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校物流管理教学中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的实践探索

2020-07-15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215000

物流科技 2020年7期
关键词:职校职业技能岗位

郭 莉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苏州 215000)

GUO Li (Suzhou Tourism & Finance Institute, Suzhou 215000, China)

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加大了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那么高等职业教育应如何大环境的改变,才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本课题组的实践结果表明:高职校物流管理教学中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的行动举措,在以适应产业经济结构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前提下,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切实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推动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1 高职校物流管理教学中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的实施背景

1.1 高职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技能教学现状

高职校物流管理专业的重要职责是向服务第一线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实际情况却是学校很难培养出这样的毕业生。究其原因,本文认为:高职校虽然都在不断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加强学生岗位技能的传授,但却忽视了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教育,形成了“重职业技能,轻职业精神”的普遍教学现象,导致最终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只会技术操作,只能满足企业最初的基础性岗位。随着个人职位的发展,在企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社会人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等无法胜任更高的职位,暴露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结果和实际岗位需求出现了偏差的问题。因此,可以看出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对于职业精神的培养只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层次启发、挖掘、教导学生注重职业精华的自我养成、升华。

1.2 课题组调研分析

本次课题组的调研活动主要涵盖物流企业的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以及高职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等三个方面。经过分析,课题组的调研结果如下:首先,从就业总体情况来看,高职校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无法适应物流企业岗位人才的需求,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企业找不到能够直接上岗的德才兼备的毕业生,另一方面是毕业生难就业。其次,是针对物流企业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进行调研,物流企业职业精神的实践内容体现在敬业、责任、诚信、创新、团队以及勤奋等方面,同时对物流企业如何营造员工的职业精神进行分析,可在实践教学中深入挖掘典型事迹,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积极探索高职校物流管理教学中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相融合的途径。

1.3 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兼备的职业教育是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应性的重要途径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在高职校物流管理教学中应积极寻找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的方式和途径,将职业精神的实践内容融合于物流管理专业的技能教学,依托导、知、做、议、悟等五个步骤来实现职业精神培养和职业技能培养、物流服务业岗位规范的有机结合,使矛盾双方(培养要求与岗位需求) 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最终提升毕业生的操作能力和服务能力,为顺利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基础,是学生顺利成为社会人的重要法宝。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满足社会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岗位需求入手,结合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在对物流企业所需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将职业精神作为职业学校教学的短板弱项,将物流企业岗位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有机融入日常专业实践教学中去,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精神养成教育。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推动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的有机结合,提高综合职业素养,树立物流企业必备的职业精神迫在眉睫。

2 高职校物流管理教学中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的实施方案

2.1 高职校物流管理教学中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的实施条件

(1) 首先,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包含多个实训室,为职业技能教学提供了基本的教学场地;其次,学校自2010年以来每年均参加物流类技能大赛,在运输、仓储、制单、叉车等项目上均多次获得省市级一等奖的好成绩,由此所形成的学习氛围,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最后,学校和苏州市多家物流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使得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和企业岗位规范是否相匹配得到实质性的验证,同时也为后续的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了宝贵经验。

(2) 以岗位需求为原则设置实践教学内容。明确物流企业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教师本着岗位适应、校企衔接融合的原则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校本化的二次开发,达到“校本”必须服从于服务于“生本”的目的;在具体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将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进行有机融合,突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要求,力求在掌握操作技能的同时实现育人的目的。

(3) 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课堂预设从教程设计走向学程设计。在明确物流企业岗位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的基础上,依托物流企业岗位链形成实践教学内容链,教师制定“以需定学、以学定教”的实现路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利用学生对职业技能学习的认可度,激发学生对职业精神的认同感,同时教师构建“学什么(即学生根据实际岗位需求以及学生特点明确学生究竟需要学什么)”的学习目标,并设定“怎样学(即学生应该采取何种途径或者方法进行学习)”,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学原则,真正把学生视为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重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增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精神,提升高职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及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2 高职校物流管理教学中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的实施过程

高职校物流管理教学中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的实施可在结合苏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实际,以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为抓手,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岗位链有机衔接,明确其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中的德育课和实践课同向同行,实现精准育人和高端育人,提高职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职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2.1 高职校物流管理教学中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的总体教学思路

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制定以需定学、以学定教的育人工作路线,实施二循环三课堂的新型专业实践教学。以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生实践过程和生产过程为前提,着力建设“专业实践教学(第一课堂)、专项实践活动(第二课堂)、专题社会实践(第三课堂)”三个实践课堂,由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延伸,努力做到在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和效果上的贯通、融合、促进、衔接,同时推进实践内容一体,参与第二、第三课堂活动内容的设计,引导和鼓励学生将课外活动内容、社会实践项目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依托专业能力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力促“三个课堂一体”。具体教学思路如图1 所示。

2.2.2 高职校物流管理教学中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的教学过程

五年制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是职业精神养成的关键阶段,职业技能铸造的关键阶段,职业精神的养成离不开现有的教学活动。在实践教学中以养成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把职业精神无形地渗透到日常的专业实践教学中;以职业精神为核心铸造学生的职业技能,把职业精神贯穿到日常的专业实践教学中。为此,本文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特色和学生学习特点,以迎合岗位需求、适应社会发展、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为目标,给出了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下面结合《取派业务》进行阐述。

(1) 环节一:导——教师讲解示例。主要教学活动为教师借助3D 配送系统仿真软件,启发学生对取派业务流程的认知。本环节是在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基础上,通过对取派业务流程的观察,对取派业务流程树立初步且立体化的印象。

(2) 环节二:知——认知岗位练兵。主要教学活动为教师借助企业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模拟完成既定任务的业务流程,学生借此体验物流场景和物流作业并加深操作技能的熟悉程度,最后通过师生点评活动来引导学生认知相关的职业精神,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深入理解物流企业具体岗位需求的职业精神和操作技能。

(3) 环节三:做——学生技能比拼。主要教学活动为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不同的任务,教师和学生记录学生操作完成情况。记录取派业务中的异常现象为:取派人员在紧急的取派作业中将疫情中紧急物资—酒精不慎掉落他处未能及时发现,导致收货人未收到货,后续收货人多次联系均未得到有效解决。

(4) 环节四:议——职业精神和操作技能孰轻孰重?主要教学活动为学生讨论环节三中的异常现象:职业精神和操作技能孰轻孰重,借此让学生明白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同等重要,把课程思路切实贯穿于日常技能教学中去。

图1 高职校物流管理教学中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的教学思路

(5) 环节五:悟——自我认知的升华。主要教学活动为学生课前的观察记录:你眼中的物流新鲜事?其一是物流环节的口罩是如何进入大理政府视野?其二是你的生活是否少了很多敲门声(叮咚、盒马等均建议采用无接触措施送货、收货)。教师用生活中的案例作为分析,引导学生明白职业精神对于一个企业,一个物流人的重要性,最终在认知、情感或态度等方面融为一体。

2.2.3 高职校物流管理教学中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的教学特色

(1) 制定“由果溯因”的诊改机制,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模式。高等职业教育应依据社会需求、企业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教学工作,考核学习者的职业精神、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该机制下的评价模式应由企业专家进行教学诊断,形成质量提升的“倒逼”机制。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可使高职校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就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2) 以物流行业的岗位需求为标准形成教学链。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从教学标准、教学内容再设计、教学模式、保障体系等方面对高职校物流管理专业制定可持续性发展、适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由书上走向书下(企业),由点到面拓展学习,可以采取深入企业参观学习、多媒体等多种方式,主动了解和感受企业文化,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主动塑造职业精神。在实践教育教学中加工物流企业的职业精神融会贯通于学校的专业实践教育教学,促进了校本培养与校外企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提高了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适应能力。

3 高职校物流管理教学中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的意义

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引领,以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深化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规范培养培训的过程,对高职校学生的培养有积极意义。

(1) 深化校企合作,建设一个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抓实人才培养质量。围绕服务社会市场需求、企业岗位需求、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借鉴双元制的模式,引入真实业务案例,联合开发实训项目,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推进人才培养供给和企业需求的有机衔接,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企业岗位需求侧的无缝对接;在生产实训指导教材的处理上,删除那些过时的知识,吸纳物流行业中适合高职校学生的岗位规范,并对知识点进行简化、弱化、重排、合并,完成岗位培训系列教材研发,形成校企双赢合作开发的工作手册式教材。

(2) 强化双师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依托优质企业资源,建立深层次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定期开展校企之间的师资培训和交流,提高教师实施教学、培训和考核评价能力,将企业岗位需求与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推动物流企业的高技能人才进校门和高职校教师入企业的双向流动,真正建设能够培养适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有效提升了高职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为实现毕业生的高质量奠定基础。

(3) 以物流企业的岗位规范为目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只有适合社会需求的教育才能实现教育效果相对的最大化,把适应企业岗位需要作为衡量高职校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对于高职校来说,要明确社会和学校之间的供给关系,力求进行供给侧改革,来改善目前的实践育人效果。首先,在第一、第二课堂,学生作为需求方,需要吸纳物流行业中适合高职校学生的岗位规范、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并依托学校现有的实训设施设备贯穿到日常的专业教学实践;其次,在第三课堂,学生作为供给方,社会是否真正需要他们,也就是他们所具备的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和社会岗位所需是否相匹配,这是检验育人工作是否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课题成立了基于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相融合的实践教学“双导师”等制度,创设校内考核与校外综合考评相结合、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形成了一套以技能学分累计为基础,以岗位适应能力作为实践育人效果指标的综合性评价体系。

(4) 构建实施“校企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岗位需求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明确学生个人发展需求,并将物流企业所采用的新技能、新规范等先进元素及时纳入实践教学内容;其次,为实现实践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需要校企双方共同进行教学过程管理并实施教育教学评价,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在坚持“以需定学、以学定教”的实现路径以及“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的前提下,“校企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最终实现以实践引领价值追求、以课程实践增强职业素养、以技能实践启迪创新思维、以就业实践提升职业素养的目标。

梳理高等职业教育所承担的育人职责和所体现的育人要求,通过在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上融入物流企业岗位要求,把职业精神作为考核评价内容融入职业技能的具体操作环节,切实提高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重视度,在专业实践课堂教学中借助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实现将职业精神养成教育融入职业技能的培养过程,切实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育人的根本问题,推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把工作的重点和目标落在育人成效上,提高育人实效,从实践的角度,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将校企命运共同体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职校职业技能岗位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我的职校我的梦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职校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本式”中职校社团活动之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