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认知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研究

2020-07-14龙晓明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73期
关键词:英译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分析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因为竞争主体的增加让世界各国同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家想要更好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更快更好的行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就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需要引起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凝结了历史,更凝结了国家和民族的精、气、神,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但是在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翻译不标准或者翻译滞后等问题,本篇文章也针对于这一问题展开分析和研究,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现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并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现行问题指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现状分析;策略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了民族的精神也蕴含着民族的历史,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也是民族在长期生活和劳作过程中形成的附属于本民族的文化特征,是身份的象征是历史的代表也是文化的肖像,一直以来都被人们寄予了较高的关注,我国传承久远,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文化上更是具有非凡的底蕴,这些文化底蕴支撑着中国民族的脊梁,也照亮了中华民族特色道路,不容忽视也不容亵渎,在世界市場形成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播可以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可以打造国家的特色,符合于我国的发展需求,应当引起重视,但是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有效的传播,想要解决这一困境首先需要明确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也就是在英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现状

(一)缺乏规范,未能形成系统

现阶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问题是较为严重的,因为各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的区位人才数量和质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而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工作的时间也相对较短,致使很多地区的英译工作并没有形成体系,尤其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更是如此,但又因为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独属于自己的文化和底蕴,而民族分布又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区域也较为广泛,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经济欠发达地区,但是因为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致使在很多地区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过程中缺乏规范性,也并没有体系,甚至很多地区都没有一本较为权威且较为全面、专业的英译书刊作为参考,大大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工作的落实,同时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也会导阻碍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工作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二)相关机构的管理力度较小

英译工作对于地方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特色打造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地方想要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打造自己的特色,具备一定的不可替代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工作可以帮助地方打造特色,传播地方文化和民风民俗,促进地方发展,应当引起重视,但是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相关机构对于特色打造给予的重视程度是相对较低的,并没有做真正的起到规范和引导的作用,这也就进一步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不规范性,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中英译工作做的并不到位,出现了很多翻译不准确的问题,甚至有一些活动都并没有英语译文。

(三)随意性过高

现阶段在很多地区在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并没有投以较高的重视,在英语翻译选人时也没有过高的要求,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内容都是临时聘请的翻译人员,翻译人员虽然在英语语法、词义、词性、语言结构上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但是因为专业知识的影响以及个人认知结构的缺陷,很多翻译人员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了解程度不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不是简单的产品介绍,更需要在翻译的过程中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故事、历史文化、民风民俗,这样才可以起到更好的宣传作用,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同一个词汇在不同地方往往有不同的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译文必须做到准确且全面,但是因为翻译人员自身的缺陷,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译文和原文之间存在出入,不能较好且较为全面的展示出来。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质

相较于其他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像是一种活动和一种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文化,依赖于身口相传的方式传递,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特征是较为明显的,非物质文化可以更好的彰显地方的民风民族民族精神,同时也可以实现民族个性的彰显,我国国土面积广阔,民族众多,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具备较为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有效的继承可以更好的传承民族特色,建立民族形象,打造民族影响力,现阶段因为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网络技术的推广,让文化入侵的现象愈演愈烈,越来越多崇洋媚外否认自身的观念逐渐盛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加强对于国民的精神塑造,植根于中国文化,提高人们对于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确立民族自信和民族荣誉感,同时现阶段的世界市场形成也让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变的越来越激烈,想要更好的确定国家地位打开市场优势,提升不可或缺性就需要找到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并有效的传承和发扬,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国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而这些问题想要得到有效解决,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想要更好的继承和发扬,让更多人认识并喜爱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英译的有效开展是十分必要的,英语作为一门通用性相对较强的语言,可以多更多人产生影响,让更多人感受中国文化,需要引起重视。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策略

(一)音译适度

音译方法是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常见手段,语言是一个地区长期生活和工作中形成的,因此语言的应用极具地方特色,不同的语言往往也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在这样的情况下语言和语言之间除了形式出现差别以外,内容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分,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盲区问题,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讲解、宣传和翻译的过程当中,往往会因为中文的独特表达致使在英译的过程中没有契合的词汇,这也就为语言转换带来了较大的困境,词汇的缺乏会导致译文的语句不通,也无法有效传递信息,观看者在观看的过程中也会因为缺少词汇的问题无法有效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工作人员常常会选择采用音译的方式对原文进行翻译,提高文章的连贯性和可译性。

音译法的选择不是万能的,与中文中的拼音相同,但是外国人在观看译文之前很可能并没有学习过中文,或者中文学习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不然也就不需要英译文章的出现,仅仅只需要文章讲解就好了,因此如果在译文中音译词过多的出现也会破坏信息的完整性,加大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阅读难度,因此音译词的选择应当适当适度。

一般情况下音译词的选择和应用都是十分考究的,一般情况下只有出现人名、地名、语意空缺空缺时才会选择应同音译词来保障文章连贯,语意通顺,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受众在观看过程中的语言习惯和接受能力,防止因为过多音译词的出现导致让人难以理解,这样也就无法让观看者在观看译文的过程中有效的了解非物质传统文化。

(二)凸显重要信息

非文化遗产的翻译与正常翻译存在一定的区别,正常个人翻译是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以及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分析和研究,在这种情况下的翻译是较为随意的,受到个人认知能力、分析能力、阅读能力高低的影响,在信息获取上也存在不同的差别,所获取信息多少也存在差别,同时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构想绕过一些费解的地方,仍旧能够获得较为全面的信息,理解原文中阐述的内容,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翻译则必须避免这种随意性,翻译人员需要尽可能的将原文内容有效的阐述,这样才可以保障观看者在观看的过程中有深入了解,因此翻译工作者不可以避过晦涩难懂的词汇,甚至一些较为拗口的词汇恰恰是原文的重点内容,更需要清晰明了的阐述出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工作十分严肃,涉及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也涉及到地方特色文化传承和发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不同于其他的阅读翻译,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尊重原文,忠于原文,避免随意性,但是在很多时候因为中文表述和英文表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中文在阐述上可能较为简短,但是用英文表述也需要较多的篇幅,受到篇幅字数的影响和限制,很多翻译工作人员在翻译的过程中采用摘译的方式,即摘取原文中的重点内容进行翻译,让阅读者可以通过简短的阅读较为全面的了解对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翻译人员需要注意的是摘译的内容需要慎重选择,摘译并不是指翻译人员将好翻译或者能够讲述清晰的地方进行翻译,而是将原文中的重点内容进行翻译,了解阅读者的需求重点是十分重要的,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慎重选择。

现阶段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逐渐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较高的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文进行翻译的过程当中,相关翻译工作人员不仅仅需要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文,清楚的知道原文讲的是什么,同时还需要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有历史背景作为依托,翻译者可以更好避免在語言转换过程中的信息丢失问题,根据原文和历史背景故事以及历史起源进行分析,让翻译后的文章更能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除此之外,当相关翻译人员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背景故事有更深入的了解之后,也可以根据历史价值以及历史背景故事有效的摘取经典部分,保障译文的准确性。

(三)传递精确信息

一般而言我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工作分为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分别为理解、传达和校正,通过这三个环节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工作,向阅读者精确的传递信息,相关翻译人员应当从这三个角度着手提高翻译的精准度,首先从理解角度上讲,翻译人员需要吃透原文,并且了解原文的背景故事,将文章充分理解之后再展开翻译工作,其次在传达和表述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表达习惯和词汇选择,保障翻译文章逻辑清晰,主旨明确,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翻译出文字的表面含义,同时还需要在翻译过程挖掘文字的附加含义,得体修辞,最后需要重视起翻译之后的修改工作,进一步修改译文,减少失误,保障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较高的认同感。

(四)加强管理

除了需要相关翻译工作人员做好优化工作,提升翻译质量以外相关的职能部门和管理机构也需要加强重视,提高管理的力度,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工作更加规范的展开,根据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定期地组织相应的英译工作,尽可能的总结出具备较高权威性和科学性的期刊文章,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工作的开展更加规范,同时也需要加强监督,重新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减少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展开过程当中的随意性,同时也减少翻译不准确的情况出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宣传。

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工作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宣传会产生重要影响,应当引起重视,但是就现阶段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英译过程中仍旧存在缺乏规范未能形成系统,相关机构管理力度相对较弱以及随意性过高等问题,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不准确,无法有效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未必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学会适度音译,在翻译的过程中紧抓核心信息,精准传递信息,相关职能部门也需要加强管理,以此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效果。

参考文献:

[1]左慧芬.文化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翻译探索——以《桂林米粉》英译实践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34(02):88-92.

[2]刘莹.文化翻译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以漳州“非遗”项目翻译为例[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1(06):98-101.

[3]谷峰.目的论视角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研究——以徽州民歌、黄梅戏的英译为例[J].长春大学学报,2018,28(09):31-34.

[4]田亚亚,付丹亚.译者主体性视角下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探析[J].文化学刊,2018(04):169-171.

[5]史康.目的论视角下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文本英译探究——以“黎族三月三节”为例[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8(04):12-17.

[6]程琳,刘丽华.教育传承视角下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研究[J].时代教育,2013(13):126-127.

[7]朱陈军,赵速梅.图式理论视角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研究[J].海外英语,2013(09):182-184.

作者简介:

龙晓明,男,1972年9月,广西临桂人,汉,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汉翻译。

基金项目:

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2019KY1164。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0 年度重点培育科研项目《大数据时代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KYA202002

(作者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英译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分析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小”的英译
略评法学论文篇目之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