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2020-07-14陈瑾宇陶秋燕孙世强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0年11期
关键词:知识管理文献综述

陈瑾宇 陶秋燕 孙世强

[摘    要] 基于Citespace软件,以1998至2018年CSSCI源期刊上发表的1 615篇关于知识管理相关文献为样本,对样本数据筛选、转换和整理。结合多个角度,采取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知识管理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发掘知识管理的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为未来研究走向提供参考。

[关键词] 知识管理;Citespace;文献综述

0      引    言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组织发展的核心资源和关键要素,知识管理作为现代组织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已成为被广泛关注的全球性研究课题[1]。知识管理领域的学者们发表的大量学术论文中包含了他们各自不同的见解,形成了本领域的核心理论。本文利用Citespace 软件,对知识管理研究文献进行分析,通过文献基本信息分析、高频关键词分析和关键词演化分析,发现知识管理研究的热点领域[2]。从过程视角和变量视角对文献的观点进行梳理,分析知识管理研究中运用的多种变量,以期对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为对知识管理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本文样本数据源选择CSSCI来源期刊,研究样本的发文时间从1998年开始,到2018年结束。文档搜索的方法是选择搜索范围为“主题”,以“知识管理”作为关键词,并排除不相关的文档,例如会议通知,并获得总共1 615个样本文档。

1.2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计量分析中的关键词共现分析和突现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原理是统计同对关键词在同一文献中出现次数,据此研究某领域发展态势。共现分析中,同对关键词出现频率越高,说明连着相关度越高,其反应主题被越多研究者关注,进而判断研究热点。突现分析是统计文献中骤增的关键词,研究突现关键词及骤增时间,通过时间轴发现、预测演进趋势。

2      研究基本情况

2.1   研究进程分析

从检索结果来看,从1998年至2018年,知识管理的有关论文数量共计有1 615篇,整体上呈现正态分布趋势(见图1)。根据文献总量特征,发现知识管理研究的文献发展明显具有阶段性特征,以2005年、2006年、2009年为界,划分为四个阶段。具体来讲,第一阶段:1998年至2005年,此阶段呈现平稳上升态势,年均期刊论文为68篇;第二阶段,2006年至2006年,知识管理研究相关论文数量有所下降,年均期刊论文数量为103篇;2007年至2009年,此阶段相关论文数量增多,增速加快,年均期刊论文数量为153篇;从2010年到2018年,在这一阶段,知识管理的研究已经成熟,相关的论文数量已经逐年减少,期刊文章的平均数量是57。

2.2   高频关键词分析

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利用关键词共现技术分析发表在CSSCI期刊源1998年至2018年的1 615篇论文。所选择的分析项目包括标题、摘要、关键字等。使用探路者算法,阈值被设定为(2,2,20),(4,3,20),(4,3,20),所述高频率词汇设置为50,获得图2中所示的知识管理研究热点知识地图。

图2中主题词越大表明该主题词出现的频数越高。从图中可知,知识管理出现的频数最高,为1 582次。此外,高频词汇还包括企业、知识共享、隐性知识、知识、知识创新、知识经济、企业管理、竞争情报、核心竞争力、组织学习、知识管理系统等。其中,知识共享的频数为71次,自“开放式创新”提出以来,该主题词出现频率逐年增长显著。由此可见,知识共享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高频词中还包括了组织学习和核心竞争力。组织学习是知识管理重要的前因变量,而核心竞争力是知识管理的结果变量。

通过考察高频主题词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知识共享、组织学习会影响企业的知识创新;隐性知识是企业获取竞争情报的主要材料,而时效性高的竞争情报为管理系统提供了知识源泉。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组织之间的竞争取决于知识创新的速度与幅度,而组织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为知识创新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由此可见,各个热点主题词并不是孤立存在与发展的,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关联、互相影响的联结关系。

2.3   知识管理研究的演化历程

為了从总体上分析知识管理领域的演化进程,本文通过 Citespace 软件中提供的Time-zone视图方式来突出地显示共被引网络节点随时间变化的结构关系。选择1年为一个时间段,选择排名前50位的和每个时间段内最高的文献,得到了企业知识管理研究领域的共同时区的知识地图,如图3所示,可知知识管理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脉络。

由图3可知,知识管理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知识管理相关变量的概念界定,例如显性知识、组织学习等相关变量。第二阶段是知识管理的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国内外诸多学者已经开发了诸多可以测量知识管理相关变量的量表。第三阶段是知识管理与创新模式的融合,例如开放式创新与知识管理的结合。在当今时代,组织之间的边界已经逐渐模糊化、柔性化,开放度也由以前的封闭式转为半封闭式,再到现在的开放式,这更能体现出当今时代知识管理发展的趋势。所以,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分析:①知识管理与组织发展战略相结合。组织的长期发展在于不断创新,而创新最根本的是知识创新。然而,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组织所需要的知识也是不尽相同。所以,明确组织的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选择各类知识对于企业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意义;②知识管理引入激励机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行为受到需求的驱动。通过引入激励方法、提供诱因、满足研究者的需求,提升开展研究的积极性。

3      知识管理研究的过程视角

通过阅读知识管理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不少文献是基于知识管理过程视角来研究的。主要包括前期的知识获取和流动、中期的知识吸收和共享、后期的知识整合和利用。本节重点介绍知识获取、知识流动以及知识整合三个部分的内容。

3.1   知识获取

创新的本质在于知识的重新组合。根据资源基础理论的观点,企业特有的异质性资源会给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知识作为现代企业独有的一种异质性资源,越来越成为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知识获取是企业获取知识并转化知识的一个过程。企业在其经营和研发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会与外部不同的知识主体发生交流。在不断交流和融合下,存在于不同知识主体的知识会发生流动。如果企业拥有知识管理的能力,便可以将知识内化和吸收,成为企业自生独特的资源。这些内化的知识将引领企业的创新和成长。

Soo(2002)对356家企业进行调研后,将知识获取定义为企业和外部进行交互的过程。由企业外部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取的外部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类。外部知识类型可以分为外部技术知识和外部市场知识[3]。以不同的知识来源划分,王海花(2012)将外部知识分为来自客户、合作者和竞争者的知识[4]。

3.2   知识流动

企业创新的原点在于知识,知识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知识在企业内的动态移动被称为内部知识流动。通过知识流动,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和价值整合得以实现,因而企业内部知识流动是知识管理的基础。以知识的性质来划分,知识流动包括显性和隐性知识流动。以往的研究发现,隐性知识流动是知识流动的主要部分。知识流动的方式包括技术合作、技术扩散、人才流动和知识交流,外国投资也被认为是知识流动的方式。知识流动的概念最早是由Teece(1977)提出。通过分析一起跨国公司技术转让的案例,Teece[5]首次提出了知识流动的概念。Zhuge(2003)在后来的研究中指出,知识流动是知识在不同主体之间传播和处理的机制[6]。我国学者对于知识流动的研究起步较晚。高鹏(2007)认为影响知识流动的因素主要包括认知、信任、技术、环境等方面[7]。吴绍波(2009)指出知识的特征、组织的特征和关系的特征会影响知识在组织中的流动[8]。余以胜(2014)的研究表明知识流动的动因包括内部需求、外部需求和知识特征等方面[9]。

依据知识流动主体意愿的不同,知识流动分为知识溢出和知识转移。知识溢出指的是主体在非意愿的情况下组织间的知识流动,而知识转移指的是主体间在具有协议的情况下自愿发生的知识流动。目前,关于知识流动的研究结论已有很多。蒋天颖(2013)的研究指出,知识转移可以促进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加快集群企业的发展[10]。

3.3   知识整合

企业获取到的初始知识是分散的、碎片化的。运用这类知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困难,只有通过系统化的整合,才能高效地加以运用,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Grant(1996)认为企业动态能力的核心在于对知识的整合能力[11]。知识整合是指企业运用知识管理机制,将分散的知识整合成系统、对企业有效知识的过程。知识整合的概念最早由Clark在1990年提出。此后,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知识整合的概念加以阐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关系学视角和能力视角。尽管视角不同,但不同学者均认为知识整合实质上是离散知识的整合或者互补知识的黏合。

对于知识整合的分类,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根据组织边界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内部知识整合和外部知识整合。魏江(2014)根据知识的不同类型,将其划分为互补型知识整合和辅助型知识整合[12]。知识整合的实证研究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Tiwana(2000)认为,知识整合有助于IT企业减少软件的缺陷和不足[11]。熊焰(2011)指出知识整合有助于知识型团队绩效的提升[13]。梁娟(2019)的实证研究证实了知识整合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具有顯著的正向影响[14]。徐蕾(2014)认为,企业知识整合与集群企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相关[15]。

4      知识管理研究的变量视角

4.1   前因变量

4.1.1   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组织对于任务的分工、协调与合作,具体是指组织各部分之间排列顺序、空间结构以及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Grayson(1998)指出,组织结构对于知识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6]。Grayson认为组织结构会影响组织中成员搜集和使用信息的行为。同时,激励员工搜集和掌握信息也是组织结构的基础作用。以往的研究表明,集权化和形式化是两个重要的维度。集权化和形式化对于组织成员的影响也存在着差异。集权化是指组织的控制权和决定权高度集中于高层领导人。规范化是与集权化相对比而存在的,指的是组织的运转和最终决定权依靠的是规则和程序。这些规则和程序是影响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Griffin(1993)认为组织中的集权有助于思想的频繁交流,但也阻碍了分部门间知识的传播和利用[11]。Green(2005)则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Green指出分权意味着权力的赋予,与此同时带来了信息的共享[16]。这是有助于组织内部知识分享的重要结构因素。但是,分权也会导致效率低下、运行混乱等一系列的问题。组织结构通过集权和分权影响了员工获取知识和利用知识的途径,影响了组织知识管理的实现,成为知识管理重要的前因变量。

4.1.2   组织文化

Robbins(2002)认为组织文化是组织中成员共有的特质性价值体系,其内涵包括组织的宗旨、使命、核心价值等[3]。组织文化是是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重要依据。组织经由多种象征性手段向成员传递价值。组织文化的形成会经历一个过程。组织文化首先起源于组织创始人的个人观点,这是创始人在自我实践中形成的个人价值和自我追求。然后通过高管的选择性行动与措施,最后经由社会化形成组织文化。组织文化对成员具有一种非正式的理念控制,是组织成员共有的核心观念。Farrell(2004)认为组织结构和文化构成了组织的行为,可以影响和控制组织的行为[17]。组织文化可以通过情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自我地判断和认知,从而影响员工地行为。组织文化是有效知识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有益的组织文化具有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知识准确无误地传递和交流。纵观成功的企业,必然具有良好组织文化的影响。通过文化润物无声的影响,组织成员会具有开放的社会化的视野,互相充满了信任,因而促进了彼此间的知识的交流与互动。

目前,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协作、信任和激励机制是组织文化的三个维度。Slater(2002)认为共同的目标、公正的关系和合作是协作的组成部分[18]。Slater指出处在协作的环境中,知识学者会更愿意分享知识。因此,许多企业愿意为员工创造一种协同的工作环境,促进知识在组织内部的流动和分享。组织文化另一个维度是信任。信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组织间成员建立了彼此的信任,会为组织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努力,促进组织内知识的交流。Davenport(2002)[19]指出:无论企业拥有多么好的技术,如果没有信任,这样的企业终将失败。

4.1.3   组织学习

组织学习的概念由Argyris(1978)提出,认为组织学习本质上是组织的自我调整活动,即组织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市场,通过调整组织的信念和作为的一种自我调节活动。目前对于组织学习的研究大致从过程、系统理论、能力和社会等视角来进行。知识与学习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关系,获取和应用知识就是通过学习来是实现的。田长明(2007)认为,知识的积累、传播和应用依赖于学习的过程[20]。已有的研究表明,组织学习的过程是不断积累知识和转化知识的动态过程。田长明(2007)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组织学习可以促进知识的转化,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0]。杜宝苍(2010)将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一起研究,通过结合两者的功能和能力,探讨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的相互关系和作用[21]。

4.2   结果变量

4.2.1   企业绩效

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方法,帮助企业应对挑战,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提供。在以前的研究中,学者们研究了来自各方面的知识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凯瑟琳(2009)通过实证研究研究了两者的关系,知识管理和企业绩效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得到了证实,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企业的业绩比其他企业要高。通过不断地优化知识的存储和结构,促进了企业内部知识的流动、共享和利用,优化处理过的知识和高效的知识管理将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促进企业的不断成长。Lee(2003)认为知识管理对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具体是通过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来提升企业的绩效。谢洪明(2003)的调查发现,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实施高效知识管理的企业,其新产品开发绩效也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显著提升[22]。

4.2.2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知识管理重要的结果变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企业的创新能力。Wiig(1997)指出企业在进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组织的工作绩效,还能够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23]。Carl Frappuolo(1998)提出了知识管理的不同功能,包括外部化、内部化、认知化和中介化[17]。Carl Frappuolo指出知识管理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具有促进作用,进一步推动了企业的创新。我国学者乌家培(1999)的研究显示企业知识管理活动也反映了其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24]。侯贵松(2002)认为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来说,知识管理可以提升其多种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反应能力等[25]。赵光州(2004)指出企业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创新能力[26]。魏江(2006)对知识的有效管理有助于提升企业技术的扩散和创新,从而提升突破性创新能力。吴迪(2018)认为企业知识管理能力对于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7]。简兆权(2008)指出知识整合对于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8]。综合上面学者的观点可以发现无论从知识管理整体来看,或者从知识管理细化的核心过程来看,对于创新能力都有促进作用。

4.3.3   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指的是那些为企业带来比较竞争优势的资源或者资源配置的方式。Darroch(2005)认为,作为一种协调机制,知识管理有助于企业利用现有资源,促进创新绩效的提升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盛小平(2007)[29]提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知识管理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知识管理促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而核心竞争力具有知识属性,会对知识管理具有积极的反向作用。以上的研究表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知识管理水平具有很强的相关关系。从两者作用的机制来看,知识管理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来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      结    论

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应用软件, 通过对CSSCI数据库中1998-2018年收录的有关知识管理1 615篇文献绘制知识图谱,经过分析发现,知识管理研究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日趋完善。通过动态网络分析的信息可视化工具,绘制出知识管理演化图谱,呈現出了知识管理研究的演化历程。本文从知识管理研究的过程视角和变量视角对文献进行了梳理,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主要参考文献

[1]杨虹.基于知识图谱的知识管理研究进展[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2]田硕,李首博,周雪,等.知识管理研究框架评述[J].现代管理科学,2013(6):105-107.

[3]Soo C W, Midgley D, Devinney T M.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Creation in Organizations[R].SSRN 376080, 2002.

[4]王海花,谢富纪.企业外部知识网络能力的结构测量——基于结构洞理论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7):137-146.

[5]D J Teece.Economies of Scope and the Scope of the Enterprise[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80,1(3),223-247.

[6]Zhuge H.A Knowledge Flow Model for Peer~to~Peer Team Knowledge Sharing and Management[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2, 23(1): 23~30.

[7]高鹏. 论区域创新系统中的知识流动[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12):87-89.

[8]吴绍波,顾新. 知识链组织之间合作与冲突的稳定性结构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2009,12(3):54-58,66.

[9]余以胜,赵浚吟,陈必坤,等. 区域创新体系中创新主体的知识流动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37(7):59-63.

[10]蔣天颖,王峥燕,张一青. 网络强度、知识转移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J]. 科研管理,2013,34(8):27-34.

[11]Grant R M. Prospering in Dynamically-Competitive Environments: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as Knowledge Integration[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6, 7(4): 375-387.

[12]魏江,王铜安.个体、群组、组织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1):91-97.

[13]熊焰,李杰义. 网络结构、知识整合与知识型团队绩效关系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23(6):8-16.

[14]梁娟,陈国宏.多重网络嵌入、知识整合与知识创造绩效[J].科学学研究,2019,37(2):301-310.

[15]魏江,徐蕾.知识网络双重嵌入、知识整合与集群企业创新能力[J].管理科学学报,2014,17(2):34-47.

[16]A C Tevi,Otubanjo O. Understanding Corporate Rebranding: An Evolution Theory 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keting Studies,2013, 5(3): 87-93.

[17]Carl Frappuolo. Defin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J]. Computer World, 1998:21-23.

[18]Keller Kevin Lane. Brand Synthesis:The Multidimensionality of Brand Knowledge[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03, 29(4):595-600.

[19]Davenport Thomas,Laurence Prusak. Working Knowledge.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M].Boston,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8.

[20]田长明.基于组织学习的核心能力培育[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7):36-39.

[21]杜宝苍,李朝明.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的互动关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9):172-175.

[22]谢洪明,刘常勇.技术创新类型与知识管理方法的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3(5):539-545.

[23]B C Towe,Vincent Pizziconi Wiig,Karl M. Knowledge Management: Where Did it Come from and Where Will it Go?[ 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1997,13(1):1-14.

[24]乌家培.正确认识信息与知识及其相互关系[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15-18.

[25] 侯贵松.知识管理与创新[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2.

[26]赵光州,赵立龙,熊磊.区域创新体系的知识管理[J].经济问题探索,2004(3):42-44.

[27]吴迪.场效应理论与知识共享过程分析[J].上海管理科学,2005(6):38-40.

[28]简兆权,吴隆增,黄静.吸收能力、知识整合对组织创新和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08(1):80-86,96.

[29]盛小平.知识管理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J].图书情报工作,2007(7):5.

猜你喜欢

知识管理文献综述
城市规模经济文献综述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管理导向与企业绩效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
Scratch教学研究综述 
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 增强企业的强劲发展态势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