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味生动语言,落实语文要素

2020-07-15高敏敏

小学生作文辅导·中旬刊 2020年5期

高敏敏

【摘 要】 进入第二学段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储备,语文教学对语言的关注就不能停留在所谓的“理解感知”层面,而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的具体语境,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生动。本文提出要揣摩语言,还原观察质态;对比语言,把握观察视角;补充语言,迁移观察策略。

【关键词】 揣摩语言;还原质态;把握视角;迁移策略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理解语言、内化语言以及运用语言就成为重中之重。进入第二学段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储备,语文教学对语言的教学就不能停留所谓的“理解感知”层面,而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的具体语境,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生动。为此,统编版四上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就设定为“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地观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文本范例和载体的效能,训练学生对生动性语言的品味能力,将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落实到位。

一、揣摩语言,还原观察质态

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其语言的精准性、生动性都为学生呈现了丰富的训练资源。教師应该将作者观察、遣词以及推敲的思维过程还原在学生面前,既体会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同时更需要学习作者的涵咏过程,将词语精准而生动的创作过程融入学生的内在意识之中。

以《爬山虎的脚》为例,教师紧扣“今天,我注意了,爬山虎是有脚的”中的“注意”这个词语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特意“注意”才能发现爬山虎的脚?作者“注意”了爬山虎脚的哪些方面?作者所“注意”的这些脚都有怎样与众不同的特点?……学生观察图片之后意识到,爬山虎叶片密密麻麻,完全把脚遮挡住了,只有拨开叶片才能发现它的脚;其次,圈画出描写脚的语句,并在分析之后将这些语言归类为位置、形态和颜色等方面。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就能对课文中精准而生动的典型语言进行深刻体察,比如“反面伸出”的精准位置、“六七根细丝”的细腻程度、“像蜗牛的触角”的形象比喻,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

教学至此,很多教师就会鸣金收兵。事实上,还可以将教学再往深处推进一步:借助这些语言,你可以看出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吗?让学生在凭借语言还原中意识到,作者就像一个放大镜一样再现了爬山虎脚的细节,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紧扣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最后回归到“注意”一词,让学生在情景想象和再现的过程中感受作者表达的精妙。

二、对比语言,把握观察视角

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对比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辨析比较之中能够有效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意识,提升学生对语言感知和揣摩的精准性。

比如《蟋蟀的住宅》中的第五自然段,作者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时语言表达精妙,比如“朝着阳光”“倾斜”“半掩着”“顺着山势”等,将蟋蟀住宅的与众不同之处展现了出来。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尝试将这些词语全部剔除,与原文进行深入对比,学生就能明显地感觉出,剔除之后的语句虽然也是介绍蟋蟀的住宅,但其就与一般动物所居住的洞穴并没有什么两样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也就无法真正地显示出来。教师相机再将这些词语还原到课文中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呈现,深切感受这些词语在展现蟋蟀住宅时所起到的表达作用。最后,教师可以从显性的词语中与作者的观察进行有效整合和联系,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正是由于作者细致、深入、连续性地观察,才能将蟋蟀的住宅写得如此生动而有趣。

纵观这一案例的教学,教师就采用了感知提炼、剔除对比、朗读品析的思维过程,既关注了文本语言表达的精准与生动,同时又巧妙地与作者的观察进行了链接,捕捉了作者观察的独特视角,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真正落到了实处。

三、补充语言,迁移观察策略

一篇精妙的文章之所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作者的深入观察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在文本中作者不会也不可能将自己的观察方法写在文章之中。因此,我们应该以教材中文本的内容为蓝本,在深入洞察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地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推测和猜想,深入意识到作者是如何观察的,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以《蟋蟀的住宅》一文为例,教师紧扣描写修筑时间的语句,要求学生结合作者的深入观察思考从中能够发现什么。在对这些语句进行整体性把握和信息整合的基础上,学生充分认识到作者的观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有机的漫长过程,对事物进行了长期而连续的过程。教师可以相机出示不同时间段蟋蟀住宅的图片,并对课文中并没有呈现出来的阶段进行补充,让学生先思考:如果这一段内容是作者来写,他会怎么写?在交流中明确了方法之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动笔实践。

整个过程,教师就充分地运用课文呈现的内容,梳理并了解作者观察的连续性和持久性,并通过资料的补充,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表达与实践,激活了学生语言表达的思维,在拓展和补充的思维过程中,实现了观察和表达的迁移训练,提升了学生内在言语实践能力的不断生长。

精准性、生动性语言的表达与作者的深入观察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要在充分关注文本语言的基础上,还原作者的观察过程,在思维实践的基础上让教学渐进化,让学生在文本语言的浸润下如同亲历体验一样,不断提升学生言语思维和实践素养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怡.智慧:幸福语文课堂的“支点”[J].新教育,2016(14).

[2]刘仁增.落实“语文要素”,先从读懂开始[J].小学语文教师,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