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通专结合理念的影视专业课程体系探索
——以中美比较为视角
2020-07-16王旭锋
王旭锋
2019年,中国银幕总数增长到接近7万块,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已经接近650亿,在这个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中排名前十的电影里国产电影占了8部,市场占比64.07%。[1]但在中国电影市场增速放缓、影视行业面临寒冬的形势下,中国电影发展的重心仍应放在提升电影作品的质量上。在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前进的过程中,须高度重视决定影视行业未来的人才培养环节。在全球化时代,影视专业教育不能再闭门造车,而要在把握本专业国内外发展动态的同时,结合行业需求,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有鉴于此,本文将在对中美影视院校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适合于综合大学、影视传媒及各类院校影视创作教育,基于通专结合理念的影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
一、 “通”“专”概念辨析
为顺利完成“基于通专结合理念的课程体系”的探讨,本文先对几个概念进行梳理。“通”“专”两字,涉及到4个概念。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应,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对应。General Education即可以翻译成通识教育,也可以翻译成通才教育,但是中文的通识教育和通才教育含义相当不同。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是指高等教育中的非专业性教育部分,专业教育指高等教育中的专业性教育部分,两者一起构成高等教育。[2]通识教育是跟专业教育的职业针对性相对应的,是非功利性的,更侧重人的品德、思维、思辨、人文素质的教育。
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及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著名院校的推进,通识教育培养“全人”“世界公民”等理念影响了多数美国大学。在美国高等院校中,大多会设置由学校开设的通识课程,有些大学也称核心课程。如其电影学院全美排名前十的查普曼大学,其通识教育理念是:给学生提供卓越的个性化教育,引导学生成为好学的、有道德的、富有创造性的世界公民,力图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探究能力,拓展知识的宽度和深度,通过学习和实践把道德修养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成为善于思考的、有原则的公民,成为能够终身学习的独立思考者。[3]而其他美国影视院校的通识教育表述固然有所不同,实质相差不大,都以培养全人、世界公民、品德、学习能力、创造力、思辨能力为目标,着眼于关乎学生全面发展的因素。
中国影视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指全校的公共必修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两大类,此外还包括学校部分隐性课程等。国内影视院校中,浙江传媒学院等院校采用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的分类体系,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院校的课程计划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个层次构成。国内高校的基础课中思想政治、体育、外语类课程占有主导地位。根据通识教育课程“不直接为学生未来从事专业工作做准备”的特点,该三个层次中的“基础课”较接近通识教育课程,但两者在内涵、目标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并不能简单等同。
区别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最简单标准,就是看是否属于专业性教育——通识教育课程不是直接为了学生未来从事专业工作做准备的。专业教育课程是为学生进入行业、社会做准备的,一般是由各院校学科专业负责开设的课程,可分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两大类。[4]所谓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主要由专业教育课程决定,如果专业教育课程中本学科专业的共享课程比例大,则人才培养趋向于通才教育。如果专业教育课程中本专业方向的课程比例大,则人才培养趋向于专才教育。
(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通过通识教育无法达到培养通才的目的。通识教育是非专业性教育,通识教育课程是非专业性教育课程。而通才教育属于专业教育,通才教育课程属于专业课程,让学生学习多个相关专业的课程,来达到培养通才的目的。
影视教育无法通过通识教育实现影视各专业各方向之间的通才,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因为通识教育是非专业性教育;另一方面因为影视各专业各方向之间实属“术业有专攻”,且“隔行如隔山”。影视教育领域的通才培养,学生需要学习电影各专业方向的、大比例的共享课程。而与通才教育相对的专才教育,其目标是为行业、社会培养专才,学生需深入学习本专业课程。具体到影视领域的专才培养,则是影视各专业方向如导演、摄影、录音、美术、剪辑等各专业(方向)课程各成一脉,学生专精一域。
通识教育不等于通才教育,不能寄希望于通识教育来培养通才。专业教育也不等于专才教育。专业教育中的共享课程是培养通才的关键。专业教育中的方向课程是培养专才的途径。
通识教育、专业教育、通才培养、专才培养的关系可以一图以蔽之:
图1 “通”“专”概念示意图
由上图可见,“通专结合”其实有两种含义:
第一种“通专结合”是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有人认为美国大学本科实行通识教育,这个观点是不太全面的,因为美国大学本科不只实行通识教育,同时还有专业教育。正如周光礼所言“专业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主体,通识教育只能补充它而不能替代它”。[5]通识教育能够提升人的素质、学习能力,但不能培养出通才。在高校课程体系中,通识教育不是独立存在的,即使是提出通识教育概念的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也不仅仅只有通识教育,还有50%以上[6]的专业教育课程,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者结合起来共同构成本科课程体系。美国影视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占整个课程体系的比例一般接近40%,专业教育比例略超60%。中美高校对通识教育的理念、定义、定位、内涵认识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这一点上,中美高校是一样的。
另一种“通专结合”,是指通才培养与专才培养相结合。美国大学本科实行通才教育是没有疑义的,但其通才教育一般是学科下属各专业之间按通才培养,如美国影视院校影视学科的专业课程里各专业共享课程占了大部分,约占专业课程的2/3。这部分课程是针对整个影视学科下属各个专业(方向)的。由于影视学科专业共享课程比例大,美国影视院校的人才培养属于通才培养。与之相反的是中国的大学大多沿袭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中国影视院校也大多实行专才培养,各专业课程体系深耕本专业领域,同一学科下各专业(方向)共享课程比例低,各专业(方向)专有课程比例高。将通才培养和专才培养结合起来探索中国影视院校的新课程体系,这是本文的重心所在。
二、中美影视专业课程体系的差异
(一)中国影视院校基于专才培养理念的本科课程体系
中国影视院校影视学科各专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大多源于苏联高校专才教育模式。中国影视学科各专业本科课程体系遵循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的原则,专业基础、专业主干、专业方向课程里的大部分课程焦点都在于本专业,因此在人才培养上呈现出专业较为精深的特点。其课程体系注重课程之间的承接关系,课程计划的逻辑性、系统性较强,专业领域内知识比较系统、扎实,这也是专才教育的优点。但也存在基础不够宽、行业适应面较窄的问题。
以浙江传媒学院录音专业课程体系为例,通识教育课程之外,其专业教育课程以“培养录音专业专门人才”为着眼点,除了“专业拓展课程”中的选修课有部分为相关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皆为本专业领域的课程。参见表1。
表1 浙江传媒学院录音艺术专业课程计划表(1)见《浙江传媒学院录音艺术专业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类别修读方式序号课 程 名 称学分理论学时实践学时总学时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必修专业方向课程选修影视声音方向专业拓展课程选修1录音艺术导论2266322视唱练耳232323录音听力训练232324录音声学33315485声音节目主观评价232326数字音频制作32440647音频调控技巧43232648录音技术基础44420649电脑音乐制作332326410立体声拾音技术324244811混音技巧332326412影视音乐音响23232小计335761电影声音分析232322影视同期录音42836643拟音技巧33232644影视声音设计33232645影视环绕声制作31648646广播剧制作3164864小计183521影视剪辑A33018482录音专业英语232323数字音频技术22012324流行音乐232325电视摄像基础D43628646学术论文写作与规范232327影视照明A21830488纪录片创作4323264小计15240合计661168集中性实践教学必修……合计23总计160
由上表可见,专业核心课程12门、专业方向课程6门都是录音专业领域的课程,加上专业拓展课程,共66学分。此外还有23学分基于戏剧与影视学科的学科课程,跟专业有一定的相关性,也属于专业教育课程的一部分,再加上各年级同时开展调研、作品创作、毕业创作的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23学分,该校录音艺术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总共112学分。其中,学科课程的12学分为各专业共享课程,比例稍高于1/10,专才教育特征明显。大多数中国影视院校的导演、摄影、录音、美术、剪辑等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也基本上都是本专业领域课程,各专业(方向)共享课程的比例较低。这种专才培养理念下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具有在本专业领域深度发展的能力。其课程体系模型如图2所示。
中国影视院校绝大多数沿袭专才培养模式,其中北京电影学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淀,是专才培养较为成功的院校。但这种基于专才培养理念的课程体系结构有明显的不足,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只需为本专业负责,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因为主要着眼于本专业(方向),避免不了存在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各行其是、独自为政的现象。如浙江传媒学院影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学科课程是基于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开设的,具有一定的通才培养的意识,但在具体制定的过程中,各专业往往倾向于开设利于加强本专业(方向)的课程。
图2 专才培养理念下的影视专业课程体系模型
这样的课程体系结构呈现出“挖井式”的特点。图2非常形象地展示了这个说法的含义。其人才培养的不足是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影视学科下的各个专业如要进行专业的学生作品创作,必须跟行业接轨进行联合创作,这需要与相关专业相互支撑与协作。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缺乏,使得学生作品在专业分工、联合创作方面与行业实践存在较大差距,跟美国影视院校学生作品的联合创作整体差距也非常之大。
(二)美国影视院校基于通才培养理念的本科课程体系
通才培养,靠的是大比例的各专业共享课程,不是靠通识教育课程。以前两年全美排名第6的查普曼大学道奇电影学院电影制作专业为例,道奇电影学院所负责的专业教育课程明确分为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其电影制作专业下共设导演、摄影、声音设计、美术、剪辑5个专业方向,这5个方向共享电影制作专业培养目标。该培养目标按照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可分解为:
1.专业核心课程目标。了解视觉故事叙事、故事结构及故事分析,了解包括美学视角在内的电影语言的发展,明晰电影创作团队成员职能并能在这个体系中联合作业。这部分是要求电影制作专业各个方向都要达到的目标,各方向完全一致,是针对通才培养目标的表述。
2.专业方向课程目标。掌握电影制作专业各个方向的知识与技能。专业方向课程目标是针对各个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
道奇电影学院电影制作专业的导演、摄影、声音设计、美术、剪辑5个专业方向的本科课程体系中,除了45学分的通识课程外,还有66学分的专业课。如表2所示,“专业核心”部分即为道奇电影学院电影制作专业导演、摄影、声音设计、美术、剪辑各方向必修的共享课程,14门课,占42学分。表2中“专业方向”部分为道奇电影学院声音设计和导演方向的专业方向课程。虽然声音设计和导演方向的专业方向必修和选修课程相对数量不统一,但课程总门数和总学分是一样的,都是8门课,24学分。其他专业方向的学分结构也基本一样。
表2 查普曼大学道奇电影学院电影制作专业(声音设计方向)课程计划表[7]
由表2可以看出,查普曼大学道奇电影学院各专业共享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占到了2/3左右的比例,专业方向课程只占到1/3左右的比例。这样的课程体系使得各专业方向学生对其他专业方向的知识和技巧都能够掌握。美国大多数影视院校都是如此。美国影视专业的通才教育,其关键就在于影视各专业(方向)课程中2/3左右比例的共享课程。其课程结构模型参见图3。
图3 基于通才培养理念的影视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模型
(三)通才与专才培养理念下的影视专业课程体系对比
“专才培养理念下的影视专业课程体系模型”(图2)和“基于通才培养理念的影视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模型”(图3)存在鲜明的差异,这也是目前绝大多数中国影视院校和美国影视院校课程体系的结构性差异。
中国影视院校专才培养理念下的课程体系都呈现出厚基础、强专业的特点,注重先理论教学、后实践教学,实践课程往往在大学前两年甚至前三年都处于从属地位。理论课程体系比较系统,基础学习比较深入,理论课程比例总体上大于实践课的比例,要求学生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之后,再通过实践来训练创作技能。但基础不宽、专业适应面窄的问题较为明显。影视各专业由于对其他专业(方向)的知识、工艺了解不够导致专业之间难以进行专业的协作、无法遵循专业的工艺流程,这是中国影视院校专才培养体系最大的问题。
美国影视专业(方向)课程体系中,专业核心课程覆盖面较为宽泛,涵盖了制片、编剧、导演、摄影、声音设计、剪辑、美术等各专业方向课程,在基础理论上没有非常系统的设计,强调通过实践学习掌握理论,因此课程中实践教学比重相当大,体现了基础宽和learn by doing的教学理念。从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角度,美国影视院校往往能够通过高强度的实践训练在4年内让学生掌握跟好莱坞电影工业接轨的工艺、技巧和规范。
表3 中美影视声音专业本科教育专业课程总学分表
与美国影视院校相比,(2)查普曼大学道奇电影学院3学分课程每周行课时间165分钟,中间休息一次。国内影视院校如浙江传媒学院的3学分有实践课的课程行课4课时,每课时40分钟,周行课时间160分钟,因此以学分计算学习量具有可比性。——作者注。当前中国影视院校专业课程总学分更高(参见表3),培养的人才在专业基础上更加扎实、理论更加系统,但在影视各专业(方向)的知识结构、创作技能技巧的掌握上,与实行通才教育理念、learn by doing实践教学理念的美国影视院校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以影视声音专业方向为例,中国影视院校录音艺术专业本科教育4年的专业教育课程总学分为108或112学分,加上通识课程会达到160学分。除了通识课程外,美国影视声音(声音设计方向)本科教育专业基础+专业课的总学分在66—80之间,中国影视声音专业相比要多出32—46学分。两者在专业课程的学习量上有较大的差距。其他专业的学分结构也是如此。可见与美国影视专业相比,中国影视专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总学分更高,学习量更大。但从表1可以看出课程主要集中在本专业(方向)领域,即使是学科课程也是为本专业(方向)打基础的,导致基础不宽、行业适应面窄的问题。这就需要考虑中国影视专业应该实行通才教育还是专才教育这一命题。
归根到底,人才培养是为了满足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从影视行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角度,影视学科各专业都须学习相关专业的知识,唯有这样才能形成知识结构上的互补,才能够促进创作能力的复合。影视学科下的导演、摄影、录音、美术、剪辑等专业(方向)作为创作与制作类专业,掌握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技巧对于学生视听思维及创作技能的培养来说极为有利,同时也为与行业接轨的学生作品联合创作铺平了道路,有利于各专业学生遵循专业流程进行联合创作。
三、基于通专结合理念的影视专业课程体系
(一)基于通专结合理念的影视专业课程体系模型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随着知识量的快速提升,社会分工包括影视行业分工越来越细致,要求影视专业人才培养做到“专”;但电影是一门需要各部门创作者相互协作的艺术,加上影视专业属于交叉学科的事实,在人才培养上又需要“通”。即学生既要掌握影视创作与制作各个专业的基础知识及相应的实践技巧,又要在各自专业(方向)领域有较深入的知识储备和较专业的实践技能。根据行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中国影视专业(方向)本科教育宜在宽口径的基础上开展专业教育,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融合的路线,培养复合性专门人才。
北京电影学院的专才培养模式的成就是不可复制的,半个多世纪的积淀加上软硬件资源的巨大投入使得复制成本过高,难以推广。其他院校影视专业应走集约化、差异化发展的道路。采纳通专结合之理念,不但可以立竿见影地消除各专业(方向)间隔行如隔山的弊端,还可以大大降低成本——通过各专业共享课程的设置减少需开发的课程数量及师资需求。
但如果照搬美国的通才培养模式,则存在两个弊端:一是与目前庞大的中国影视行业从业人员存在过大的专业认知差异,不利于学生进入行业走上创作之路;二是相比原有专才模式培养的学生在本专业(方向)领域内存在较大的劣势,不具备竞争力。
而基于通才培养和专才培养相结合理念开发的课程体系,在吸取通才培养模式优点、学习影视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同时,在本专业领域也有较深入的学习,并且可以利用更多的课余时间通过大量的实践创作来取得专业创作能力上的优势。基于通专结合理念的影视专业和课程体系模型见图4。
图4 基于通专结合理念的影视专业课程体系模型
该课程模型相比专才培养模式增加了影视各专业共享课程,占专业课程一半左右的比例。该课程模型增加的影视专业(方向)的共享课程应成为影视各专业(方向)的接口,该专业接口课程模块要使各专业(方向)都接受编剧、导演、摄影、声音、美术、剪辑等专业课程学习,使得各专业(方向)学生都了解影视作品创作中其他专业(方向)的流程,知道如何相互配合达到互利、增值的效果,从而为与其他影视专业的同步协作留下对接的接口。专业接口课程模块要求各专业课程体系中都有类似的“接口”设计,课程之间相互打通有机配合,避免各专业各自为政的现象。专业间课程配合不再是无序状态,而是通过专业接口课程实现对接、协作。该专业接口模块适用于各影视院校的编剧、导演、摄影、录音、美术、剪辑等专业(方向)。
(二)基于通专结合理念的影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图4中的模型,本文为基于通专结合理念的影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设定如下原则:贯彻通专结合理念,设计口径宽、专业精的专业课程体系;既要把握本专业国内外发展动态,又要结合行业需求;既要纵向理顺每门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关系,也要横向考虑编剧、导演、摄影、录音、剪辑、制片等相关专业的对接;既要考虑到每学期课时量的合理分布,也要考虑每门课程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例。
根据上述原则,首先厘清影视学科各专业(方向)都需要学习的共享课程——基于影视学科的、各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课。如针对培养影视学科通才而开设的各专业共享课程,可以开设:《视听语言》《影视制作工作坊》《影视录音技巧》《影视编剧技巧》《影视导演技巧》《影视摄影技巧》《影视剪辑技巧》《创意制片》;其次界定各专业(方向)必须掌握的、重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据此开设相应专业方向(与其他专业方向互斥)的课程。以声音设计方向为例,根据声音设计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可开设专业方向课程为:《影视同期录音》《拟音与ADR技巧》《影视声音后期制作》《中级声音设计》《立体声拾音与环绕声制作》《特殊音响效果声音制作》《高级声音设计》;然后根据各专业方向具体情况开设模块化的专业拓展(选修)课程库,既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进行选课,又利于因材施教,满足个性化发展需要。在选修课的设计上,要尽量满足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未来发展的需求;最后梳理各门课程的要求掌握度,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的学时数与学分数,并确保课程体系整体上的均衡,完成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上述思路,基于通专结合理念的影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如下(见表4):
表4 基于通专结合理念的影视专业课程体系(以声音设计方向为例)
课程类别修读方式序号课 程 名 称学分理论学时实践学时总学时备注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选修10舞蹈作品赏析2323211流行音乐2323212音频工作站282413广播剧制作316486414音频设备原理332326415电脑音乐制作316486416影视音乐创作基础316486417影视表演316486418纪录片创作316486419电声测量与声学设计332326420音乐编辑3164864小计10192限选10学分,2学分、3学分课程各2门合计671344
该课程体系的专业课程分为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共享课程(主干课程)作为接口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同属于专业课程,影视各专业方向通过专业接口课程连接在一起(参见图5)。
图5 专业接口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示意图
其中,专业共享课程即专业接口模块,共10门课程,33学分,640学时。专业共享课为影视各专业方向共享、共通,体现通才教育的一面。专业方向课则是各专业方向独有的课程,体现专才教育的一面。专业方向课中有8门必修课程,24学分,512学时。表4的课程体系中,专业接口模块和专业方向必修模块从上到下存在一定的支撑关系,即上方的课程基本上是下方课程的前序课程。专业方向课中另有4门选修课程,作为专业拓展课针对专业(方向)深度拓展,由学生根据自身学习需要及未来发展兴趣选修,专业方向选修课程限选10学分,可选2学分课程2门,3学分课程2门,共192学时。同时作为体现因材施教原则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的课程库应尽量丰富,以满足学生选择需求。加上专业集中性实践环节的23学分,专业课程总学分为90学分。
(三)基于通专结合理念的影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良
表4以影视声音专业(方向)为例设计的影视专业课程体系提供了基于通专结合理念的影视专业课程体系的架构,其中的10门专业共享课程与影视学科各专业(方向)一致,因此其他专业(方向)只需设计专业方向课程即可。该课程体系有如下7个方面的优化:
1.本课程体系采取通专结合理念,减少了开发课程门数及课程总量,可以降低开发众多课程导致的师资投入以及相应硬件设施等资源的投入。仅以表4“基于通专结合理念的影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10门专业共享课程为例,专才培养课程体系中5个专业各自开设10门课程,需要开发50门课程。而本课程体系中为5个专业开设10门专业共享课程,需要开发的课程就是10门。
2.与专才教育模式相比,贯彻了通专结合的理念,增加了影视学科各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作为共享课程,专业(方向)间的课程配合不再是无序状态,使各专业(方向)通过共享(接口)课程实现专业知识结构的对接,将加深学生对各专业方向知识技巧及工艺的了解与掌握,提升各专业间的协同配合能力,培养影视行业协同创作所要求的通才。
3.与通才培养模式相比,通专结合模式强化了专业课。拓宽专业口径的同时,该体系保留较多专业方向课程,并且共享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之间的比例较为均衡,保证了专业课的强度和深度,相对接近当前中国影视教育及影视行业实际,避免人才培养与中国影视行业的脱节。
4.降低总学分和总课时量。以表4为例,该课程体系跟浙江传媒学院的原课程计划相比,专业教育课程总学分从112学分降至90学分,减少了学生课堂学习时间,增加学生自主支配时间,缓和了作品拍摄环节与课堂学习的时间冲突。
5.强化实践教学。为贯彻强化实践教学,该体系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是提升实践课程的课时量,创作实践类课程都提升到每周4课时;二是提升实践课程比例,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调整为1∶3,相比原来的1∶1,有助于学生更多地通过实践来掌握创作技能。
6.加大选修课选择余地。抓住影视院校培养创作人才的主旨,把原有的对创作并非绝对必须的课程放入选修课中,丰富了专业方向选修模块的备选课程,提升了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与特长选修相应课程的自由度,有利于因材施教原则的落实。
7.《初级联合作业工作坊》是本课程体系中参考查普曼大学道奇电影学院《影视制作工作坊》而引入的专业共享课程。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影视制作工艺流程。学生要编写剧本、拍摄、声音设计、剪辑完成3—5部3分钟短片,通过反复拍摄作品,掌握联合作业基本规则和各专业协同作业的规范。这是中国影视院校原有课程体系下绝大多数学生大学四年都无法完成的。本课程要求导演、摄影、声音设计、美术、剪辑各专业同一学期上课,并且打乱原有专业班级模式按学生剧组建制分班,各专业同班上课。该课程是最重要的“接口”课程。学生通过这门课程可以进行反复的短片创作实践,具体了解各专业的创作流程及配合方法,并在课程实践中培养视听思维和故事叙事能力。
综上,基于通专结合理念的影视专业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结构的顶层设计,可在节省资源的同时完善影视各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及行业适应能力,从而实现集约化的内涵式发展。
本课程体系可以进一步考虑的改革方向是:所有专业课程包括必修课程都不限定开课学期。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设定学习计划,在某学期修读某些课程,只要修满学分即可毕业。若按此方向改革,则把大学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打破大学同班同级上课的限制,更符合学分制改革的本意。浙江传媒学院目前开设的集中性实践环节,对实验设施的规模要求很高。很多院校的实验设施往往无法承担所有专业学生同时开展创作实践。因此,本文建议把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调整为分散性实践教学环节,或各年级开设影视创作工作坊课程,替代所有专业统一时间进行实践创作的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可以相对降低资源要求,也可摆脱所有专业集中时间进行创作给学生作品带来的季节限制。
四、结 语
理想的基于通专结合理念的影视专业课程体系不应是孤立的,需要影视专业导演、摄影、录音、美术、剪辑等专业方向相互配合,协同制定相应的课程计划,使创作类课程能够做到各专业(方向)相互同步、相互支持。此外,专业课程体系还需与通识课程体系相结合。中国影视院校的通识课程体系应更加丰富与完善。课程体系之外还需要相应的实验室系统、联合作业机制等与之匹配。相应内容将在他文阐述。
美国排名前十的影视院校,除了美国电影学院和加州艺术学院之外都是综合大学的影视学院,且都以培养影视创作人才为主。综合大学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发展影视创作教育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能够行之有效地发展中国综合大学的影视创作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提出的基于通专结合理念的影视专业课程体系,探索降低影视创作教育投入成本、提升影视创作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为综合大学的影视学院及其他影视传媒类院校实现差异化发展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