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对比
2020-07-15胡彦军
胡彦军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西固医院(兰州市西固区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60)
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主要特征体现在心脏冠脉硬化狭窄,患病后可见胸痛、发热、恶心等症状[1]。相关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功效多重,包括抗炎、降脂、保护血管等在内,除上述功效之外,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形成有力保护,影响心功能状况,或可促进其恢复[2]。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均适用于冠心病治疗,均可发挥多重功效,比如:调节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恢复、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3-4]。基于此,本研究将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分别用于治疗冠心病,对比其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期间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9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男25例,女 21 例,年龄 41~79 岁,平均年龄(63.39±9.27)岁,合并糖尿病13例,合并高血压12例;研究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42~80岁,平均年龄(63.42±9.29)岁,合并糖尿病 14例,合并高血压 11例。2组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冠心病,全部患者均行经冠脉造影,检查结果表明冠脉任一血管分支狭窄程度超过50%;②合并内分泌系统疾病;③患者知情且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本次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①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②30 d内服用降脂药物,或对本研究所用药物存在过敏;③肝功能异常,或合并肿瘤;④临床资料完整。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行基础治疗,包括:①生活习惯调整;②血压调节药物;③血糖调节药物;④其他等。
对照组46例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服药方案:20 mg,qd,晚服,po,24 周;
研究组46例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服药方案:10 mg,qd,晚服,po,24 周。
1.4 观察指标
1)血脂水平对比。选取观察指标有:①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②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③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tein Cholesterol,HDL-C); ④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esterol,LDL-C)。 以上选取观察指标测定需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由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型号680型。
2)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对比。颈动脉行超声检查,主要借助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由Phillips公司生产,机型IU22型),安排本院同一超声科医师实施检查。
3)不良反应对比。准确记录两组胃肠道反应、乏力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血脂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各项血脂指标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 TC、TG、LDL-C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HDL-C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 TC、TG、LDL-C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0.05),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 详见表 1。
2.2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对比
治疗前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小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血脂水平对比 (±s,mmol/L)
表1 血脂水平对比 (±s,mmol/L)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5。
组别 例数TC TG HDL-C LDL-C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6 5.41±1.18 3.72±1.03 2.31±0.62 1.63±0.51 1.22±0.39 1.43±0.45 3.49±0.98 2.02±0.66研究组 46 5.37±1.15 3.31±0.84 2.27±0.59 1.29±0.38 1.25±0.41 1.76±0.23 3.47±0.96 1.67±0.54 t P--0.165 2.092 0.317 3.626 0.360 4.429 0.099 2.784 0.870 0.039 0.752 0.000 0.720 0.000 0.921 0.007
表2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对比 (±s,mm)
表2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对比 (±s,mm)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 46 1.92±0.24 1.73±0.19 4.210 0.000研究组 46 1.88±0.21 1.13±0.16 19.267 0.000 t P--0.851 16.383 - -0.397 0.000 - -
2.3 不良反应对比
对照组共有3例出现胃肠道反应,研究组共有1例出现胃肠道反应,共有1例出现乏力症状,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35%与对照组6.52%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1,P=0.646)。
3 讨论
冠心病发病后凸显以下特点:病情发展迅速、猝死可能性高、并发症发生率高(易引起心肌梗死等并发症)等[5]。诸多研究明确指出:罹患冠心病,普遍存在脂质代谢异常,二者之间休戚相关,并参与冠心病发生、发展[6]。脂质代谢异常,随着此生理病理过程进展,则会出现脂质沉积情况,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诸多临床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降脂效果良好且有效,可调节TC、LDL-C等水平,可起到冠心病防治作用,预防、降低其发病风险,降低死亡风险[7]。因此类药物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性质复杂、患病群体体质不一等,使用常规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血脂调节效果差别较大,整体治疗总有效率低、达标率低。有关数据显示,现阶段国内使用常规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TC、LDL-C等水平达标率不甚理想,仅有16.6%。故而,目前临床常用调脂药物尚无法与临床实际所需相一致,亟待开发新药物,寻求一种调脂效果肯定、安全性兼顾的理想药物,用于冠心病临床治疗,可在短时间内起到降低血脂之作用,以稳定病情,防其进展,亦有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满意。他汀类药物功效不仅仅局限于调节血脂,兼具其他功效,比如:(1)恢复、提高血管内皮功能,保护血管;(2)控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抗血栓形成;(3)增强斑块稳定性;(4)抗炎,减轻机体炎性反应程度。凭借其多重功效,用其治疗冠心病,减少冠状动脉危险事件,降低其发生率[8]。
阿托伐他汀适用于治疗冠心病,此药物有多重功效,包括:(1)调节血脂;(2)抗动脉粥样硬化;(3)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临床将此药物归为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用其治疗冠心病,其优势体现在:顺利透过细胞膜。瑞舒伐他汀降脂效果更强大、肯定,逐渐用于冠心病治疗,明显优于同等给药剂量的他汀类药物,其优势体现在:低亲油性、高肝选择性等。将此药物用于治疗冠心病,其调脂作用机制为,抑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还原酶,且此过程有竞争性之特点,因此药物分子中存在极性甲磺酰氨基,故药物有相对亲水性,更大几率为肝细胞摄入,抑制效果突出;不仅如此,还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恢复、改善、保护其内皮功能,阻碍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对此进程起确切抑制作用。有研究指出:瑞舒伐他汀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推测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抗氧化、抗炎、抗血小板聚集等来实现。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TC、TG、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提示: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分别用于治疗冠心病,前者降脂效果更突出。治疗后研究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小于对照组。提示: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分别用于治疗冠心病,前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变小。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35%与对照组6.52%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分别用于治疗冠心病,前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原因可能是他汀类药物(比如:本研究使用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两种药物)能切实改善病患血管内皮功能,阻碍血管平滑肌增殖,对此过程起抑制作用,抗血小板聚集,从多种途径预防血栓形成,阻碍其进展。与阿托伐他汀相比,瑞舒伐他汀降脂效果更强大,用于治疗冠心病,同样能增强斑块稳定性,抗炎效果甚佳,能控制、减轻机体炎症反应,作用途径多重,以减少脂质沉积,降低斑块形成速度,有效减少、控制冠状动脉不良事件发生,其发生率明显降低。
综上所述,将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分别用于治疗冠心病,均有调节血脂、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多重功效,但前者在降脂、减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