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语文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化的思考和建议
2020-07-14刘洁
刘洁
摘 要:新形势下,基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目标,本文分析了高职语文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目前通识语文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实现“课程思政”化的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文化建设;教师队伍
一、新形势下高职语文通识课程面临的新任务
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①。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为教育行业各个阶段各个学科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当前,社会各种思想纷繁复杂,暗流涌动,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心理是当下高职教育的重点。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定义也有了新的注解,单一的专业型技能型人才在职场中已经不再通行,拥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在工作中表现出更大的潜能。高职语文通识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肩负着传递人文知识、塑造学生性格、培养学生思想的重任,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辨别能力、承受能力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新时期面临新形势,要抓好抓牢这一主战场,把握住学生时代感强、易接收新事物、参与意识强的特点,充分发挥语文通识教育课程“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实现语文通识教育的“课程思政”化,培养符合新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高职语文通识课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将核心素养阐述为一个核心,三个维度,六大素养,十八个要点,即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在自主发展、文化基础、社会参与三个层面上,将“全面发展”细化为学生的人文底蕴、实践创新、责任担当、科学精神、健康生活、学会学习六大素养。语文通识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学生发展所需的六大核心素养正是语文通识课程提供的,语文通识课程既奠定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为人处世、认识世界的能力,又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其严谨的科学精神,助力其在未来的生活中健康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强调:“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坚持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与品德修养相统一,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这其实表明了通识语文教育课程在高职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②。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养成在人才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职业精神的核心是以文化教育为核心的一系列人文精神,而这正是高职院校语文通识课程教育的重要意义。
语文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等课程一起作为高职传统的公共基础课程,提供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以外的公共教育,将语文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化,打通公共基础课程培养人才道路,整合多种资源,符合新形势对人才的需求。
三、高职语文通识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标准宽泛,不健全
由于语文通识课程未被国家文件明确列入人才培养公共必修课行列,故各高职院校开设该课程时缺乏统一的标准,制定的课程标准过于宽泛,内容不够明确,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大学语文,明确课程性质为:“是一门面向全校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基本素养课程,目的在于提升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还有高职院校制定课程标准时延续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或者借鉴本科院校中文系语文课程标准,使得课程标准未能将高职人才思政化专业化技能化培养的理念融入其中。
(二)教学模式僵化,不创新
高职院校以前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满堂灌的形式,教师累,学生也累。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基于建构主义提出的项目化、模块化的教学方式得以诞生,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学项目为核心,在教师的引导下为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沟通等任务。但这种教学方式孤立地进行模块化的语文教学,没有发挥语文作为通识必修课的基础性和渗透性作用,同时也忽略了语文课程在学生思想教育方面所起的作用,使得高职语文与义务阶段的语文教学没有根本区别。
(三)教师队伍复杂,多层次
有的高职院校是由中职发展起来的,故学校的语文教师年龄偏大,知识储备老化,新进教师经验不足,对学情把握不精准;有的高职院校是近年来才开设语文课程,師资力量不足,且专兼职相结合,特别是对兼职教师缺乏必要监控,课堂效果不能保障;有的高职院校不够重视语文课程,语文教师的培训机会少,发展受限,自我提升通道不畅等。
(四)学生群体轻视,不配合
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淘汰者,进入高职院校想学一门生存技能,对语文等通识类的公共基础课程,心理上不重视。课堂上对教师的讲授也是想听听,不想听不听,处于一种佛系的状态。同时,高职院校开设的语文通识课多采用大课的形式,班级人数多,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监控,故多数教师只满足于授课任务的完成,不问结果,没有发挥语文通识课程应有的作用。
四、高职语文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化的路径
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技术型复合型人才是当下高职院校的目标,“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正是打造具有人文价值和正确三观人才的最佳途径”。
(一)重视文化建设,挖掘语文通识教育中的思政元素
语文通识教育涵盖了包括阅读鉴赏、沟通交流、应用写作以及艺术鉴赏等多个板块的内容,每一个板块都可以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灌入其中,培养学生成为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例如艺术鉴赏中的书法鉴赏,教师可将书法鉴赏的要点与书法作品中涵盖的精神内涵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书法作品中的家国情怀、人文关怀,可以颜真卿的《祭侄稿》为例,由书法作品的背景展开,引导学生体会一个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从而在思想上由艺术美上升为精神美,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具有人文关怀的当代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