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奥菲奥》中叙事情节的神话模式

2020-07-16代兆凤王振平

外国语文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神话小说音乐

代兆凤 王振平

内容摘要:2019年普利策小说奖获得者,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理査德·鲍尔斯的小说《奥菲奥》形式恢弘、话语独特、结构精巧、意义深远。作家通过在叙事情节结构方面对“奥菲奥”神话原型的巧妙运用,让主人公——当代“奥菲奥”——在遭遇卡夫卡式的危难后不断“回头”,重新思考自我追寻之历程以及“后9·11”时代个人与社会的生存之路,并对社会变迁、科技发展、人性变异发出了自己的灵魂拷问。

关键词:《奥菲奥》;叙事情节;神话模式;“后9·11”

Abstract: The novel Orfeo, written by the famous contemporary American writer Richard Powers who is the 2019 Pulitzer Prize winner for Fiction, is of great form, unique in discourse, exquisite in structure and thought provoking. In the face of the personal Kefkaesque experience, the protagonist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emporary Orfeo, constantly “turns back” and rethinks the course of self-pursuit and the way of social survival in the “post-9/11” era as the author skillfully uses the mythological archetypes of Orfeo in the aspect of narrative plot. The author sincerely issues his interrogation towards social changes,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variation of human nature. He tries to seek for the way of the modern society development by using ancient metaphors.

Key words: Orfeo; narrative plot; mythological pattern; post- 9/11

一、引言

理査德·鲍尔斯(Richard Powers, 1957-)是美国2019年普利策小说奖获得者,许多评论家认为,他秉承了品钦、加迪斯和德里罗等作家的创作风格,是“X一代作家群”的领军人物、“第三代美国后现代小说家”的重要代表、美国当代文坛“最具前景的小说家”。自1985年出版第一部小说《三个农民去舞会》(Three Farmers on Their Way to a Dance)获得巨大成功后,他相继出版了10余部小说。其中,第九部作品《回声制造者》(The Echo Maker)入围2006年普利策小说奖,并荣获200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2019年,凭借其第十二部新作《上层》(The Overstory),鲍尔斯夺得美国该年度普利策小说奖。

《奥菲奥》(Orfeo)是作家的第十一部作品,小说在2014年出版后迅速获得文学批评界和普通读者的青睐,入围2014年布克文学奖长名单,并获2014年加州图书奖银质奖章小说奖。《奥菲奥》讲述一位学化学出身的音乐家埃尔斯因试图在自建的DNA实验室把音乐作品合成进生物活细胞,而被警察怀疑为进行生化实验的恐怖分子,结果被迫走上逃亡之路。逃亡过程中,他先后造访了前女友、前妻、友人和女儿;与现实的逃亡之旅交织的是心理层面的回忆之旅。他1940年出生后的个人经历(音乐、爱情以及友情)和在此期间美国社会发生的历史事件,不断以回忆形式穿插其中。鲍尔斯是美国新生代作家,对其作品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多为报刊评论,对其新作《奥菲奥》的研究更不多见,仅有几位外国学者对其后现代叙事技巧(Fernandez-Santiago 126-124)以及音乐小说形式(Reichel 81-98)进行过分析,而对现实语境下小说的神话模式研究未见涉及。《奥菲奥》形式恢弘,话语独特,结构精巧,意义深远。在叙事的情节结构方面巧妙运用了“奥菲奥”神话原型,再现了美国当代“奥菲奥”——埃尔斯,在遭遇卡夫卡式的危难后,不断“回头”,追溯自身的过往和社会的发展,表现了作家对“后9·11”时代人类生存之道和社会发展前景的思考。这些描写,不仅能让读者从一个方面看到美国当代作家和民众在“后9·11”时代的反思,也会激发读者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二、《奥菲奥》与俄耳甫斯神话

小说题名Orfeo的另一种表达为Orpheus,多译为俄耳甫斯——一位古希腊神话英雄。鲍爾斯将小说命名为《奥菲奥》明确地把小说与俄耳甫斯神话的相关性告诉了读者。乔伊斯曾经对《尤利西斯》的法文版译者瓦勒里·拉尔博(Valery Larbaurd)说,“小说的标题是一把钥匙,如果读者熟悉《奥德修纪》就能把握住小说的轮廓。史诗的概念就是在现代生活纷繁混乱的材料上覆盖史诗的形式”(Eruvbetine 74)。同理,要深入理解《奥菲奥》,就有必要了解关于俄耳甫斯的神话。

古希腊英雄俄耳甫斯是太阳神阿波罗与缪斯女神卡利俄帕之子,生来便具有举世无双的音乐才能。他的音乐能使高山点头,野兽俯首,河水止流。他曾经以音乐帮助伊阿宋夺取金羊毛,弹竖琴抵御海妖塞壬。后进入冥界寻找因遭遇毒蛇而身亡的妻子尤丽迪茜(Euridice),因违背与冥王的约定,扭头回看妻子而让她再次送命。从某种意义上说,神话没有源文本,从一开始它就以讲述(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存在,每一次讲述都是一个新版本。几千年来,俄耳甫斯神话已经衍生出令人眼花缭乱的众多版本。俄耳甫斯能够成为具有原型意义的神话人物,古罗马的维吉尔(Virgil)和奥维德(Ovid)功不可没。维吉尔的《农事诗》(Georgics)第四部分(IV.453-558)有上百行讲述的都是俄耳甫斯的故事,由此奠定了俄耳甫斯神话的基本面貌。奥维德的《变形记》(Metamorphoses)(X.1-85)在相当大程度上沿袭了维吉尔的版本,由于《变形记》在中世纪几乎是古希腊罗马神话的圣经,因而成了俄耳甫斯神话的主要来源。众多版本的神话故事都大致包含以下三个情节:俄耳甫斯感动世间万物的音乐能力、下到冥界寻妻、被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女信徒们杀死。俄耳甫斯神话之所以具有持久魅力,关键在于其故事“涉及到了许多重要的主题——比如艺术、死亡、爱情、性别身份,因而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阐释潜能,不同时代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都能从中发掘出自己所需的东西”(李永毅 88)。

诺思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认为,文学是“移位的神话”(193)。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情节与人物范式,以神话原型的形式在作品的主题、人物和情节等各个层面表现出来。“原型呈现为远古神话意象的再现或变型,具有普遍性和循环性。文学的结构是神话式的”(程爱民 88)。在《奥菲奥》中,鲍尔斯有意识地将俄耳甫斯神话作为小说现代题材的“潜文本”,使两者之间的叙事情节结构形成平行对应关系。《奥菲奥》的叙事情节与俄耳甫斯神话三个基本情节一一对应,小说的内在秩序与连贯性及其超越时空限制的叙事结构,巧妙地融合了神话与现实,表达了当代人在“后9·11”时代寻找精神家园的挣扎与努力,以悲剧的形式表现了现代城市生活和个人遭遇,是一部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现代寓言。

三、叙事情节结构的神话原型

1. 音乐的作用——艺术话题

在神话中,俄耳甫斯能够用音乐感动神祗、动植物、甚至无生命的石头,这种超凡的魔力象征了艺术沟通天人的力量,俄耳甫斯因此成为诗人和音乐家的原型。伊丽莎白·休厄尔(Elizabeth Sewell)在其作品《俄耳甫斯之声:诗歌与自然历史》(The Orphic Voice: Poetry and Natural History)中追溯了文艺复兴以来俄耳甫斯打动自然生灵的超凡音乐能力的描写。鲍尔斯在《奥菲奥》的最开始致敬了这一主题,他通过小说主人公埃尔斯的狗费德里奥探讨了动物的音乐意识。

如果埃尔斯发出一个D调,那狗就会发出降E调或E调。如果埃尔斯调整到费德里奥的高音,那狗就会把音滑高或者滑低半个。如果一个人声合唱发出一个谐音,那狗就唱出一个里面没有的音符。不管一簇音高中出现多少个音,菲德里奥总能找见一个里面没有的。(鲍尔斯8-9)

埃尔斯尽力去理解费德里奥的行为,并试图找出狗能与音乐共鸣的原因。他了解到其他具有音感的狗,比如瓦格纳的西班牙猎犬,在他写《唐怀瑟》①的时候会冲不喜欢的片段嚎叫,直到瓦格纳修改那段旋律。埃尔斯关于音乐共性的实验证实了费德里奥和人听到的八度音阶一样多。他羡慕狗这种瞬间可以达到的对音乐的专注力:“对新鲜事物孜孜以求不是她的风格。她对老练之人从不厌倦,但也辨认不出埃尔斯为她演奏过的任何曲调,无论听多少遍。以永远不变的‘两足站立的姿态翩翩起舞”(鲍而斯10-11)。如果人类能够暂时拥有这种专注力,那他们很容易就能走上巅峰,就能欣赏埃尔斯的音乐。然而,只专注于音乐,大部分人都做不到,他们更在意音乐如何进行,期望一个完美的落幕,或者很容易分神思考其他,正如P. C. Hogan (11-12)所说,大多数听众听实验音乐的时候容易浮躁,大脑无法处理音乐信息,以至于任何新颖的音乐对他们来说都如陈腔滥调。浮躁的当代人一直试图摆脱的是焦虑,“9·11”以来各种恐怖所带来的心理阴影挥之不去;物质技术发展令人眼花缭乱,催生的快节奏生活所带来的焦虑如影随形。现代技术给人们带来便捷,为人们提供了各种欣赏音乐的工具,但再高级的技术也替代不了思想,想真正理解音乐,需要用心去聆听、去品味。

远在这个星球另一端的服务器群正把一亿首存储好的音乐声轨塞进她的血压袖带中,却没有一首适合的。品味所做的工作就是让疯狂的人类创造的资源种子缩小到一个可控的水平。但是欲望永远都对品味不屑一顾。一个人需要听多少首歌?再一首。下一首新的。(鲍尔斯82)

焦虑使现代人无法静下心来与自然相处,无法聆听自然产生的最美好的音乐,也无心欣赏身边的音乐。埃尔斯曾经坚信,他可以创造出让观众达到瞬间专注的音乐,帮助听众摆脱恐惧,“做出一些值得听的东西,传递给这世界”(鲍尔斯335)。但费德里奥死后,“他再也不相信自己的余生中还能找到它”(12)。他决定采用非常规手段,用细菌DNA的模式来编码音乐,这样,音乐就会随着细菌代代流传,让他的乐曲走向永恒。他的音乐也因此会拥有非凡的能力,如俄耳甫斯般具有撼动自然的力量。这种将音乐融入自然的创新,尽管对自然的影响只是停留于微小的细菌层面,或许可以吸引那些浮躁的观众。

2. 冥界寻妻——追寻话题

无论维吉尔的《农事诗》还是奥维德的《变形记》,俄耳甫斯神话的核心都是下冥界拯救妻子尤丽迪茜。从文学角度看,此神话中的“冥界”和“俄耳甫斯回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也是后代文学作品中引用颇多的两个原型。“冥界”或者“地狱”寓意极端危险的境地,“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或当代作家使用‘冥界(Hades)作为疯狂、无意识、艺术家的遭遇、灵魂的暗夜、政治独裁、艰难困苦之境或者其他任何被压迫以及极端痛苦的隐喻”(Hume 11)。比如美国作家Hoban的小说《美杜莎的频率》(The Medusa Frequency, 1987)就采用此隐喻表达艺术家的遭遇,Turner的小说《迷失的俄耳甫斯》(Orpheus Lost, 2008)通过该隐喻呈现了主人公为美国情报局工作时的政治遭遇。“冥界”的隐喻在文学中应用广泛,《奥菲奥》中也有迹可循。宋赛南认为,《奥菲奥》的“第一个巨大隐喻或许是‘后9·11的时代与‘冥界”②。9·11后美国政府出于所谓安全考虑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整个社会蒙上了一层“恐怖”阴影,包括无所不在的政府监控。小说中埃尔斯被当局怀疑为“恐怖分子”,在惶恐中走上逃亡之旅,就是美国安全政策所导致的。

两个月以前,在同一个地方,他读了某本杂志上一篇关于新《爱国者法案》规定的文章。里面谈到,政府在没有明确证据的情况下可以限制公民。关于这篇报道,他所能记得的就只是这半句话了,“排除嫌疑前受控”。(鲍尔斯97)

正如小说中提到的2001年布什总统签署的《爱国者法案》,它延伸了恐怖主义的定义,以防止恐怖主义的目的扩大了美国警察机关的权限,包括可以秘密监视公民的私人信息等。多数人认为,这意味着公民丧失了自由的权利。对于包括埃尔斯在内的美国公民来说,在9·11之后,他们面临的不只是随时可能再次遭受恐怖袭击的“恐怖”,还有政府监控下私人空间丧失的不安。埃尔斯在监控社会中的逃亡之旅,可以说是如俄耳甫斯进入冥界的恐怖之旅。“以前,他曾读到过这样的信息,每个城市居民平均每天出现在监控视频中的次数多达几百次”(255),“另有一个小小的网络摄像头仿佛一个独眼巨人的眼,一直怒目而视”(256)。无处不在的监控如地狱恶犬,让人无法摆脱。与监控共生的,是想象力丰富的网络媒体,任何一段监控都足以为新闻写手提供编写故事的素材,“记者们纷纷猜测,为何一个已退休的助理音乐教授会一直在自家的私室里操控病原体”(195),媒体对事实的扭曲夸大,让神经极度敏感的普通大众产生了莫名的恐慌。读完小说的读者会恍然大悟,小说的开头早就奠定了全部基调,“一支前奏曲”、“世界改变后的第十年”等字眼无一不在揭示:9·11只是前奏曲,十年后的社会才是真正“恐怖”弥漫的冥界,逃亡的埃尔斯如冥界中牵着妻子冰冷的手的俄耳甫斯,对黑暗的前路与手中之物充滿怀疑与不安,“他别无选择,只能回头看”③。

“俄耳甫斯回头”指冥界寻妻途中,冥王要求俄耳甫斯“不要回头”看妻子,直到走出冥界。通常,这里的“回头”除了方位上的意义,还多用来指回忆过去和回望历史。埃尔斯在逃亡路上的“回头看”——回顾人生、思考历史,既是对个人音乐经历的整理,也是对美国重要历史事件的思考。他因为追求音乐创新——将音乐合成进DNA,而被怀疑为恐怖分子,进而走上逃亡之旅。逃亡路上他拜访了前女友、前妻、好友和女儿。这四位音乐上的“尤丽迪茜”,在不同时期对他的音乐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于是伴随着现实的拜访,他回忆了自己从八岁开始到DNA实验之前的所有音乐经历。人到暮年,才幡然醒悟:人类穷尽各种手段制造出来的各种声音都不过是对大自然的模仿;人类一切的音乐创新,其实大自然早将其镌刻在了生命的符码中,即:“摆脱一切人类桎梏的新奇乐声:他穷极一生想要找到的东西竟一直都在这里,可以自由地聆听”(81)。在这样的认识中,埃尔斯的思想回到了丰产的自然之初,对自然的回望“隐藏着作者对于生态和自然的深切关注”(范晓莉 62)。同时,作者也借埃尔斯之口表达了对人类未来的担忧:“人类的聪明才智从开始就受到了诅咒,势必会在丰产中走向灭亡”(鲍尔斯355)。这或许是当代人在欢呼科技文明和全球化所带来的便利时依然感到焦虑与不安的原因之一。

与埃尔斯个人音乐经历交织在一起的是历史事件:1940年纳粹入侵法国、1950年黑人抵制公交车运动、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剌 、1967底特律骚乱④、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9·11”恐怖袭击等等。对于历史,人类总是在“回头”的同时又带着犹豫 ,因为恐怖事件会引发人类的创伤记忆。如为小说故事提供背景的源头事件——“9·11 ”,对美国来说,这是一段沉重而悲痛的历史,一次巨大的创伤。一方面,美国人民像希望把妻子带回阳间的俄耳甫斯一样,渴忘找回历史,建立与过去的血肉联系;另一方面,他们也像俄耳甫斯一样,害怕回头,害怕被过去的重负摧垮,因此又迫不及待地要回到现在。人们不断地拷问:在精神上重历不堪回首的过去,人类还能不能完好如初地回到现实? 面对历史的伤痛以及“后9·11”的普遍焦虑,主人公埃尔斯又能如何选择呢?他只能与俄耳甫斯一样,“回头看”。只不过与神话不同的是,现代俄耳甫斯的“回头”,是从过去追寻未来:“埃尔斯相信从过去的音乐中才能找到人类期盼已久的自由”(江颖 109)。埃尔斯的毕生音乐追求是“挣脱时光的束缚,听见未来的声音”(鲍尔斯2),逃亡中对个人与民族历史的“回头”,更加坚定了他的自我追求:创造让人摆脱恐惧的音乐——DNA上记录的音乐,将音乐与自然合一,让当代人回归自然,聆听最初的音乐,在人性异化的精神荒原实现自我的价值,求得内心的宁静。这样,才能将焦虑的当代人带出“冥界”。

古希腊神话中的俄耳甫斯“回头看”,将妻子永远留在了无生命与希望的冥界,现代俄耳甫斯——埃尔斯的“回头看”是否能颠覆悲剧呢?小说的结尾给出了答案:

倘若她点点头,哪怕只微微点一下,你就会朝门走去,穿过它。跑去一个清新的地方——那里绿意正浓——重新开始留意所有新的危险之物。你继续前行,如快乐的音符,能走多远就走多远,你盛有胚芽的小瓶里堆得高高的;你像一个指挥家把手里的指挥棒挑起,给出一个幸运的暗示,比任何人料想的都要幸运。一个小小的无穷大的下拍。你终将听到这首作品如何延续。(鲍尔斯410)

这是小说的结尾。此时的埃尔斯高举一个烧瓶状的东西,打算冲出去,直面反恐人员。神话中俄耳甫斯失去妻子后,沉溺于悲伤,逃避现实,最终死于酒神信徒之手;埃尔斯的逃亡是一种逃避,可他对过去的回忆却是一种面对。在最终拜访了女儿后,他选择直面现实,冲出去,因为他从回忆历史中找到了自己坚定的音乐理想,这是他战胜自我恐惧的一种英雄壮举,彷佛在暗示焦虑的当代人:复魅的关键是直面历史,走向未来。也许人类正不断重复着自己的历史,朝着祸福难测的未来悲壮地前行。但只要不像俄耳甫斯那样在历史中迷失,我们就能如鲍尔斯那样,坚信“人类仍是一部进步中的作品 ”(刁克利 1)。

3. 俄耳甫斯之死——性别与死亡话题

在冥界失去妻子后,悲痛欲绝的俄耳甫斯完全沉浸在音乐和对妻子的悼念里,最终死于酒神信徒之手。不同版本的神话对俄耳甫斯之死的表述各不相同,或说因对酒神的信仰问题,或说同性恋问题。奥维德在《变形记》中认为,俄耳甫斯觉得世间再无女子比得上已逝的妻子,因而拒绝了所有女人的追求,反而与男性关系密切。酒神信徒杀死他,是对他的同性恋行为感到愤怒。自从奥维德后,同性恋这一情节原型相比其他提起较少,直到二十世纪后才引起关注。例如Makowski(1996)专门探讨了《农事诗》与《变形记》中俄耳甫斯的双性恋情结,Cole(2003)在书中列举了法国诗人阿蒂尔·兰波(Arthur Rimbaud)和美国诗人哈特·克莱恩(Hart Crane)等现代主义作品中对俄耳甫斯同性恋倾向的运用。如果说俄耳甫斯因为其同性恋倾向而死,那么,在《奥菲奥》中,埃尔斯最终决定面对不幸的结局,一定程度上在于,他拜访的同性友人给了他最终的勇气。作者对埃尔斯与同性友人的同性恋倾向多有暗示。理查德·邦纳是埃尔斯最好也是唯一的男性好友,他曾经对埃尔斯说:“大师。你不觉得,我们在一起合作得很好吗?要我说,生活里面一半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只要咱们俩有一个长着阴道”(鲍尔斯170)。尽管小说中没有明确提及邦纳的性取向,埃尔斯也没有对他具有邀请性的话做出回应。但是当邦纳强求埃尔斯与他合作歌剧的时候,埃尔斯的反驳更具有暗示性:

“你是怎么了?被压抑坏了?同性恋?你掖着藏着的秘密就是这?”邦纳把勺子挥舞得像一把击剑用的钝头剑。“噢,滚蛋吧。同性恋,异性恋:谁搞出来的这些东西?谁知道自己是谁啊?”(290)

回忆自己的音乐经历,埃尔斯认为,如果放下两个人曾经音乐理念上的分歧,不可否认的是,他这一生中,邦纳确实是唯一一位对他音乐经历影响深远的男性,“这个总让人上火、总招人厌烦的男人怎样改变了他的人生”(375)。再次拜访昔日友人,两人皆已白发苍苍,埃爾斯回忆起两个人曾经关于性别的论调:

“要是我们之中有个人长着阴道就好了,”埃尔斯说,“生活里一半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

理查德把头一缩。“你这么说还真古怪。”(388)

不管两个人以前有没有承认过这不可言说的感情,读者从字里行间确能感受到两个人音乐合作时那类似于性吸引力的强烈情感碰撞。埃尔斯人生中唯一得到大众认可的相对成功的曲目也是来源于邦纳的合作,只是邦纳只想做引人注目的音乐,甚至于利用社会热点,贩卖焦虑,而有着高度道德敏感性的埃尔斯始终认为“音乐的任务是要永远治愈歌剧的听众”(344)。埃尔斯唯一得到公众关注的音乐——《捕鸟人的罗网》与最近发生的政治事件高度相似,他也因此被称为“预言家”。埃尔斯认为此音乐会带来社会恐慌,所以停止了公演:“年轻的时候,他一度相信音乐能够拯救人的性命。此刻的他不信了,一路上只觉得它会让一个人丢掉性命”(312)。歌剧公演的停止也直接导致了他与邦纳的决裂。一定程度上,埃尔斯在音乐上的高度道德感,也是他的音乐无法引起大众关注的原因。当下,人对音乐的欣赏浮于表面,很容易被邦纳理念中哗众取宠的东西吸引。埃尔斯对邦纳的矛盾情感其实反应了他年轻时音乐创作思想的矛盾——既想得到大众的认可,又想超凡脱俗,拯救大众。

拜访了邦纳后,埃尔斯明白了自己音乐追求的意义,即,唤醒对音乐视而不见的世人,他们“每次看,每次听,都像第一次一样”(387)。既然大众对那些低调却宝贵的音乐没有耐心欣赏,那么,邦纳鼓励他,不妨“用短小的爆发告诉整个世界”(387),做点哗众取宠的事情来引起大众对音乐的关注。于是,埃尔斯打算给自己的故事奏一曲华丽尾声:在小说结尾,他手里举着烧瓶状的花瓶,朝屋外的一帮警察冲了过去,既然他们给他贴上恐怖分子标的签,那就装成他们想象的样子。这一破釜沉舟的行为意味着埃尔斯已坦然接受自己将面对的结局:不管是像俄耳甫斯般被“撕成碎片”,还是失去自由。俄耳甫斯故事中的酒神狂女沉溺于对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狂热,《奥菲奥》中的极端不负责任的新闻媒体热衷的是关于“恐怖分子”的网络狂欢,而警察何尝不是也沉溺于由这种网络狂欢呢?

由于知名度攀升,他的名下已经有了上千名粉丝。那些读者不断地转发着他地消息。一个著名的新闻网站下有一个关于生物恐怖主义的特别专栏,里面发布的一条评论首先将这个事实公之于众:‘生物骇客巴赫在向公众即兴创作。(397)

一个音乐家没有因为音乐成名,却因为意外的“恐怖”行为短暂地得到关注,也许,他的音乐也可以得到短暂的名气。但故事在埃尔斯冲出屋子后便戛然而止,读者并没有见到他们期待或想象中的结局:死亡或救赎。作家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拒绝对结局做出解释:

“我觉得这是一个复杂、饱满且有点神秘的结局。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我把自己想象中的结局写出来,就降低了作品的水平。毫无疑问,人们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去解读,这也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你无法控制人的想象与行为。”⑤

开放式的结尾留给读者无穷的猜想,埃尔斯被捕了吗?丢掉性命了吗?如果从神话的角度进行解读,结合俄耳甫斯最后被酒神信徒撕碎的结局猜想:在作家所描述的如“冥界”的监控社会,埃尔斯最后的结局很可能是被疯狂的网络舆论和当局的政治撕碎。这也许就是小说标题“奥菲奥”所暗示的,也是发人深思的地方。故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四、结语

鲍尔斯曾经在《金甲虫变异》(1991)中说过,比起权力、金钱、技术进步与物质消费,如果人类能够学习如何从观察与探索世界中汲取快乐,那么人类的精神世界会更加丰富。但是只有极少数人能坚守与当代价值取向如此大相径庭的观念,《奥菲奥》中的埃尔斯就是这极少数之一,但他悲剧的结局证明,他与当代世界格格不入。从埃尔斯企图用创新DNA音乐来拯救世人的愿望,我们看到,“后9·11”时代大众的焦虑情绪带来了人的精神变异,畸形的紧张社会氛围造成了灾难性后果。鲍尔斯巧妙地將俄耳甫斯神话情节原型融入小说,既是对当代人与社会的警示,也是对“后9·11”时代生存之路的探索。当整个时代都进入“后9·11”,当恐怖心理成为一种常态时,人应该如何生活?

《奥菲奥》在叙事情节方面对俄耳甫斯神话原型的二度阐释,是现代故事与古代神话巧妙结合。我们看到,一位现代“奥菲奥”在“后9·11”时代回忆过去、审视历史,试图用过去的悲剧警示当下的社会,从历史的经验寻找未来的出路。小说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状和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也展现了整个人类面临的几个重大问题,如恐怖主义对人类的威胁;恐怖袭击导致的创伤;创伤之后人的精神焦虑与身份危机;以及人类所面临的技术进步带来的生态、人性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也是决定人类命运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小说的名字取自神话,述说的却是人类的社会现实。作者通过美国“奥菲奥”的寓言告诉我们,历史在不断轮回,唯有不断“回头”,人类才能存在和进步。

注释【Notes】

①德国作曲家瓦格纳最受欢迎的歌剧之一,据说由他和他的狗共同完成。

②引用自中文版《奥菲奥》序言第五页。

③出自采访Scott Korb, “Anywhere, Nowhere, Elsewhere, Everywhere: Music takes us beyond time in Richard Powers Orfeo,” Dec. 27, 2019

④1967年扫荡无牌照酒吧的警方与市民发生冲突,演变为美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暴动事件之一。

⑤出自采访Allan Vorda, “A Fugitive Language: an interview with Richard Powers,” Dec. 27, 2019

引用文献【Works Cited】

程爱民:《20世纪英美文学论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Cheng, Aimin. On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Cole, Merrill. The Other Orpheus: A Poetics of Modern Homosexuality.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刁克利:“人类仍是一部进步中的作品”:理查德·鲍尔斯访谈录(英文)。《外国文学研究》4(2007):1-6。

[Diao, Keli. “‘The Human Race is Still a Work in Progress: An Interview with Richard Powers.”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4 (2007): 1-6.]

Eruvbetine, Agwonorobo E. Intellectualized Emotions and the Art of James Joyce. New York: Exposition-University, 1980.

范小莉:理查德·鲍尔斯小说的生态和科技话语权之辩。湖北科技学院学报10(2014): 62-63。

[Fan, Xiaoli. “On the Power of Discourse of Ecology and Technology in Richard Powers novels.”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0 (2014): 62-63.]

Fernandez-Santiago, Miriam. “Of Language and Music: A Neo-Baroque, Environmental Approach to the Human, Infrahuman and Superhuman in Richard Powers Orfeo.” Anglia-Zeitschrift für englische Philologie 1 (2019): 126-146.

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Frye, Northrop. Anatomy of Criticism. Trans. Yuan Xianjun and Wu weiren. Tianjin: Baihua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2006.]

Hoban, Russel. The Medusa Frequency. London: Jonathan Cape, 1987.

Hogan, Patrik C. Cognitive Science, Literature, and the Arts.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03.

Hume, Kathryn. “Novelty, Pattern, and Force in Richard Powerss Orfeo.” Orbit: A Journal of American Literature 5 (2017) : 1-19.

江穎:基因科技的艺术节拍,历史书写的自我追求——评理查德·鲍尔斯新作《奥菲欧》。《外国文学动态研究》4(2015): 107-109。

[Jiang, Ying. “The Artistic Rhythm of Gene Technology and the Self Pursuit of Historical Writing: Comment on Richard Powers Orfeo.” New Perspectives on World Literature 4 (2015): 107-109.]

李永毅:西方文学的奥尔弗斯情结。《俄罗斯文艺》1(2006):88-95。

[Li, Yongyi. “Orpheus Complex in Western Literature.” Russian Literature & Arts 1 (2006): 88-95.]

Makowski, John F. “Bisexual Orpheus: Pederasty and Parody in Ovid.” Classical Journal 1 (1996): 25-38.

Powers, Richard. The Gold Bug Variations. New York: Morrow, 1991.

理查德·鲍尔斯:《奥菲奥》。梁路璐、宋赛南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6。

[---. Orfeo. Trans. Liang Lulu and Song Sainan. Beijing:Xinhua Press, 2016.]

Reichel, A. E. “Musical Macrostructures in The Gold Bug Variations and Orfeo by Richard Powers; or, Toward a Media-Conscious Audionarratology.” Partial Answers: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the History of Ideas 1 (2017): 81-98.

Ridge, George R. and Sewell E. “The Orphic Voice: Poetry and Natural History.” Comparative Literature 1 (1963): 85.

Turner Hospital, Janette. Orpheus Lost: A Novel.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2007.

责任编辑:刘芳

猜你喜欢

神话小说音乐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倾斜(小说)
音乐
文学小说
“神话”再现
不在小说中陷落
答案
郑小和神话历险记(9)
郑小和神话历险记(7)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