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与“境”结合:探索活动型《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2020-07-16林诗音

读与写 2020年16期
关键词:议题道德与法治法治

林诗音

(福建省福州江南水都中学 福建 福州 350008)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将思想政治定位为活动型学科课程。活动型学科课程就是学科内容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课程内容活动化”和“活动设计内容化”。作为综合实践德育课程的《道德与法治》经常被当成“冷门”学科,课堂教学中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形式单一,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沉闷,教师片面说教等问题。为真正创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式,有效衔接初高中政治课程,本人尝试从教学实践入手,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活动型”道德与法治教学,初步形成“创设情境——议题探究——学生活动——素养提升”的活动型课堂教学范式,围绕“情境、议题、活动、实践”展开,并有了几点自己的思考。

1.知识情境化:在创设情境中体验生动性

情境是汤,知识是盐,知识融入情境中犹如盐撒入汤中①。知识的情境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消化学科知识。知识情境就是构建课程知识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相接的过程,其本质是课程内容活动化的策略之一。笔者在创设情境中发现,简单、单一的情境虽然能活跃课堂,但是难以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容易在课题上堆积素材。因此,笔者或结合热点时政或基于真实生活改编案例,设置具有挑战、复杂性的情境。

知识课例创设情境情境化策略《合理利用网络》微信风波—朋友圈里的诈骗改变真实生活案例《公平正义的守护》福州赵宇案之赵宇的困惑本地化乡土资源《公平正义的价值》父亲黄金分配故事P107就地取材教学资源《促进民族团结》习近平与独龙族的故事结合热点时政

笔者创设“微信风波”、“赵宇困惑”“习近平与独龙族故事”等情境,设计上呈现一例多境、一案到底,具有系列化、生动化特点,相比简单的情境,学生在复杂、真实的情境中更能深刻体验、思辨探究、高效生成。活动型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求教师以现实生活为载体,创设真实、复杂、典型、适切的情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让学生在“境”中思,在思中“动”,动静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动,引发情感共鸣。

2.问题深度化:在议题探究中引发深度思维

议题是实现活动型课堂的重要载体。新课程标准就议题的界定“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其实质和核心是思辨和质疑,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深度化学习。有效的议题能展现教学重难点,具备开放性、引领性,思辨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征。笔者在探索活动型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尝试通过结构化、系列化的议题探究组合,整合学科知识,问题设计突出道德两难,指向核心素养的培育,目的是引导学生在面对复杂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实问题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案例1】八年级下册第八课第二框《公平正义的守护》

议题:福州赵宇见义勇为反被刑拘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本土化的社会问题、法律问题探讨兴趣浓厚、好奇又困惑。筛选本土化热点议题能激发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意识。教师结合公平正义相关知识,设计“公平?不公平?”“正义行为?非正义行为?”“正当防卫?防卫过当?”等一系列具有道德两难、价值冲突的问题链,“赵宇案件为何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赵宇是通过哪些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遭遇类似不公平的事,我们应该怎么维权?”层层递进的问题组合,由社会层面递进到个人层面,有他人故事到自我反思,最终落实到启发学生学好法律知识,思想上认识提升自我法律素养的重要性。不管是本土化案例还是教材案例的使用,活动化教学都追求好的议题。所谓好的议题是指根植于课程知识和现实情境,引申出多个有意义的、指向素养的问题,驱动学生调动多个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对议题的筛选必须基于现实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经验,整合课本知识和时政素材,设计具备一定价值引领和思辨探究的问题链,给足学生时间,进行充分讨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作出适当的行为选择。

3.课程活动化:在活动拓展中内化核心素养

活动是人的天性之一,中学生也是如此。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认为“学科活动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才能形成。”构建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道德与法治课堂需要教师由课内的思辨活动逐步拓展向课外的综合实践活动,不断优化活动设计,坚持活动导向性、实践性、综合性,认真研读教材,将课程内容活动化,将活动内容课程化。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以下具体活动化策略。

3.1 巧用教材《拓展空间》,丰富活动资源。道德与法治教材在每框末尾都设置了一个《拓展空间》,“拓展空间”是编者根据每课教学主题设计的知识性拓展活动,实现了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学习。其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包括了绘制思维导图、问卷调查活动、演讲活动、故事分享活动、活动策划、知识竞赛活动、以案说法活动、采访活动等。活动化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对“拓展空间”资源的运用策略,一是根据教学重难点直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二是根据教学要求适当改编拓展空间资源活动。

【案例3】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第七课第一框《促进民族团结》P97拓展空间

【活动片断1】风采篇——最炫民族风

【活动形式】“走进少数民族”文化调查活动

【活动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各选一个少数民族,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该民族风情、传统节日和杰出人物。

(2)每组推荐一名同学作为该民族的民族形象大使,向全班介绍该民族文化发展状况。

【达成目标】:了解我国多民族国情和民族政策,体验民族魂,中国梦

【学生收获】:增强对少数民族的了解,增强民族团结,激发爱国情感

【活动片断2】成就篇——明天会更好

【活动形式】独龙族脱贫计划书

【活动要求】:

(1)全班分成3大组,按照经济组、民生组、文化组进行讨论;

(2)每组列出脱贫计划,组内评优推选一名代表发言;

(3)代表上台展示,集体互评,说说哪位同学的计划书最可行。

【达成目标】全方位多角度认知国家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民生等事业发展

【学生收获】通过脱贫计划书活动,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以及认识到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笔者在活动化教学设计中围绕“活动形式——活动要求——达成目标——学生收获”架构展开。

值得注意,一是活动设计要求教师要统筹教材,以教学重、难点为活动设计主线,精简活动流程,明确告知学生活动要求;二是活动开展过程注重实效性,参与性、体验性,活动设计尽量全员参与,学生分享活动感悟,教师有效引导,体验道德成长,避免出现为“活动”而活动现象。

3.2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现课内走向课外。道德与法治教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立足学生生活,注重学生的道德实践。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策略,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和实施教学。比如课堂上的“情境体验”“模拟法庭”“课前新闻三分钟”“影视欣赏”等,还可以借助课外的“团队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班级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笔者借助我校开展的校园义卖活动、诚信书摊活动体会如何关爱他人,践行诚实守信;通过垃圾分类社会实践活动体会建设美丽中国、美丽榕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系列学生切身经历的体验活动与课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发挥道德与法治德育功能、活动功能,实现寓教学内容于活动之中,体验道德成长。

3.3 创新活动评价方式,立体全面展现活动。活动型课程如何进行有效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点。笔者认为活动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提升能力、养成品格,因此教学活动可以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作为评价标准。既要注重教师评价、自主评价,也要关注小组评价和集体评价,既要实现学科学习目标又要关注核心素养的培育,既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要关注社会参与能力。比如八年级上册《合理利用网络》授课中,笔者使用课前问卷小调查,通过学生自评方式,了解自己的上网情况,分析调查数据,提升媒介素养;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促进民族团结》一课中,笔者设置“脱贫计划书”活动环节,学生利用平板查阅收集资料,小组合作列出脱贫计划书。本课采用小组互评和集体评价的方式呈现认知结果,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

学生在情境创设中体验知识,在议题探究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正确抉择,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素养和公共参与。活动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施与推广,逐步由“教师专授”走到“师生活动”,这是教学改革的巨大进步,但是要走出为活动而“活动”的困境。在课时有限情况下,我们要致力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动质量,认真筛选议题,巧用问题链,注重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凸显“实践”类、“思维”类的活动,让课堂逐步由校内走向校外,绽放思维之花。

注:

①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第191页.

猜你喜欢

议题道德与法治法治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