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置多维途径,攻克教学难点

2020-07-15卑天宇

小学生作文辅导·中旬刊 2020年5期

卑天宇

【摘 要】 文本的语言是丰富的,经过观察之后的文字更是精准的。教师只有先从读者视角关注文本语言表达的精准与形象,才能以文本中的语言为跳板,将学生的思维推向作者的观察和表达层面,引领学生内在认知能力的全面提升。本文提出要自主绘制,语言理解直观化;体悟动作,语言品味活动化;巧妙内化,语言积淀诵读化;还原再现,语言源头观察化。

【关键词】 多维途径;自主绘制;还原再现;巧妙内化

统编版教材四上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为了达成这一语文要素,叶圣陶先生的经典名篇《爬山虎的脚》作为单元的精读课文被赋予了重任。这篇课文第三到第五自然段着重描写了爬山虎脚的特点和向上爬的过程,这三段的内容是作者运用细致而连续的深入观察写成的,语言表达也非常生动精准,与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紧密相关,是这篇课文乃至于整个单元教学的难点。要攻克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从这几个方面做尝试:

一、自主绘制,语言理解直观化

文本的语言是静止的,但其内在所蕴藏的内涵却是丰富的,教师要先从文本语言所展现出来的画面等外显性元素入手,契合学生直观性思维的特点,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体悟,鼓励学生以直观再现的方式将自己的思维集中呈现出来,巧妙地推动学生内在认知素养的发展。

比如教学第三自然段描写爬山虎脚外形的语段时,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整体性阅读,并圈化出课文中凸显外形的特点,将阅读语言之后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浮现在脑海之中。随后进行交流时,将这些语言划分为位置、样子和色彩三个方面。在绘制的过程中,学生紧扣这三个维度,依照自己的理解就可以将爬山虎脚的整个外形呈现出来。在绘制之后,学生可以相机交流,并利用自己绘制好的作品,关注生字词“茎”“柄”,厘清爬山虎主要部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将这样的画面与课文内容进行有机统整,运用课文中的语句来介绍自己的作品。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之后,巧妙地将直观化思维与文本语言进行融通和发展,真正推动了学生内在素养的不断提升。

二、体悟动作,语言品味活动化

文本的语言是死的,但语言所反映的场景、活动、画面和情感等都是活的。这些都需要引导学生在深入体悟的过程中,紧扣文本语言所展现出来的特点,将学生学习时的实践不断地活动化、直观化,更好地提升学生对语言品味的内在素养。

比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圈画出描写爬山虎攀爬的动词,感受其中

“巴住”“紧贴”等词语所表达出来的过程和活动,感受所形成的表达效果。但仅仅停留在静止的层面上还是无法真正洞察学生言语能力的生长的,于是教师组织学生尝试通过动作演示的方式来展现爬山虎的攀爬过程。在实践表演的过程中,一方面以动词为线索,厘清爬山虎攀爬的过程;另一方面则是要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经典动词所表达的效果,将理解和辨析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能够融入实践的过程中,达到一箭双雕的教学妙用。

学生不能死读书,也不能读死书,将文本语言以活动化的方式呈现,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策略。教师只有真正融入文本的教材中,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不断生长。

三、巧妙内化,语言积淀诵读化

朗读是学生接触文本、感知文本以及内化文本的重要过程,更是有效促进学生言语实践素养的重要渠道。虽然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一直都在鼓励学生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些就写哪些,但对于很多大作家来说,他们所写出来的内容是要进行删改的,所运用的语言是要经过推敲和揣摩的,因此,很多经典性的语言需要教师在深入实践中进行朗读。

比如教学课文中的两个比喻句“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那些细小的脚会让你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教师可以让学生经历这样的朗读形式:先是统领前文,联系性朗读,感受作者前后语言的连贯性;然后结合教材插图,图文性朗读,将图片和文字有机融通,感受语言表达的精妙;最后表达自己想象的画面,进行描述性朗读,将自己的感受与文本语言整体融通,在积极内化的过程中不断提升。

文本的语言并不是一面镜子,客观地反映作者所描写的内容,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受之后的思维结晶。教师要组织学生在深入而富有激情的朗读中自然成诵,夯实对文本经典语言的储备和内化,真正为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生长服务。

四、还原再现,语言源头观察化

文本中精妙的语言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很多学生认为是作者阅读丰富,是从其他文章中读来的。其实并非如此,生动的语言需要与表达的对象紧密结合,没有哪一种语言能够与当下所要描述的事物完全吻合,而是作者对事物进行自主性、深入性、连续性、能动性观察之后的产物,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感知,透过文本的语言揣摩作者的观察质态,对文本的语言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重新回归到文本的語言细节中,从作者观察的角度、观察的内容和观察的时间等,让学生认识到作者不仅做了细致的观察,还进行了角度的置换和连续性观察。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站在作者的立场,组织学生对这篇课文介绍爬山虎脚的过程进行实践与感知,更好地推动学生内在言语素养的不断发展。

文本的语言是丰富的,观察之后的文字更是精准的。教师只有先从读者视角关注文本语言表达的精准与形象,才能以文本中的语言为跳板,将学生的思维推向作者的观察和表达层面,引领学生内在认知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施珍珍.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活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0(23).

[2]曹爱卫.在语言学习中滋养言语生命——《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思考[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