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手机功能提高中职“哲学与人生”课堂效率
2016-12-20季正雄
季正雄
摘 要:在中职院校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最常出现的问题都是玩手机,这一问题冲击了教师的权威性,给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日常教学工作均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管理过程中与学生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本文以“哲学与人生”课程为例,另辟蹊径,提出“堵不如疏”的想法与实践,充分利用手机的功能来缓解师生矛盾,提升学习效率。
关键词:中职教育;哲学与人生;师生关系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低头族”越来越多,仅凭“堵”已经难以奏效。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我面对中职生手机不离手的现状,变“堵”为“疏”, 客观总结手机普及对中职生的积极影 响和消极影响,努力消除手机普及的不利因素,促使中职生养成正确的观念和人格。
1.缘起:中职课堂玩手机引发的矛盾
在中职院校教学课堂上,教师十分投入地讲课,而大部分学生拿着手机逛淘宝、刷微博、聊微信,真正听教师讲课的学生寥寥无几。教师三番五次要求学生放下手机听课,而学生却充耳不闻。无奈之下,很多学校和老师就硬性规定上课前要求所有学生将手机放在指定的地方统一管理,但还是一部分同学不配合,时常因玩手机与教师发生了矛盾冲突,而且这种趋势还将越演越烈,中职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已十分普遍。
2.方案:“堵不如疏”——手机进课堂
(1)利用手机交流软件与学生交流。当前微信与QQ是中职生最常用的聊天工具,我就将其作为一种载体,将教学中的资料发给学生,使学生通过手机微信与QQ这种即时聊天工具来进行资料的接收与查看,特别是发送具有正能量的内容、为人处世的哲理文章和创业的励志人物故事,要求学生在微信群和QQ群里谈看法、说观点、评是非和写心得。从而使手机服务于教学,学生喜欢这种教学模式,注意力也更为集中。
(2)引导学生联系教材交流看法。“哲学与人生”的课程内容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和强化有重要作用,与学生的生活也有着诸多的关联。为此,我引导学生联系教材,交流看法。例如,在教学“在复杂多样的联系中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一内容时,我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联系实际生活,讨论在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的时候人们是如何交往的,在当前网络时代人们又是如何交往的。学生有着切身的体会,因此他们都就这一问题展开了交流。有的学生提出,现在科技为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捷,也为人们情感的沟通带来了一些障碍。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对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3)利用智能手机解决疑惑。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师生难以解答的疑惑,对于这些疑惑,可以让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搜索答案,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知道手机除了可以当通讯工具,还可以当成学习的工具,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
(4)引导学生利用哲学的观点分析与解决问题。“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利用哲学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手机作为学习工具导入新课,或者作为案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例如,在教学第二单元第六课中第一框“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的过程中,我提出:“你是怎样看待手机进课堂这一问题的?”由于贴近学生生活,学生都投入到了激烈的讨论中。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对自己之前在课堂上玩手机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就当前的“手机进课堂”实践进行了肯定,最后得出: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3.成效:缓和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效率
(1)缓和师生关系。通过“手机进课堂”的实践过程,我不再强迫学生放下手机,而是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玩”手机,学习体会除了在课堂交流,还延伸到课外,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更多,师生关系更和谐。
(2)提高课堂效率。在“手机进课堂”的实践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了正确利用手机,其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如何恰当地利用手机来辅助课堂学习,学生课内外利用手机学习的效率越来越高。
以上是笔者对于“手机进课堂”的一些实践。巧妙利用“化堵为疏”的策略,使手机更好地服务与课堂教学,反而能够收到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胡卫芳.以生为本,走出职校生手机管理的误区[J].江苏教育,2015(44).
[2]张松梅.中职生自我接纳、心理弹性与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