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德育课《哲学与人生》趣味性课堂转变探析

2020-07-14温鑫

青年时代 2020年11期
关键词:哲学与人生德育课中职

温鑫

摘 要: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但中职学生大多为中考失利或原生家庭不太健全的孩子。这些孩子自身知识水平不够扎实,心智发展也不够成熟,正处于青春心理断乳期。因此,在中等职业教育事业中,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中职德育课程《哲学与人生》作为德育教学的主要课程之一,将人生与哲学有机结合,不仅是课程的重大创新,同时在培养和塑造学生良好思想品德方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目前这门课程的总体教学成效并不明显,教师亟需把握中职学生的特点来梳理自身的教学问题,打破传统授课方法,改变常规教学方式,适当调整课程评价体系,以提升课堂趣味性,从而有效实现《哲学与人生》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哲学与人生;课堂趣味性

就目前教育现状而言,从总体上看,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主流是好的,他们积极向上,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团结友爱,文明礼貌,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但由于受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导致部分同学日常行为不规范,人生观、价值观不清晰,心理素质脆弱、意志力较差等。因此,对于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来说,中职院校的《哲学与人生》德育课课程教学如何有效顺承、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培养广大职校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兴时代新青年,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摆在职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崭新课题。

一、中职德育课《哲学与人生》课程地位与教学现状

(一)中职德育课《哲学与人生》课程地位

所谓“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生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人生本就是一门巨大的学问。《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的设置,是在2008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之后,被列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必修课。课程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深入浅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同中职学生面临的人生问题密切结合,力求以哲学的观点指导学生健康发展,具有极高的教学意义。

《哲学与人生》这本教材,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包括物质观、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论、价值观和人生哲学五个单元的内容,从“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顺应历史潮流,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五个方面进行阐述,每一课的内容都对应着相应的人生哲学,人生哲学中又包括人生选择、人生态度、人生实践、人生关系以及人生价值。课程把哲学观点与人生结合起来,发挥了哲学之道和解决人生问题的作用,着力体现把握哲学基本观点与解决人生发展问题的统一。教材编写主要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二)中职德育课《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现状

《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为中职院校的二年级德育课程。由于二年级学生已经在学校接受了一年的课程学习,也详细学习了《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道德与法律》,因此,他们的学习心态基本稳定,也养成了一定的良好学习习惯,课上能认真听讲,课后能按时完成作业,学生基本能独立思考问题,学习上较为主动。但面对人生选择,一些学生并没有准备充分,对就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方法技巧认识不足,心理素质还有待提高。同时,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课程本身的特殊性,相较于其他的专业课与基础课而言,学生对《哲学与人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兴趣不高,德育课教师的教学形式守旧传统,教学内容空洞乏味,缺乏实践意识,课程教学囿于常规理论灌输,师生缺乏良性互动,加之目前中职院校内德育师资队伍普遍不专业、不健全,致使《哲学与人生》这门德育课在许多学生心中沦为“鸡肋”的尴尬境地。而德育课堂也因此而丧失了原本应有的活力。

因此,如何有效提高中职德育课的课堂趣味性与时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哲学理论知识教学中实践中职院校育人精神,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与就业择业质量,是当下我国中职德育教育的攻坚区与改革的重难点。

二、中职《哲学与人生》课堂趣味性转变

《学记》中曾提出,学习要“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是指学习要无形与有形结合,课上课下结合,攻读与游戏结合。因此,要想转变中职《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乏味疲软的现状,首先应从提升其课堂趣味性着手。

(一)改变授课形式,教师赋予课堂灵魂

中国作为屹立于世界东方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其教育历史发展,有着深刻鲜明的中国烙印。在传统观念中,教师被赋予“传道受业解惑”的圣神职责,课堂就应该是严肃的,也必须是严肃的。但如果站在当今中国教育的现实发展中反视自身,人们就不难发现,滞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向前更近一步的,恰恰是这种根植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传统理念与迂腐思想。而中等职业学校《哲学与人生》这门德育课,因为其本身不可避免的枯燥性与教学对象学情的特殊性,也成为了中职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难以逾越的短板存在。

因此,要想提升其课堂趣味性,就必须打破以往的常规授课方式,大膽摒弃以往授课中理论与实践严重割裂的的教学常态,寓教于学,寓教于乐,从根源上将课堂从教师一堂讲的“填鸭式”教学中解救出来,赋予课堂灵魂。同时,德育教师在认真备课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然,教师应有效利用中职学生的奇猎心理,从客观的社会现象和学生的人生实际出发,通过知识学习与案例分析,融入学生所需要的哲学与人生知识。鼓励学生大胆实践,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当然,这就要求广大德育教师,对课堂要有极高的掌控能力与调试能力。例如在“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这一课的讲授中,教师可以设置即兴辩论赛,让学生在思想言语的碰撞中有所思、有所悟。在“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这一课时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适当鼓励学生在周末时间参加一些义务劳动,真正体验劳动对于人成长的意义与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苦乐观与生死观。

(二)改变教学方式,课堂赋予知识力量

笔者认为,在《哲学与人生》的授课过程中,一百位教师,就至少会有一百零一种教法;一千位同学,就至少会有一千零一种学法。当今时代,新媒体的兴起无疑给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革新与机遇,翻转课堂、慕课等大批新鲜教学方式与教学技巧不断涌现。这些新兴教学方式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教学较为单调的传播特征,充分迎合了学生学习时间碎片化的需求。教师教学的目的性与师生之间交流的互动性也不断加强。但不可不提的是,当前,由于中职院校中德育教师师资力量配备不尽如人意,加之一些老教师固步自封啃老本,对新兴教学方法及教学技巧的忽视与不认同,致使其在德育课教学中刻板守旧,闭门造车。同时,现今的中职院校德育教师,虽大多为思想政治专业毕业,有良好扎实的政治专业素养,但专门研究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加之,中职教师大多“身兼数职”,要兼顾教学和班级管理,还要不断应对来自学生的叛逆反抗、家长的无端责难、社会的不公偏见等。教师分身乏术,对于课堂教学,也大多采用自己惯用的那一两种轻车架熟的教学方法,只教不研。这就导致了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成果难免不盡如人意。

因此,要想提升《哲学与人生》课堂趣味性,就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接纳吸收新鲜事物,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中,不断摸索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如案例讲述、热点引入、情景互动等。多采用学生主体参与的情境模拟式、角色扮演式、仿真教学式、现场教学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多用学生感兴趣的生动典型的事例,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对知识重难点进行讲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要在充分了解中职学生特质,结合现有德育状况的前提下,常抓不懈,讲求实效,从而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以求不断突破自我,不断精进课堂。同时,因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他们在校学习本就有很强的就业指向性,但由于其年龄所限,心智还不太成熟,加之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多为理论,实践较少,就导致了中职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依附性与落地性不强。因此,中职德育教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知行并重、知行统一的原则,坚持针对性的原则,使德育教学课堂贴近学生生活与学习、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期学以致用。最终教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讲是为了不讲;学生做到知是为了更智,学是为了贯通,使学生能自觉从思想上武装自己,从而为知识赋予强有力的现实力量。

(三)改变评价体系,知识促使学生成长

由于中国从古至今的应试教育体系影响,致使学校教学惯以分数论高低。但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德育课的评价体系,不因仅仅凭借简单的分数评价来衡量。简单论之,一个德育课考了满分的孩子,并不一定是一个性格完美无缺的孩子,但一个德育课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反而思辨能力极强。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在德育教学活动中,应时刻体现德育对象的主体性,即学生的主体性。尤其在《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的授课中,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知识的内化,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等的指导下,主动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从而解决人生发展重要问题。而不是在课程学习之后,教师单单以常规简单的分数体系去衡量学生学科素养。这种忽视了学生在面临道德问题时的能动性发挥,忽视了拓展德育途径的德育教学,只会使德育课的教学成为一纸空文,毫无实际意义。尤其在德育教育实际运用方法上,教师也不应完全采用直接的规劝、说服、强迫执行、训诫等方法。实践证明这种忽视学生德育主体性的德育教育,不管是课堂还是生活中,常常事倍功半。

因此,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使学生真正从德育课堂中受益,真正能用其所学的知识武装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的生活,除了要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更应该适当调整其教育结果评价体系,以德育课教学的最终结果与应试成绩相结合,如设置开放性试题让学生应变作答,开展学生自评互评体。让学生无论在教学中还是教学后,能在课堂学习中受益、获利,从而促进学生的终生学习与成长。

三、结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因为所有的德育工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反复、曲折,也充满挑战。虽然《哲学与人生》是中职德育课程中最为枯燥晦涩的一门课程,而且改善中职德育教育课堂疲乏现象,还需经年累月,师生共同努力。但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与教学者,我们要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生活环境、所学专业特点等,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思想品德养成规律,因材施教,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循序渐进。随时随地以当时的条件为转移,紧抓学生心理特点与学习习性,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并有效利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技术,提升教学课堂趣味性,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为其今后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有力的思想基础,以发挥德育课程的真正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霁.哲学与人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徐敏.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活动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

[3]张艳欢.如何在中职《哲学与人生》课堂中实践教育精神[J].教育现代化,2018,5(16):189-190.

[4]史煜琼.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高[J].课程教育研究,2016(7):84.

[5]课程教材研究所.活动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哲学与人生德育课中职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论在《哲学与人生》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利用教材案例
充分利用手机功能提高中职“哲学与人生”课堂效率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探讨
特殊教育高职院校《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信息技术在德育课教学中的功能分析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