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0-07-14黄鼎
黄鼎
摘 要: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建设,面临课程改革带来的诸多机遇和挑战。要努力突破实践过程中的局限。网络课程建设,应要在提高马克思主义对重大现实问题的解释力上下功夫,在推动学生走向深度学习上下功夫,在进一步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机制上下功夫。面对互联网,顺势而为,利用新技术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可以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网络课程建设 突破路径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八个相统一”的要求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随着教学改革越来越走向深入,国内众多高校在运用网络教学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方面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进行新的目标构建和路径突破,按照“八个相统一”的要求,推动网络课程建设朝着“金课”的方向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建设要直面课程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打造“金课”,夯实思政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关键地位。衡量“金课”的标准是“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核心要义在于合理提升课程学习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高校思政课要成为“金课”,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把青年大学生关心和疑惑的现实问题转换成学术问题,找到学术接口,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现实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学理分析,用逻辑的力量、思想的力量、理论的力量征服学生。与此同时,课程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体现灌输性,又要体现启发性,真正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①(36)。
作为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课程要以“金课”为标准开展建设,直面课程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这些机遇和挑战包括:
1.网络课程建设的定位应当是借助网络技术将课堂教学向互联网延伸,而不能局限于以网络技术辅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根据此定位,网络课程建设要充分考虑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点,运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识,借鉴“互联网+”环境下的成功案例讲好中国故事、世界故事、人生故事,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
2.互联网下,网络意识形态的挑战是不容回避的问题。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和各种价值观通过互联网得到传播,来自互联网的意识形态挑战更加复杂和严峻。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建设,必须直面互联网信息传播带来的挑战,加强对社会矛盾的分析,以提高对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问题的解释力。教学针对性是教学实效性的依据,应对网络意识形态的挑战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实效性①。
3.网络课程建设要指向青年学生的深度学习。课程建设既要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利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的需求,又要克服互联网学习带来的“碎片化”弊端,实现学生的视觉要求、信息获取要求、知识学习要求的有机统一。与此同时,网络课程教学要摆脱概念先行的模式,凸显“问题意识”,以问题导入,达到训练学生理论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的目的②(86)。
二、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一些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建设,往往停留在“网络进课堂”的阶段。对于网络课程建设,依然把网络教学狭隘地当作通过网络技术和终端设备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形式,仅仅把课堂教学中“人—人”的信息传播模式转变为“人—机—人”的模式。这种“课堂教学+网络技术+终端设备”的网络教学模式实现了网络进课堂,但没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③(55)。
这种对网络课程思想认识的局限,反映到具体实践中,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网络学习平台给学生提供的学习内容,如教学视频、习题及相关辅助教学资源等大多是教材内容的电子版。网络课程建设大多是简单地将教材内容与网络技术相加。这样的网络课程无法体现出网络技术的优势,学生很难从中体会到学习的获得感。
2.当前的网络学习,主要是在网络平台上阅读相关课程内容,观看相关资料,完成一定数量的习题,获得学习成绩评价④。这样的网络课程学习和课程评价体系,不利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不利于引导学生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理和方法,难以提高其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建设突破路径探索
“互联网+”下,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运用互联网技术,在互联网时代顺势而为,利用新技术提升教学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以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首先,网络课程建设要在提升马克思主义对重大现实问题的解释力上下功夫。互联网时代的学习容易出现“碎片化”的倾向,学生的学习容易流于形式,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容易停留在感性思维的层面。鉴于此情况,在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上重视对学生的理论深度引导,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要综合运用科学的理论、严谨的思维方式,聚合碎片,建立合乎时代要求的价值判断的话语体系,提高学生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和思辨能力。
作为网络课程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线上教学视频,在录制过程中不能将其理解为以往简单录制的教学视频课。线上教学视频的内容来源应该是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关切。要按照“四点交集”的原则制作课程脚本并创设情境,即这一问题既是“教学重点”,又反映“社会热点”,同时存在“理论难点”,还是大学生真实的“思想疑点”②。线上教学视频的语言要符合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点,要借鉴优秀的互联网工具,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对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问题的解释力。
事实证明,青年学生对科学理论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是有需求的。大学生在设计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理想的过程中,需要读懂当代中国大局和把握未来发展大势,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思想可以为大学生辩证分析当今社会矛盾和解决自身的思想困惑提供科学理论思维和正确价值导向。网络课程建设要牢牢抓住学生的这个诉求,充分发挥移动互联平台信息量大、形式生动、使用便捷的强大优势,让网络课程教学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其次,网络课程建設要在推动学生走向深度学习上下功夫。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的混合式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挣脱“灌输式教学”和“被动式教学”桎梏,推动学生从“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型,网络课程教学是混合式教学的关键一环,在推动学生走向深度学习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网络课程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上实现“四个转变”,即实现从短期目前向远景目标转变,在学习内容上实现从碎片化知识向系统化知识转变,在学习任务的获取上实现由抽象知识向问题导向的转变,在学习的自我评价上实现从“关于学习的评价”到“为了学习的评价”的转变。
教师要利用网络课程挣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空束缚这一优势,帮助学生科学规划课程学习时间,将课内课外有效链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的情境体验,实现书本知识迁移。鼓励学生通过在线学习获取知识点基本信息,在网络学习平台和课堂学习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对知识的反思,建立属于个体的知识体系,结合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最终达到知识的内化与巩固。
网络课程的优势在于可以告别传统课堂无法把握每一位学生学习情况的弊端,提高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拓展方面的收获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充分运用讨论区,发布“纠错帖”“疑问帖”“专题讨论帖”等主题帖,引导学生参与课程话题的讨论。鼓励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提出自己的思想与看法,给予学生平等的对话机会,在思想碰撞中让学生们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真学、真懂、真信,满足青年学生对自身成长发展的期待,不断增强青年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动力。
再次,网络课程建设要在进一步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机制上下功夫。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习方式的变化势必在考评机制上发生变化。网络教学的评价标准要向注重发挥学生参与思想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方向倾斜,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网络教学考核中应当注重考查学生参与课程教学主题内容交流的表现,适当降低基础知识答题和客观题所占分值的比重。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网络课程的学习目标,树立“价值观考查、思想品德考查、实践能力考查与理论知识考查并重并行”的科学考评理念④(67),全面考核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展现的价值判断力进行合理评价。
网络课程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形成合力,构建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的课内课堂、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课外课堂、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网络课堂。将网络学习的资料和思考、课内案例教学的事例和讨论、课外实践教学的主题和活动有机结合,把培养学生的知、信、行相统一作为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的目标。既是思政课程实现“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逻辑终点,又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注释:
①夏建文,龙迎伟.以“八个统一”推进高校思政课“金课”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9(18).
②陈锡喜.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的新空间[J].湖北社会科学,2015(12).
③黎世红.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目标构建与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6).
④杨志超.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现实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