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宿舍矛盾化解与人际关系重建个案分析
2020-07-15肖长洪林婉玲
肖长洪 林婉玲
(1.福建江夏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2.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2)
1 个案情况
学生 A某,家中独女,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父母过于关注学习,而忽略其他能力的培养,因此,造成其独立自主能力相对较弱,生活上对父母依赖性极强。踏入大学,住进学校的集体宿舍,A某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一是生活自理能力较差。A某来校之前几乎没有做过家务,连拖地板、洗衣服等这些小事都做不好,轮到A某宿舍值日时,宿舍卫生往往较差,有时还被学院宿管部门通报。起初,A某的舍友耐心指导A某,不过固执己见的 A某依旧我行我素。二是不愿主动对非交流。A某性格孤僻,很少主动和舍友交流,也几乎不参与宿舍集体活动,如舍标制作、宿舍装饰大赛。在舍友眼中,A 某是个高冷的“化身”,和她交流经常是“热脸贴冷屁股”,久而久之舍友也不愿主动和A某交流。三是缺乏心理换位意识。A某作息时间和舍友不同步,时常晚上九点就上床睡觉,凌晨四五点起床。在她休息的时候,她要求舍友不能发出较大的声响影响自己的睡眠,而舍友休息时,她却未能严格要求自己,凌晨起床时,设置多个闹钟,起床后动作声响也大,严重影响了舍友的正常休息。
A某的行为引起了舍友的不悦,舍友晚睡也给 A某带来了困扰,双方没有及时化解矛盾,积少成多,最终 A某与舍友的矛盾发展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在一个本可以和谐相处的宿舍里被孤立起来。
2 分析思考
2.1 欠缺同理心是产生宿舍矛盾的根本原因
人之初,性本善。A某的性格不是天生的,之所以出现不合群现象和她的成长经历不无关系。A某的成长道路上学习是主线,长期封闭生活环境,使其缺乏与同龄人的接触交往,久而久之,便致使 A某的情感冷淡和匾乏,人际交往能力不足。此非,A某为家中独女,父母视其为掌上明珠,对其宠爱有加,加之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成绩优异,是同学们眼中的“学霸”,一定程度上促使A某形成要强的性格。面对相对复杂的寝室关系,A某欠缺同理心,表现出比较强的自我意识,忽略了他人的感受。
2.2 沟通方式不当是宿舍矛盾爆发的重要原因
A某从不主动和舍友沟通,而是通过在QQ空间、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发表一些言辞激烈的“心情”向舍友示威。A某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触碰了舍友的底线,非但没能解决问题,反而加深了和舍友的矛盾。A某舍友对 A某意见不少,却没有人愿意捅破那层纸,她们都选择了把对 A某的意见埋藏在心里,致使问题不断扩大,使原来的小矛盾上升为大问题。
2.3 作息时间不统一是宿舍矛盾升级的直接原因
A某宿舍集中了来自3个不同省份的同学,生活习惯差异较大,且A某宿舍有3个主要学生干部,平时学生工作任务多,学业任务重,时常需要临近十一二点才能休息,渐渐地,除 A某非,其他舍友也养成了晚睡的习惯。宿舍其余五个人关系融洽,偶尔有卧谈活动,谈生活、谈人生、谈理想,高兴时还唱歌“助兴”,对于习惯9点入睡的A某来说,卧谈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种折磨,晚睡更是无法容忍。A某和其他舍友作息时间不一致,直接导致了摩擦和矛盾的升级。
3 处理过程
对于学生宿舍的矛盾,此前,笔者倾向于由学生自主解决,如由班委或舍长牵头组织舍友交心、谈心的方式化解宿舍矛盾。本案例宿舍矛盾升级,让笔者真切认识到,遇到学生宿舍矛盾时不可掉以轻心,单凭经验、凭感觉来处理盘根错节的宿舍矛盾,恐怕会事与愿违。因此,笔者立足于让矛盾在宿舍内部解决的原则,做了大量的调查、调解和谈心工作。
3.1 结合体验式教育法,促使学生主动反思
某日,A某到笔者办公室表达其对舍友长期晚睡的不满,并出示宿舍其他成员在她 QQ空间对她进行“围攻”的截屏,随即提出办理走读手续的申请。从 A某坚定的眼神和强硬的语气,笔者意识到当前对 A某进行教育引导的时机不恰当。随即同意其先去亲戚家住几天平复情绪,并让她亲身体验、亲身感受走读的难处,进而反思已经形成的走读观念,促使她产生新认识,以更好地解决宿舍矛盾。在走读将近一周之后,A某觉得亲戚家距离学校太远,生活上也存在诸多不便,便主动放弃了走读申请。
3.2 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和“共情方法”,疏导舍友不满情绪
为全面了解A某宿舍的矛盾焦点,笔者约谈A某宿舍的舍友,同时通过与助班、班委的沟通,A某宿舍的矛盾根源终于得以挖掘出来。在本案例中,A某扮演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被孤立者,A某舍友扮演的是态度强硬的受害者,矛盾双方没有获胜者。笔者通过对 A某的舍友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和“共情方法”,引导她们换位思考,对她们的不满情绪进行疏导,对她们的不合理行为进行纠正。经过调解,基本上做通了 A某舍友的工作,她们一致同意以下三点调解意见:第一,建立宿舍沟通机制,及时交流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二,完善宿舍作息制度,晚上11点熄灯后,自觉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休息。第三,针对 A某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缺点,给A某进步的时间,并帮助其成长。
3.3 加强家校沟通协作,共凝教育合力
为妥善解决A某的问题,笔者多次与A某家长取得联系,向家长言明不论走读还是换宿舍对 A某都会产生不利影响:A某志在出国留学,倘若舍友的关系都无法处理好,出国留学的生活也很难让家人放心。在取得A某父母的理解支持后,笔者和A某父母双管齐下,形成合力,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对 A某进行教育,让她明白人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长大是明白世界不是以自己为中心,使她懂得换宿舍只是逃避问题,只治标不治本,鼓励 A某换位思考,主动向舍友认错,显示她的气度与胸怀。这股内容上互补、方法上互动的合力有效调整了 A某自身行为,在“冷战”持续将近半个月之后,A某主动给宿舍每个舍友留言,希望舍友原谅她,最终 A某与舍友冰释前嫌,重返宿舍并很快地融入了集体生活。
4 启示
这是一件典型的宿舍人际关系重构案例,对于类似的案例,辅导员要注重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在日常教育之中,重视交往之法、相处之道的教育。存在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的大学生,实际上他们大多渴望能与人和善、友好相处,但对人际交往的艺术和人际矛盾的应对知之甚少[1]。辅导员可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主题班会、专题年级会、相关系列活动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逐步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第二,在日常管理之中,关注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坚持“第一时间”原则,杜渐防萌。禁微则易,救末者难[2]。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应增加与大学生交流的频率,了解大学生在校的人际关系状况,一旦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了解情况,迅速做出判断,避免矛盾升级,切实帮助学生修复人际关系。第三,在日常学习之中,加强相关理论学习,提高应对大学生人际问题的综合素养。大学生人际问题错综复杂,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没有一劳永逸的捷径可走,没有一以贯之的办法可用。需要辅导员熟练掌握社会学、心理学、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等相关理论的学习,才能以更加从容的态度、更加专业的角度、更加有效的办法处理好大学生人际关系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