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财务共享服务论的“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信息化
2020-07-15于洁
于洁
摘要: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时代下,云计算、大数据等热门科技已经逐渐被企事业单位所运用。现阶段我国一些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大型企事业单位都开始引入管理会计来促进内部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互联网+”时代与企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结合更进一步实现了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起到了提升企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控制质量的作用。现阶段一些企事业单位开始积极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管理模式,基于此实现管理会计信息化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亟待完善。文章基于“互联网+”时代下及财务共享服务论对企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信息化进行了分析,文章不仅分析了“互联网+”时代下及财务共享服务论实现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而且还提出了现阶段企事业单位财务共享服务论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几点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有针对性建议,希望能够更好地为企事业单位管理会计整体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提供一定保障。
关键词:财务共享服务论;“互联网+”;管理会计
一、“互联网+”时代下基于财务共享服务论实现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意义
(一)促进企事业单位管理会计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实现了企事业单位信息互联和工作沟通的高效性,在此基础上基于财务共享服务论实现管理会计信息化通过工作模式和操作技术的革新,从根本上实现企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实务的精细化,避免了管理会计组织机构设置上的冗余,形成高效的良性环境,进而提升企事业单位管理的质量,对企事业单位的持续稳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促进企事业单位明确未来发展侧重点
“互联网+”时代下基于财务共享服务论实现企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信息化体现了时下最为前沿的行业发展趋势。企事业单位在这个大背景下可以实现管理会计层面的学思结合,进而通过信息化技术功能的掌握来实现更多有效信息数据的分析,来为企事业单位做出正确的发展决策提供有效信息依据,进而为企事业单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中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现狀与根本利益的前进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促进企事业单位更好地实现自身战略发展目标
“互联网+”时代下基于财务共享服务论对企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信息化体系的构建可以通过会计数据统筹管理,更加客观、全面、系统地对企事业单位当前运营情况以及工作开展模式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并将实际情况与行业发展整体趋势进行紧密结合,有利于企事业单位全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并实现各类风险的预警和防范,为企事业单位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互联网+”时代下基于财务共享服务论实现管理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会计信息化体系构建过程中相关规章制度不完善
目前,一些企事业单位虽然在“互联网+”时代下基于财务共享服务论实现了自身管理会计信息化,但是由于在开展相关工作过程中规章制度不完善使得一些实务操作效率偏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财务共享服务管理会计相关岗位职责不明确。管理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着岗位权责混乱的情况,诸如统计、财务分析、报表编制等岗位系统操作权限并没有进行明确,使得管理会计工作出现问题也难以将相关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不利于管理会计人员工作主观能动性的提升,甚至会出现相互推诿的不良局面;第二、管理会计财务共享中心程序不明确。一些企事业单位没有根据自身实际运营情况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和完善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操作流程,一些程序上存在着冗余,重复管理的情况直接降低了管理会计信息化整体效率,难以体现出时效性。同时,对于子公司在基础信息上报时间上的要求没有进行统一,不利于基础信息上报的及时性;第三、管理会计财务共享中心模式下业务开展方式方法不明确。管理会计工作方法的滞后还使得一些评价工作易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过于依赖财务会计数据,而财务会计数据很多是在主观假设基础上,并经过人为归类与会计估计、判断的,很多信息,其实并不完全客观,例如会计利润,就要受到收入确认政策、折旧政策等人为制定标准的制约。
(二)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指标体系存在滞后性
虽然现阶段一些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在实现管理会计信息化过程中没有实现管理会计指标的先进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管理会计相关指标灵活性较差。由于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在逐步实现业务的多元化,所以管理会计相关指标也应该根据自身运营情况做出调整。但是部分企事业单位在进行指标设定过程中存在着“随大流”的情况,在没有安排专人对企事业单位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考察的情况下就盲目进行指标设定,没有及时去除一些无用考核指标,加入一些新的评价指标。同时,对于管理会计指标也没有全面实现量化管理,没有通过构建模型等先进方式来对指标权重进行设定,进而明确风险标准,不利于通过管理会计活动及时发现风险;第二、管理会计指标体系分类不科学。虽然有相当一部分企事业单位都建立了管理会计指标体系,但是在指标体系内容上存在着不足,没有根据指标类型对各类指标进行归集,进而导致在信息数据可理解性较差,难以为企事业单位发展决策提供有效信息。
(三)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投入力度不够
“互联网+”时代下企事业单位基于财务共享论开展管理会计工作,对于系统功能和配套硬件的要求较高,新阶段很多企事业单位对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投入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在软件方面,部分企事业单位管理会计没有实现独立性,而是嵌套在财务管理系统中,系统中所设置的指标大多为财务会计指标,系统中存在着管理会计指标不完善的情况,一些指标仍然需要进一步进行人工核算。同时,一些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在于各个子公司业务部门实现互联过程中,信息传递程序复杂且传递速度较慢,而企事业单位由于经费原因并没有定期邀请专业公司对系统进行完善和升级,难以实现各项功能的优化和传递速度的加快;在硬件方面,虽然很多企事业单位投入了一定资金用于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配套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但是由于一些硬件存在着持续性老化情况,难免存在着没有对一些已经淘汰了的硬件进行更新,难以与其管理会计要求相适应,不利于数据处理的及时性。
三、对于“互联网+”时代下基于财务共享服务论实现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管理会计信息化配套规章制度
第一、完善岗位设置。企事业单位应当实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管理会计岗位权责的明确,尽可能地避免混岗情况,并设置系统操作权限,尽可能地将管理会计结果责任进行落实,间接起到提升企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人员工作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第二、缕清管理会计活动程序。企事业单位应当规定每一个环节的业务处理时间和具体内容,并尽可能地缩短程序链,减少一些冗余環节,对管理会计人员和业务人员进行严格要求,以便为企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决策的制定提供一定有效信息依据;第三、优化管理会计方式方法。基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企事业单位应当充分借鉴现阶段一些大型企事业单位应用财务共享服务论开展管理会计的先进方式方法,积极引入EVA评价体系,将资本和机会成本考虑进去,通过对价值驱动因素的分析建立起战略目标、各项业务活动同企事业单位价值之间的联系,实现运营能力、风险防控的有机结合,对企事业单位价值创造和目标的实现进行全面反映。
(二)完善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指标体系
第一、实现管理会计信息化指标的灵活性。企事业单位应当安排专人定期对各个子公司和业务部门运营管理情况进行考察,根据运营管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上的需求,及时应用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对自身指标体系内容做出调整。在进行调整过程中可以从项目和部门整体两个方向构建指标体系,确保指标评价范围涵盖企事业单位所有收入预算、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以及人员绩效情况;第二、实现指标体系的全面性。企事业单位充分应用到管理会计的优势,要对指标进行分类,具体可以分为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大类,并可以科学利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方式来确定指标权重和评价,提升管理会计结果质量。
(三)适当加大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投入力度
从软件角度出发,企事业单位应当深入了解和调查自身管理会计实际需求,采取通过与管理会计人员以及业务部门进行沟通交流的方式进行基本需求的了解和掌握并投入一定资金邀请专业公司来对系统进行设计,重点设计和完善各个母子公司、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机制和管理会计分析指标,切实提升信息共享效率,及时完成管理会计分析评价工作;在硬件投入方面,企事业单位应当投入一定资金定期对硬件进行维护,适时考察管理会计配套硬件设施是否还能够适应当前工作需求,不仅要及时淘汰和报废一些过于陈旧的硬件,而且还应当根据实际需求购入一些新式硬件设备配合软件系统的应用,提升管理会计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顾惠忠.卓越经营者与财务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2]沈佳莹.“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信息化平台搭建模式探究[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04).
[3]陈潇怡,李颖.大数据时代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创建[J].财会月刊,2017(11).
[4]管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对企业的影响——以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7(06).
(作者单位: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