研究目标,确立审美标准,进而体现中国学者独到眼光和发现;同时,中国的非洲文学研究还要以中国文学文化为出发点,以世界文学文化为参照,充分进行跨文化、跨学科和跨空间的学理思考和国际对话。

本次会议参会者既有资深教授,又有中青年学术骨干,还有初入门槛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同显示了我国非洲及非洲流散文学研究领域的人才队伍的勃勃生机。与会学者们发表的非洲与非洲流散文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仅体现出对欧洲中心主义学术观的批判与反思,也彰显了中国经验、中国视角为非洲及非裔文学研究提供独特视角与方法的可能,展现出中国非洲及非裔文学研究的光明前景。

猜你喜欢

中非非洲教授
An Uncommon Trip
非洲村庄
中国家猫起源于非洲
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与中非合作
新的一年中非关系昂首向前
中非合作迈入新时代
以“八大行动”谱写合作新篇章
开心格格
马达加斯加2:逃往非洲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