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差异性的实证研究
2020-07-16程丽丽
程丽丽
(山西大学工商学院,太原 030031)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教育教学体制以及就业保障机制改革深入推进,为大学生就业创设了护航的新氛围。然而受大学生整体自然基数的影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话题备受社会关注。作为社会成员的特殊团体,关乎着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高校需要从学生的就业能力角度出发,根据社会需求的导向作用,明确能力构成与人才需求的矛盾,进而采取优化举措有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就业竞争实力。对于工商管理专业而言,本身具有学科特殊的属性,在新时期市场人才需求快速变化的趋势下,高校更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多元化和复杂化就业背景下,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打开光明的天窗[1]。
1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构成
就业能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可以理解为实现就业的基本能力,后者为可持续挖掘的职场潜能和保持工作的后劲,反映出个人的谋职能力及职业变迁的受欢迎程度。在此基础上,通过非专业技能视角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个人基本素质、思辨能力以及求职能力,只有个人具备独立决策、应变拓展、收集定位、团队意识、职业道德等综合素养,才会在促进专业技能提升的同时,为高质量就业起到促进的作用。对于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而言,学校更要明晰就业能力的内涵、来源以及影响因素,进而采取妥善的解决对策满足市场差异化招聘需求。一方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要具备自我学习、信息处理以及实践的能力,在抽象的专业课中全身心投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辩证思维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在信息化社会,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需要娴熟应用各种办公软件,掌握数据处理与运用能力,能进行文字处理和加工,能够灵活地开展数据分析和计量实践,及时自我反思并改进所面临的困惑;此外还需要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客户关系管理、人际交往、沟通协调、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策划与谈判、风险分析、市场开拓、组织培训工作。为此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制定长远的管理规划,历练个人过硬的身心素质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形成强大的抗压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及时洞悉市场中的微细波动,对待工作夯实向上[2]。具体构成要素见表1。
表1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结构组成
2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
2.1 社会因素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加速,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科技的发展造成劳动力剩余,而且往届毕业生还未被市场完全吸纳,这给应届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带来了暂时性难以扭转的危机。与此同时,受扩招政策的影响,大多数高校纷纷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在市场需求本身处于饱和的趋势下,供过于求的求职局面致使学生很难实现对口就业。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为服务管理类型的人才,但受地域性的限制,很多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相对滞后,进而导致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求职遭遇尴尬的局面[3]。
2.2 企业因素
一些用人单位和企业对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存在盲目聘用的状况,有些企业过分重视工作经验,致使很多有潜力的毕业生得不到受聘的机会,造成就业难度增加;有些企业过于追求人才的高消费,没有合理规划人才聘用机制;有些企业与学校缺乏有效的沟通,信息获得渠道相对闭塞,学生无法掌握企业用人的需求目标和招聘类型;有些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协调组织能力以及工作态度,而在大学课程教学中,实践与理论教学的脱节,引发企业对应届毕业生存在偏见,个别企业甚至在招聘信息中明确要求应聘者具备相关工作经验。
2.3 专业因素
工商管理是一门软科学,集合了财务、审计、金融等学科的经验积累,在实际当中很多公式与定律都需要与生产一线实情结合,进而摸索企业管理的个性化。而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当中,专业知识比较广泛,需要掌握的岗位技能太多,学生缺乏主动性,唯有按照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同时所学知识与财务、审计会计、金融相比相对肤浅,知识体系深度普遍不够,学生实践能力较差,专业具有可替代性强的特征,毕业生即使进入到正常的工作环境之中,也会有很强的危机感[4]。
2.4 学校因素
目前国内多数高等院校所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基本上都会开设内容趋于一致的课程,教学内容固化现象严重,培养目标严重脱节,改革与管理的矛盾此消彼长。这不仅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会被竞争对手模仿与赶超,极大制约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健全。此外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多沿袭灌输式理论讲解,评分标准同样保守单一,专业实习设备、实训室以及校企合作机制多停留在表面形式,真正的作用并未开发,导致学生职业化不足,学习领域过多、过杂,不精、不细。
2.5 学生自身因素
工商管理专业的生源起点并不高,同时自身定位不够准确,定位和期望值脱离社会实际,为此很多学生在大四期间处于动荡的求职征程。甚至部分毕业生不愿意从基础工作做起,受狭隘自尊心的影响,宁愿失业在家或啃老,也不愿先就业后择业。其次,毕业生适应能力差,吃苦耐劳意识严重缺失,享乐主义占据了主导。例如部分学生不愿意外出就业,或者执着于扎堆大城市,一旦生活上出现的不适应或者心理承受出现问题,就会发生离职现象。此外一些毕业生容易退缩,创新能力不足,沟通协调能力和职业形象欠佳,缺乏高度热情的工作态度,负面消极和恐惧情绪蔓延[5]。
3 实证调研情况
3.1 企业对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研究
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了问卷调研,在问卷回收方面具有91%的有效率,企业类型甄选齐全,具有广泛的说服力和代表性。具体调查内容和要素见表2。
表2结果表明,企业对学生就业能力需求的差异性不大,在知识和技能环节,看重学历和学位证书的企业比重为57%;看重在校成绩的企业为61%;51%的企业并不认为专业技能证书具有实效性;而超过63%的企业认为毕业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实习或工作经验。在心理要素的评价中,65%的企业认为大学生工作习惯不佳;58%的企业表明毕业生环境适应能力不强;51%的企业反馈毕业生情绪控制方式单一;49%的企业认为毕业生抗压能力弱。在态度能力要素中,调查数据大多数表明毕业生理解能力迅速,对其逻辑分析、团队意识和人际沟通能力上较为满意,但是又有半数以下的企业对学生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观和职业价值观持质疑或否定的态度。
表2 企业对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统计
3.2 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评价研究
在一级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又对知识要素、技能要素、心理要素和态度能力要素进行了二级指标的细化。通过对多所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超过82%的学生认为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60%的学生认为毕业竞争力的缺失与经验缺失有很大关联;56%的学生认为特殊奖励和特殊技能对择业起到关键性作用;42%的学生认为综合素养将直接决定未来的就业;30%的学生认为自身沟通能力和抗压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而只有少数人认为学校名气会对就业产生实质性帮助。
3.3 实证评价分析
通过两个版本的问卷调查,从中发现高校依然深陷应试教育模式,缺乏与社会需求的有机调研和更新,就业指导模式单一空洞。此外学生缺乏合理和理性的就业定位,职业生涯规划茫然,就业能力中的职业意识还需要巩固。要想解决上述结构性的矛盾,还需要多方联动形成合力,正视差异化存在的原因,采取有效的化解措施。
4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消除差异的建议
4.1 社会环境的宏观引导
政府需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建立公平的就业市场,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增加创业基金扶持力度,建立社会就业保障体系,利用多元化政策手段切实保护大学生的利益。与此同时,政府应该坚持主导文化导向,出台促进就业政策,加大优惠政策和投入,营造公平竞争就业新氛围。只有形成优良的宏观环境,形成公平的就业市场机制,才会有助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克服信息不对称及不利因素的干扰,激发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欲望。
4.2 提升大学生职业认知能力
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要拓宽教育思路,与社会用人单位需求相匹配,在现有教学内容和领域范围内,增加学生相关专业技能培养,为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强化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缩减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形成个性化职业发展规划,避免学生就业能力出现偏差。在同质化大学生职业知识素质的进程中,要积极正视学校、社会、企业以及学生自身存在的就业影响因素,通过各种培训和教学思维的渗透提升大学生职业认知能力。
4.3 完善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差异性特征,应该建立专业培养平台,依托大学生个人因素方面的特点,采取差异化、特色化培养,与时俱进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为此高校应该多渠道收集就业信息,以市场为导向,对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加强校企合作,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专业做出调整。在新时期产业结构变动的背景下,用人单位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专业设置在突显就业能力的同时,应与区域市场需求相吻合,为学生的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4.4 根据社会需求实施促进政策
工商管理专业要了解社会真正需求,健全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制定可持续性的人才培养计划,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根据企业管理的反馈工作,拓宽大学生的实习平台,与产业转变局面快速发展相结合,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利用工学结合等多元化实践方式,协调三方关系,将就业指导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去实施,加强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的服务品质,根据社会需求实施促进政策,确保本专业学生就业率稳步增长。
4.5 开展就业创业实践助力导航活动
高校要开展个性化主题的就业教育,提升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定期举办创业模拟大赛和就业观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创业主动性,确保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成立以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工作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就业教育体系,转变大学生就业观,使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趋于合理化。通过辐射知识传授模式确保学生实训质量,使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
4.6 加强大学生就业观的塑造
高校要与社会和家庭有机联动,共同塑造学生良好的就业观,为就业能力的形成保驾护航。首先,做好相关的培训和指导,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作好充分的竞争准备,实现最终的顺利就业。其次,大学生要保持积极健康的就业心理,从容对待挫折和失败,具备充分的就业准备,掌握就业的主动权,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最后,家庭要多与子女沟通,积极配合政府和学校,让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建立市场经济下的职业价值观,掌握就业的主动权。
总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持久生成,需要高校与社会共同参与,将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化配置,构建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模式。同时学生要在竞争激烈的当下,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通过学习能力、岗位能力、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此外,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的提升,还要根据差异分析显示的规律,做好实践渗透、培养框架与指标评估工作,确保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强化个人综合素质,实现社会人才需求的动态匹配机制,推动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形成内外协同的核心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