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设计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以苏科版物理八(下)“物体的浮与沉”为例
2020-07-15吉美存
■吉美存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碰到一些新的物理题型时,往往会手足无措,找不到解题的切入点,导致出错率较高。因此通常在单元知识测试后,我都会尝试和学生讨论他们出错的原因,比如,当时他们是如何思考的?为什么会出错?错在哪一步?经过多次交流后,我发现了一个共性的问题:凡是出错的学生都不会从复杂题型中提炼普通物理模型,进而不会寻找对应的解题思路。从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来看,他们应该具备基于具体事实构建模型的概括能力;但在平时的学习中,他们基于科学推理进行质疑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锻炼较少,导致科学思维能力较弱。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在教学中强化建模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解决一类问题的通用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下面笔者以“物体的浮与沉”一课为例,分享具体做法。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讲台上放置三个水槽,里面分别装了水和不同浓度的盐水。
师:同学们,老师手上有三个鸡蛋,分别放入三个水槽的液体中,鸡蛋将会如何运动呢?
生:下沉……
实验后,学生惊奇地发现:三个鸡蛋居然一个浮在液面上,一个静止在液体的内部、一个沉在水槽底部,如图所示。教师由此引出课题——“物体的浮与沉”。
浓厚的学习兴趣将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而不是被动地、机械性地接受知识。因此,良好的情境设置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他们开动脑筋,带着问题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二、以实验为载体,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师:在大家的桌上除了有装水的大烧杯外还有下列物品:①带夹子的气球;②泡沫;③蜡烛;④带盖小玻璃瓶;⑤铁钉;⑥橡皮泥;⑦鸡蛋。请大家用手分别抓住这些物品并浸没到水中,松手,观察它们的浮沉现象,并记录在下面的这张表上。
学生动手操作,填表。
物体序号上浮的物体下沉的物体
师:那么你们有办法可以利用现有的器材,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使漂浮的物体沉下去吗?
生:在泡沫中插入钉子,向带夹子的气球中吹气,把橡皮泥捏成船型,在蜡烛中插入钉子,向玻璃瓶里装入钉子,向水中加盐……
师:大家的方法都非常棒!那么从物体受力的角度来看,这些方法分别改变了哪些力的大小?是如何改变的?你们能够将这些方法分分类吗?请大家思考后填到下面的表格中。
生:思考填表。
状态变化情况序号及做法 分类上浮→下沉下沉→上浮
教师巡视学生的完成情况,并展示学生的表格。
师:大家这样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呢?
生甲:向泡沫中插入钉子,向蜡烛中插入钉子,在玻璃瓶里装钉子改变了物体的重力。
生乙:向带夹子的气球中吹气,把橡皮泥捏成船型改变了物体排开水的体积。
生丙:向水中加盐,改变了物体排开液体的密度。
师:大家分析得非常好。那么请大家思考:哪两名同学的分类可以归为一类?
生丁:乙和丙,它们都是改变了物体受到的浮力。
师:看来要想改变物体的浮与沉,离不开两大途径——改变重力或者改变浮力。那么请想一想,如果将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松手,它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呢?
生:浮力和重力。
师:那么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将如何运动呢?浮力小于或者等于重力呢?请大家阅读课本信息快速回答。
生甲:浮力大于重力物体将上浮,直至露出水面;浮力减小至等于重力后保持静止。
生乙:浮力小于重力物体将下沉,直至静止于容器底。
生丙: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保持静止,可能静止在水中或者静止于水面上。
师:很好。我们把物体静止在液体内部(全部浸没)称为悬浮,静止于液体表面(部分露出液体表面)称为漂浮。
师:请大家想一想物体的浮与沉取决于什么呢?
生:取决于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
师:很好。下面请大家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并填写下表。
状态条件上浮下沉悬浮/漂浮
此环节以“观察物体的浮与沉,改变物体的浮与沉,分析总结物体的浮沉条件”三个活动为主线,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层层思考。学生最终自主探究发现:“物体的浮与沉取决于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通过阅读课本和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学生深刻地理解到——物体的浮沉条件其实就是力与运动的关系的应用,从而打开了科学思维的大门,为理解物体的浮与沉扫清了思维障碍,降低了难度。
三、动手制作,理论联系实际
师:事实上物体的浮沉条件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军事上的潜水艇就是应用之一,请大家观看潜水艇上浮和下潜的视频,思考潜水艇是如何实现上浮和下潜的。
生:依靠的是改变自身的重力。
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设计一个吸管潜水艇。
教师播放视频:将一根铁丝插入一根吸管中,两端稍微卷几圈叠在一起后对折,一个吸管潜水艇就制好了;接着将吸管潜水艇放入装了水的矿泉水瓶(接近满瓶)中,拧紧瓶盖,用手捏矿泉水瓶的侧壁,吸管潜水艇就可自由上浮或者下潜了。
学生动手操作,展示作品。
师:大家制作的“潜水艇”都很成功。课后请大家查阅相关资料,收集物体的浮沉条件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知识获取后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化为己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此环节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制作“吸管潜水艇”,学生体会到掌握新知识的喜悦,意识到学习物理是有趣的,也是有用的,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提供后续动力。
总结: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精心备课,科学预设课堂,抓住课堂的精彩生成,及时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的一般过程和科学思维方法,并持之以恒,其科学思维能力将会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