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文科大学生自主创业动因探析
——以广东省为例
2020-07-16谢明亮
谢明亮
(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湛江 524048)
创业是积极推动就业的不竭源泉,国家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工作。教育部在 2010 年5月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强调:“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1]”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指导思想。国务院在2015年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意见》。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了要实施好就业创业促进基层成长等计划,努力实现就业创业人数“双增长”[2]。因此,全面了解广东省地方师范院校文科类大学生的创业动因,进一步优化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加强地方师范院校文科类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精准帮扶,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
创业动因是创业行为的最佳预测指标,是分析创业行为的中心点,更是创业行为研究的有力切入点[3]。高校大学生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主力军,对高校不同大学生群体的创业动因进行归因,是有效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实践。只有全面、准确地了解大学生对创业的具体看法、想法、做法等,才能针对性地给予相应的创业价值引领、心理引导及创业教育。因此,课题组对广东省地方师范院校文科类大学生的创业意向进行全面科学的调查和数据分析,以期为地方师范院校的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1 研究设计
问卷调查法是大部分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首要方法。但目前国内问卷调查主要是横向调查,得到的数据是某一时期或节点的,覆盖面和准确性不够。针对这一问题,项目组设计问卷变“点”的单一性数据的获取为 “线”的连贯性趋势的分析,以期达到全面、精准覆盖样本动态变化的研究目的。
项目组分别在2015年12月、2016年5月、2016年9月对广东省岭南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韶关学院、肇庆学院、惠州学院和嘉应学院六所地方师范院校的27个文科类专业、4个年级及部分毕业生进行了3次随机问卷调查,总体有效回收率在95%以上,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通过调查,对不同年级文科类大学生在创业支持、创业教育方式及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三方面的现状与问题进行比较分析,有效地保证准确度和普及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1 500份,每次发放500份,其中网络问卷400份,纸质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461份,有效率达97.4%。其中第一次回收网络问卷398份,回收纸质问卷90份,有效率为97.6%;第二次回收网络问卷391份,回收纸质问卷84份,有效率为95%;第三次回收网络问卷400份,回收纸质问卷98份,有效率为99.6%。
在调查样本的27个文科类专业中,有12个属师范类专业,15个属非师范类专业,二者比例为4∶5。此样本有一定的广泛性与代表性。
由于样本选择在整体随机的基础上,特别增加了个别设置了创业学院的高校,这些高校在指导培训体系和服务保障机制等方面相对完善,以致整体比例数据比实际要高,但数量不大,不会对占比变化产生逆转性影响[4]。
表1 三次问卷调查数量情况
2 调查结果分析
创业动因是大学生个体创业前所表现出来的目标和愿景,是实现创业行为的观念驱动力,有助于鼓励创业者去寻找、把握创业机会,提升行动能力,并实现成功创业[5]。项目组以这个问题为关键点设置了一系列问题,以期在数据的调查中发现有价值的亮点。
2.1 主观动因影响下的文科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认知倾向
2.1.1 自主创业态度肯定支持,但缺乏清晰坚定的创业理想 三次调查结果综合显示(以下数据取三次平均值),文科生对自主创业普遍持肯定和支持态度,68.27%的受调查者表示支持,28.53%的学生表示不排斥。在所有受调查者中每次只有不到20名学生持不支持态度,占3.2%。这表明地方师范院校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认同感占比符合当前国家高校人才发展应有的态势。然而,这些肯定和支持的数据中只有7.47%的学生拥有清晰坚定的创业理想,余下的有60.8%的学生明确表示没有清晰坚定的创业理想。创业行为的成功与否与是否拥有清晰明确的创业理想息息相关。缺乏清晰坚定的创业理想,是目前高校文科生自主创业率低下的共性,这将对高校创业型人才转型培养计划产生群体心理阻碍。
2.1.2 自主创业意愿比较强烈,但缺乏具体可行的创业规划 通过调查分析(以下数据取三次平均值),对于“你是否考虑过自主创业”这一问题,受调查者中有将近40名学生(8%)准备或已经开始创业;有将近300名学生(60.24%)一直有自主创业的打算;有大约130名学生(26.1%)认为如果有合适的创业规划和机会,可能选择创业;仅有大概30名学生(5.66%)没有自主创业的意愿。因此,可得出近95%的受调查者是有自主创业意愿的。但进一步调查发现,受调查者中有创业意愿却没有创业行动和完全没有创业打算的92%的学生都有一个共性:因为没有具体可行的创业规划,看不到市场需求短板,找不准自身创业定位,遇不上创业“伯乐”和机会,只能对创业处于观望状态或“望而却步”。由此可知,缺乏具体可行的创业规划,是目前阻碍高校文科生类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关键一步”,也是今后高校学生创业教育应该重视的问题。
2.1.3 自主创业目的直观随性,但缺乏扎根现实的创业审视 通过调查分析(以下数据取三次平均值),对于“为什么要创业”这一问题,40.27%的受调查者认为创业就是赚更多钱,解决就业问题;28%的学生认为创业可以拥有自由弹性的工作时间,打破“朝九晚五外带加班”的沉闷感;24.4%的学生认为创业就是选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7.33%的学生认为创业是为社会服务,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才能。可见,为生存、为自由、为情感、为自我实现是受调查者选择自主创业的主要目的。不过当被问及“依托所学专业进行创业是否能够满足创业目的”以及“是否愿意承担创业风险”时,受调查者大多表示自己所学的专业比较传统,很难发掘出合适的创业新商机,一般会选择偏离专业方向另辟蹊径,但如此一来,面临的创业风险更大,不确定性更强,需要更加慎重考虑。
2.2 客观动因驱使下的文科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能力把握
2.2.1 创业意向与文科生性别、年级的关系 从图1中可以看出,创业意向与文科生的性别、年级是有密切关系的。男女生的创业意向水平各不相同,而且不同年级间男女生的创业意向水平也不一样。其中女生创业意向最强的时间段是大学二年级,其次是大学三年级;男生创业意向最强的时间段是大学三年级,其次是大学一年级。两性的创业意向在大学四年级都呈现出比较低的节点,与理工科学生不同,文科类专业越到高年级越趋于稳定态势。整体来看,文科类男生的创业意向水平虽然高于文科类女生,但相对理工科学生比例略低。
图1 创业意向与文科生性别、年级关系图
2.2.2 创业动因与是否为师范生的关系 地方师范院校主要为社会输出优质教师资源,相比其他综合性大学不太注重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师范专业从某一角度来说属技术性的工作,专业对口性较强,就读地方师范院校的师范生一方面在就业的时候方向比较明确:教师、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比较稳定的工作。根据人的心理趋向分析,本能选择的是更安逸的生存方式;另一方面师范院校在大学生就读的四年提供的资源大都与师范岗位相关,限制师范生的自主选择。毕业生职业初始设定清晰稳定,只要社会有需求,尽管竞争巨大,相应专业的学生在择业时就不会“舍近求远”。当前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重视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提高教师资格证的获得门槛,教师行业的待遇也不断上升,师范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对口职业的可能性上升,自主创业的意向曲线下降。
非师范专业的就业方向比较灵活,从事的工作稳定性相对教育行业较低,如外企、事业单位或普通公司等。在公司工作和自己创业存在的风险与挑战差不多的情况下,非师范生创业动因明显会比师范生强。调查问卷数据显示,非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意向水平高出师范生20%左右。
2.2.3 创业意向与是否接受过创业引导的关系 首先,创业意向与文科生是否拥有合适的项目和熟悉的师资(合作)团队有关。调查显示,文科生的项目储备主要来源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活动以及其他各类课程论文任务形成的雏形,缺乏做“大项目”的意识。在申报创新创业课题项目时,文科师范生普遍以自己所主持的大学一年级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成果(适用于创新创业类)作为底本进行改编,沿用原有熟悉的团队,受教于原来的指导教师,彼此合作的熟悉度和默契度已经达到一个完备的状态。一个基本成型的项目为该项目的纵深方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原有的基础上,这些团队可以借助前期的研究成果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申报书的撰写,并且论证其设计可行性。其次,创业意向与文科生是否接受过全面的创业指导或一定的创业教育有关。在调查过程中,六所地方师范院校都非常注重提升学生的课题项目参与积极度和提升执行能力,比如二级学院会定期举办“挑战杯”宣讲会或答辩会,让各班有兴趣的学生去旁听。针对“你是否参加过创业指导会”以及“参加了创业指导会后创业意向是否有改变”两个问题,在2015年12月的第一次问卷调查中,82.7%的受调查者选择了“没有参加过创业指导会”一项,在2016年5月的第二次调查中,56.17%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参加过创业指导会”一项,而且在这些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学生中,与2015年底相比,有39%的学生选择“以后可能会去创业”,但仍有15%的学生是“不确定去不去创业”。这一系列数据的变化反映出,接受过创业培训的学生会有一部分改变自己之前不打算创业的意向,且接受过创业培训学生的创业意向水平明显高于未接受过创业培训的学生。从心理学的认知角度分析,人接受事物的能力会随着认知的提高而改变。所以创业意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教育程度的水平而提高。
2.2.4 创业意向与文科生实践经历的关系 首先,创业意向与文科生是否拥有外向型的学生干部经历和优秀的交际能力有关。根据调查结果,受调查的文科类大学生中,参加过创业项目的团队中现任或曾任学生机构或社团干部的人数比例达到75%;进行创业并卓有成效的,曾任干部的人数比例高达89%。进一步调查得出,学生干部在各类活动与比赛中提升了个人各方面的素质,其中包括责任承担、组织策划、沟通协调、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精神,更多的是在工作实践中,发现存在问题,进行反思改进并提出一定的修改方案以及新措施,这在一定程度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创业意向与文科生是否拥有兼职型或实习型的社会工作经历有关。在“文科师范生在校的创业/工作经历”一项中,57.6%的学生选择了教育类,如家教、辅导机构、作业评改之类; 39.2%选择促销类,如校园宽带代理、商品活动促销;11.2%选择是电商行业,如微商、淘宝店;8.7%是创业孵化园的项目。在后续的数据跟踪中得出选择电商行业以及参加创业孵化园项目两组人员的创业意向明显高于前两者。在对这两组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在创业初肯定会遇上不少困难,在克服困难过程中他们对自己选择的行业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个过程中他们检测了自己能力发展方向与这个行业的适配度。相关的实践经历为文科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个尝试以及展示的平台,也对择业方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以及有价值的参考意见。项目组发现,有过相关创业实践经验的学生对创业意向有着指标性的影响。
2.2.5 创业动因与创业服务体系的关系 在“你是否满意学校创业教育制度或自主创业服务体系”这一问题上,仅有2.4%的学生认为很满意,即认为当前所调查的地方师范院校文科学生自主创业服务体系很完善;81.87%的学生认为一般,即认为创业服务体系比较完善,二者占总体的比重为84.27%。其余15.73%的学生认为不完善。在这一群体中获取的创业意向也比较低,只有8.93%。这表明,地方师范院校文科学生自主创业的服务体系还亟待完善,以此提高文科大学生的创业动因。
调查结果显示,对国家、省、市以及学校出台的关于就业创业相关政策,仅有10%的学生经常关注,很清楚;有20.32%的学生偶尔关注,比较清楚,二者占总体的比重为30.32%;还有59.68 %的学生不太愿意主动去了解,知道一点,甚至一点儿也不知道。所以这组数据的创业意向也比较低,愿意创业不足10%,不确定的有28.48%。在半年后的调查中发现,经常关注,清楚国家和省里出台的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的学生上升到17%,偶尔关注,比较清楚的上升到了34.72%,创业意向明显提升,愿意创业变为15.91%,提高了将近6个百分点。
3 结 语
地方师范院校文科大学生自主创业动因复杂,内因是影响主体,受到外因的制约或激发[6]。同类高校在开展系统化的创业教育或创业指导规划的同时,需要密切关注文科生的创业价值引领、心理引导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等关键步骤[7]。科学规划、整合资源、统一部署,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有效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重要举措,创建具备特色鲜明、育人本位的创业教育体系,助推地方师范院校自主创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