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项目驱动创新班的设计与实践
2020-07-16许明春张君诚赖祥亮邢建宏
许明春,张君诚,赖祥亮,邢建宏
(1.三明学院教务处,三明 365004;2.三明学院资源与化工学院,三明 365004)
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视产教融合为提升内涵建设的必由之路,为加速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地方本科院校主动对接区域主导产业,组建了专业群、产业学院,以期增加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在运行机制、发展策略、行动准则、改革方式以及主体构成方面有着较大差别[1],专业群、产业学院建设成效不佳,校企合作不畅。如何有效破解专业群、产业学院建设窘境,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急需解决的问题。各校结合区域特色、产业特点和学校优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尝试,其中以业界需求为纽带组建的项目驱动创新班能够有效促进校企合作,助推产教融合,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1 项目驱动创新班的特点
项目驱动创新班,是指在教学计划外,以业界需求为纽带临时组建的教学班级,项目完成班级即解散。项目驱动创新班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组合的非强制性。学生以兴趣爱好为基础,在团队教师的指导下围绕项目内容自行组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个人原因也可申请退出项目驱动创新班。二是内容的实践性。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的教学团队、源于业界的实践项目、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嵌入的课程,这些内在因素确保了项目驱动创新班具有很强的实践属性。三是形式的跨界性。项目驱动创新班根据需要吸纳跨专业、跨学院学生参与,跨越了学科专业的界限;项目驱动创新班的项目源于业界并经过教学改造,教学团队由业界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组成,跨越了学校和企业的边界。四是评价的过程性。在评价上,项目驱动创新班突破原有总结性评价的局限,注重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根据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设想的创新性以及最终项目的完成度等给予综合评价[2]。五是团队的协作性。由于项目包含的任务涉及不同学科专业知识,个人无法完成整个流程中所有工作任务。因此,项目驱动创新班成员既有明确的分工,又必须进行彼此沟通、角色转换、任务分工、团队协作,分享、协同和竞争意识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3]。
2 项目驱动创新班的设计
项目驱动创新班的有效运行必须处理好项目设计、课程安排、学分转换、团队组建以及质量管理等五个核心环节,其中项目设计是前提,课程安排是关键,学分转换是核心,团队组建是依托,质量管理是保障。
2.1 业界与教学兼顾的项目设计
项目驱动创新班取得实际成效的前提在于项目设计的科学性。项目不是业界需求的简单打包拼凑,而是围绕专业群或产业学院所服务的产业链,将其中某个具体链环上的需求转化为项目[4]。该项目必须包含3个及以上相对完整的工作任务,且3个工作任务之间相互平行不断递进,工作任务与项目之间应高度匹配,确保参与的学生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提升[5]。通过对项目的选取和创设情境, 以达到对前一阶段课程知识、技能传授的总结与升华,项目内容中含有学生从来未遇到的问题, 但通过分析和努力又可以得到解决[6]。因此,项目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项目驱动创新班组建的前置条件,这对教学团队如何将业界需求转化为教学内容提出了很高的挑战。
2.2 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安排
根据项目所包含的工作任务嵌入灵活多样、实践属性强的模块课程,这是项目驱动创新班设计的关键。模块课程的安排须针对具体项目开展调查、访谈分析,在此基础对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整合,并有效转换成具体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要凸显不同职业在工作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和环境上的六要素特征,实现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整个完整的思维训练[7]。课程内容的跨界整合要求,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需求,教学形式的实践导向诉求,成为高质量课程设计的难点,也是项目驱动创新班有效运行的关键所在。
2.3 灵活性和原则性兼具的学分转换机制
项目驱动创新班的开放性决定了参与人员可以涉及不同专业、年级和学院。因此,学分转换指导意见在认定标准、转换原则上应分类设计,按专业类和第二课堂两大类认定。同时,由教学团队成员组建学分转换认定小组,专业类学分认定从严,做到“实质等效”;第二课堂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因此,学分转换的灵活性和原则性二者必须兼顾。
2.4 校企混编的应用型教学团队组建
实践性和跨界性决定了项目驱动创新班离不开学校和业界共同组建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既包括专业水平高、理论功底扎实的校内教师,又包括实践经验丰富、操作能力强的业界人员。因此,学校要制定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校外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明确业界教师的责权利,确保校企混编、专兼结合的应用型教学团队能够有效支撑项目驱动创新班的运行。
2.5 与项目特点相匹配的质量管理
项目驱动创新班属于教学计划外应需求组建的临时教学组织,这必然涉及学分转换、教学质量监控以及有关教学档案管理。因此,必须根据项目特点和实施周期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规定。在学校层面,应制定好《项目驱动创新班建设与管理办法》《项目驱动创新班学分转换指导意见》等文件,为项目驱动创新班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学院层面,细化学校相关政策,结合项目特点分别制定相应管理办法,包含学生遴选、退出机制、教学过程管理、教学档案留存以及质量监控等。
3 项目驱动创新班实践成效——以三明学院为案例
面对经济新常态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三明学院在转型发展实践中摸索并总结出专业群、产业学院、项目驱动创新班和应用型教学团队“四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使该模式从试点走向全面落地,学校制订了《三明学院关于深化专业群、产业学院、项目驱动创新班和应用型教学团队“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意见》《三明学院项目驱动创新班建设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在资源化工、智能制造等8个专业群和威斯特环保产业学院、数字创意产业学院等9个产业学院的基础上,依托校企混编教学团队组建了“闽光学院智能装备”“设计服务三农”“欧瑞园绿色食品”等23个项目驱动创新班,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3.1 课程开发稳步推进
校企联合开发课程是协同育人的直接表现。以“欧瑞园绿色食品”项目驱动创新班为例,该创新班主要依托资源与化工专业群以及福建欧瑞园食品有限公司,围绕“食品真空冷冻干燥及冷风干燥深加工”,安排了7门校企共同开发的课程(见表1)以及相应的实践内容,涵盖了企业绿色食品生产工艺、产品营销、企业文化等多方面内容。这些课程内容既具有鲜明的企业特色,又能满足教学需求,为学生全面了解企业产品开发、加工流程、销售策略等奠定了基础。暑假项目驱动创新班学员到福建欧瑞园食品有限公司参加为期两周的生产实践,在真实生产环境下感受、深化课程内容。
表1 欧瑞园绿色食品项目驱动创新班课程一览表
3.2 双师型教师队伍得到壮大
项目驱动创新班有力推动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修订完善了《校外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办法(试行)》《加强中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暂行办法》《一课双师实施方案》等文件,推进企业人员和教师双向交流,建立企业人员到学校兼职和教师到企业锻炼的常态化机制。现有外聘业界教师近200人,双师型教师队伍比例超过50%。根据项目驱动创新班建设的需要,学校组建了化工与新材料教学团队、服装与服饰设计教学团队、绿色结构设计教学团队等18支应用型教学团队,有力支撑了项目驱动创新班的运行,其中ICT专业群应用型教学团队、数字创意及衍生产品创新设计应用型教学团队、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教学团队、资源与化工基础实验课程群教学团队入选省级教学团队。
3.3 第二课堂内容得到拓展
项目驱动创新班极大拓展了学校学分化、课程化、项目化的第二课堂内容,尤其是各项目驱动创新班结合项目特点制定了学分转换办法,确保项目驱动创新班学员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学习的成果可以得到相应认可。例如:法律事务创新班学员涵盖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贸易经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化学、资源环境科学等专业学生,创新班设立了职业素养、办公软件运用、法学概论等9门课程,这些课程学习和实践后的成绩可纳入各专业第二课堂学分管理系统,极大拓展和丰富了第二课堂内容。
3.4 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项目驱动创新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闽光学院智能装备项目驱动创新班因应福建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无人值守切割系统升级而成立,依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6个专业参与的学生,设计研发基于机器视觉自动砂轮片在线更换系统。整个项目涉及大量原创机械结构的设计和优化,以及设备制造和安装、电气及动力源安装等。在校企混编教学团队的指导下,项目驱动创新班学生参与该设备的设计和优化,包括非标件设计和加工、标准件的选择、机械系统、机器视觉系统、电控系统等的设计、安装与调试。又如:触控科技项目驱动创新班通过项目体验、课程植入等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生作品获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决赛二等奖、第十届厦门国际动漫节金海豚游戏开发大赛一等奖等各类奖项。
综上所述,项目驱动创新班能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深化校企合作,助推产教融合。因地区产业差别、运行管理模式的不同和政策支持的差异,项目驱动创新班的运行与管理也各不相同,但项目设计、课程安排、学分转换、团队组建和质量管理等关键环节是项目驱动创新班有效运行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