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核地质档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途径

2020-07-14楼少郡

青年时代 2020年11期
关键词:传承文化发展

楼少郡

摘 要:核地质档案所承载的文化,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以后,都具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而当下却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动力不足、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不高等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的途径主要是让档案人员主动成为档案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力军,切实推进核地质档案的规范化建设,传承好核地质红色基因,出成果、创效益,这对于核地质事业各方面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核地质档案;文化;传承;发展

一、引言

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上,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档案是文化传承的记录,它不属于纯粹的过去式。以核地质档案为例,其多为不公开的内容,但它又能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为核地质事业发展提供服务,衍生出特有的核地质档案文化。

二、核地质档案文化概况及传承

核地质档案文化以找矿理论、实验数据、经验总结等为主要表现形式,它记载了核地质工作中的重要信息,有着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半个多世纪来几代核地质工作者的辛劳产物。就实体档案而言,它代表着文化理论,就精神层面而言,代表了奉献精神,不论从哪个角度,我们都有责任传承好它。

(一)核地质档案文化概况

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政府面对核威慑,决心发展核武器,核地质档案由此应运而生,也为当代物态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而共和国刚刚成立,家底薄,条件艰苦,档案材质较为粗糙,部分报告有俄文版,这说明曾得到过前苏联的“援助”。后来档案中又注入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从多角度展现出当时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时期,核地质档案有了质的变化。档案载体多元化,报告、图表多为计算机制作,纸质档案清晰,易长期保存;有了专业的档案管理软件,档案信息化建设、数字化修复也有计划地进行;库房管理、其它配套标准都因时因地有序推进。

(二)核地质档案文化的传承

核地质档案文化是核地质事业发展的成长史和光辉史,也是伟大“中国梦”的有力支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档案是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和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人类记忆的保护者”[1]档案人员作为档案文化传承和推进的主力军,在做好基础性工作同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主动收集地质档案资料

一些项目从开展到结束,因没有档案人员的参与,导致部分档案不完整。还有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地质资料,它们往往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档案人员应主动介入到核地质专业知识学习中去,使馆藏档案资料发挥更大价值。

2.参与关注“活历史”

核地质队伍分布较广,人数较多,有很多直接参与过重大项目的老同志,他们是领导、专家、见证人,他们的回忆录、口述史、工作照、专著和日记等都具有一定价值,对教育核地质事业后来人,传承“三光荣、四特别”精神具有积极影响。

3.筑牢保密防线

核地质事业的基因里就含有“保密”,入库的成果、原始档案很多也都具有这一属性。所以在档案资料利用中,要正确处理好制度与人情之间的关系,做好解释工作,履行必备手续,做好与密级档案相对应的管理工作。

三、核地质档案文化发展的促进方式

核地质档案文化离不开档案实体,如何让这些浩如烟海的档案充分发挥价值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立足馆藏,加大开发力度,通过对涉密档案清查,厘清涉密与非涉密档案;二是积极开发和使用档案专用软件,参与非涉密性网络共享平台建设,找准在互联网时代的定位,确定发展计划,获取最新资讯和行业动向;三是加大人才交流培训力度,加快知识更新,为提升核地质档案文化注入源源动力。

(一)做好密级文件重新鉴定

核地质档案大多具有涉密属性,因历史原因,部分密级高,未进行解密或降密,这给新时期档案管理造成了一定的不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的规定,要对涉密档案做出密级鉴定并及时解密,对于需延长保密期限的或需降密的,按照相关程序办理。所以为适应时代发展,应成立定密领导小组鉴定,重新划定秘密等级,把应解密的档案解放出来,或作为内部资料、一般性檔案管理。这一有利于清查馆藏档案中的“死档”,明确现阶段新的档案密级;二是能发掘有利用价值的档案资料、内参,有利于提升找矿成果和经济效益;三对于新的档案人员来说,有利于他们熟悉馆藏,是学习的大好机会。

(二)牢固树立服务理念

开展服务是发展核地质档案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传统的档案实体管理缺乏主动性,若仍停留在保守的局面,就不能适应当下的档案管理要求。所以应当积极参与核地质档案建设,宣贯法律法规,提升思想认识;利用适应自身岗位工作的档案软件、网络平台进行服务,将传统化管理与智能化管理相结合,提升利用人满意度。

(三)推进档案编研

通过编研,可以减少对老旧档案的利用次数,达到保护目的,延长档案寿命。但档案编研是一项更高水平的工作,它要求档案人员有更高的知识储备和更积极的服务意识。开展编研工作,一是在选题时,不要追求“高大上”,主要着力于自身馆藏成果;二是在编研时,查阅近年来高频借阅的档案,分析当下工作的侧重点,切合实际,有的放矢;三是加强沟通,组织有专业特长的人员参与,在馆藏档案资料不能满足所需时主动走访调研。做好编研工作,需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落实好人员、设备与经费。

四、核地质档案文化发展面临的阻力及应对策略

核地质档案文化离不开核地质事业的发展,但其发展动力有一定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档案人员流动性较大,业务素质还不够高,经费投入有限,加之业外人士不甚了了,所获成绩难以比肩其它研究成果,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发展空间。然而档案工作者应当在心中树立一种荣誉意识,以端正、敬业的态度做好档案工作,获得内外认可,特别是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更应做好表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补短板,抓机遇,提升档案硬件建设

核地质档案本身不直接创造经济价值,档案岗位在外不算一个风光部门,在岗人员身兼数职,设备数量不足或陳旧等问题也较为普遍。面对这些短板不可妄自菲薄,一是要结合自身实际,在制度建设和业务素质上下功夫,逐步提升档案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二是契合开展核地质项目之机,专(兼)职档案人员主动参与项目档案的业务指导或直接管理,争取项目档案专项经费用落到实处;三是规范管理核地质档案部门的组织网络,有序推进档案数字信息化工作,以点到面,提升档案馆室硬件水平。

(二)广宣传、多沟通,提高业内外认知度

曾经,核地质单位的“核”因素,造就了工作环境的封闭,当下,很多工作应当与时俱进,以开放姿态展现出来。叶庆森认为:“网络时代,信息将是整个社会的支柱。”[2]核地质单位加强档案宣传(除涉密内容本身),同时也是自身的文化宣传。档案部门要有主人翁意识,一是与宣传部门合作,在周年庆、纪念日、国际档案日之机,通过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陈列展览等方式,宣传国家、中核集团、地矿事业部及省级行政区关于核地质档案文化发展的有关信息;二是可以在核地质系统单位间,同地方行政事业部门间,就理论创新、业务指导等诸多方面加强联系。

档案工作不能闭门造车,应该在档案宣传、培训、业务交流会中,学习先进做法,彼此介绍成功经验,从内部向外部,从档案一线向多线拓展开辐射,使单位与单位间、部门与部门间加强文化互动,建立一种文化信仰,使大家都成为宣传自身文化的主力军之一。

屠跃明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十条和《档案馆工作通则》第二条都把作为档案事业主体部分的档案馆,定位于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单位属性。”[3]核地质档案馆(室)具有这一属性,其档案文化与档案实体具有互动作用,彼此能够良性循环。然而事业的发展,文化的推进,仍是要由人来管理,国家档案局从大局出发,提出实施“三大战略”、推进“三个体系”建设,就是给我们一个新标准、新要求。因此,档案人员应设计与自身相适应的发展规划,在实际工作中敢于创新、敢做标杆、敢争荣誉,如此才能在新时期内为核地质档案文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总之,核地质档案文化建设与档案人员的文化底蕴互为相联,其文化建设成果与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互为相生;核地质档案的传承服务于核地质事业的发展,核地质事业的发展同样丰富了核地质档案文化,如此源源不断,循环不绝。机遇与挑战并存,且看人们以何种态度应对。

参考文献:

[1]张芳霖,唐霜.档案馆文化研究反思:瓶颈与突破[J].档案学通讯,2014(1):8-11.

[2]叶庆森,郑作环.关于网络时代核地质情报事业发展的思考[J].图书馆,2001(4):54-56.

[3]屠跃明.档案文化建设推动档案事业发展[J].中国档案,2012(1):26.

猜你喜欢

传承文化发展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