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资格“国考”研究述评

2020-07-14付玲

文教资料 2020年12期
关键词:国考教师资格

付玲

摘    要: 实施教师资格“国考”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目前研究者们对教师资格“国考”的研究主要包含:实施的必要性研究、实施的影响研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及完善“国考”的策略研究。对已有研究进行反思,加强对教师资格“国考”的实证研究、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场域中的诉求研究等,对丰富“国考”研究内容、推动“国考”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教师资格    教师资格考试    国考

自2011年浙江、湖北首开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教师资格“国考”或“国考”)改革试点后,2016年全国20多个省(市)先后开始实施“国考”制度。目前,学界对“国考”的研究成果颇丰。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把握已有研究的现状、特点,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国考”具有重要意义。

一、已有研究综述

根据需要,本研究选取“国考”“教师资格”“(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资格制度”“教师制度改革”“教师准入制度”“师范(教师)教育”等为主题词,对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进行了文献检索,结合相关著作对已有研究概况做整体把握。

(一)关于实施“国考”的必要性研究

研究者们关于“国考”实施的必要性研究主要围绕两条主线进行,其一是通过分析之前的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与当前教育发展的适切性说明“国考”实施的必要性;其二是“国考”制度确立后,通过介绍“国考”内容或分析其对教育、学校等重大意义凸显其实施的必要性。

改革前,陈向明倡导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资格制度。杨建华、贡勋、张忠华、王晓青等指出,我国“各省为政”的教师资格考试体系在标准规定、实践操作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认为实施“国考”对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完善、开放式教师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都实属必要[1](20-23)。2012年,王世存等研究了湖北、浙江的首次考试情况,认为“国考”对我国教师教育体制的改革发挥了重要的多元化与专业化导向、能力与实践导向的作用[2](32-37)。

“国考”制度确立后,朱旭东、袁丽、冯加根、张燕华、郑国民、王世存等对“国考”内容、主体、形式、理念等进行了介绍分析,肯定了“国考”在统一考试、人才选拔、规范管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具有积极的价值取向、立足时代的内容选择标准和开拓创新的前进动力”[3](131-137)。此外,王又新、蹇世琼等肯定了“国考”对提高教师准入标准、提高教师整体质量的意义,认为实施“国考”是必要的。

(二)关于实施“国考”的影响研究

学界对实施“国考”的影响研究可分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一方面,部分研究者以宏观视角探究“国考”对整个教育资源、学科系统和区域等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有学者从微观层面入手,探析“国考”对个体及对某个学科的具体影响。

在宏观层面,朱旭东、袁丽、何丹、王军等人探究了“国考”与教师教育的关系,认为“国考”将重构教师教育体系和教师培养模式。如王军、陈思颖等人认为,“国考”有可能提高教师队伍专业性和教师质量、推动师范院校和教师教育体系开放性改革;但也有可能损害教育独特性、推动应试化倾向及边缘化教师教育等[4](105-109)。另一方面,林群、周春艳认为“国考”对我国师资数量、质量及其城乡师资均衡性会产生巨大影响[5](26-28)。

在微观方面,季晓华、冼娟、蒋平、李江、刘宝剑等分析了“国考”对(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等的影响。如刘宝剑在调查了万名师范生的基础上,揭示了“国考”对师范生的认识、态度和诉求的具体影响。冼娟、蒋平注意到了“国考”对培养院校、师范生的两面性影响:既推动高师院校转型发展、形成了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公平竞争的局面,又减弱了师范生的传统专业优势、引发师范生的方向迷失等[6](19-26)。另一方面,陈思颖、王又新等人系统分析了“国考”对教育行政部门、申请者、社会、高校、教师等各主体的具体影响。如陈思颖分析了“国考”对主要利益相关者——“亲人”层次的培养院校与师范生、“熟人”层次的用人单位等的影响,并认为“国考”对培养院校和师范生的影响最大[7](19-24)。

(三)关于“国考”实施中的问题研究

据所掌握文献,学界对“国考”推行中的相关问题研究主要囊括“国考”制度设计和“国考”制度实施两个方面。

首先是“国考”制度设计的相关问题。陈建国、冼娟在对河南、广西相关院校进行调查后,提出了“国考”本身存在“笔试内容设置不科学”“面试内容和考查方式有待完善”“考试制度与教师教育制度分离”等问题[8]。无独有偶,代岭、邹为诚、林雅君通过访谈中小学教师资格申请者或获得者,从“专业知识的差异化倾向、专业技能的应试化倾向、无法准确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等方面对“国考”的效度提出了质疑,并认为“国考”的面试环节存在不合理的因素。

王强认为,教师资格“国考”是用表面的“报名公平”掩盖“考生发展”的不公平;用表面的“评价公平”掩盖不同专业“学习起点”的不公平,用表面的“形式公平”与“内容公平”掩盖职前教育的差异等[9]。蹇世琼、冉隆锋指出目前“国考”在制度设计、内容设计、政策实施中存在“开放—专业”“考试—育人”“差异—公平”等现實矛盾[10](52-56)。此外,冯芳提出西部民族地区“教师总量不足、结构失衡、资源配置不均”的现状不符合我国教师资格“国考”制度之“教师总量饱和、结构均衡、配置合理”的设计逻辑[11](60-66)。

其次是“国考”在实际推行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如张鲁宁指出,由于时间与条件的限制,国考“笔试+面试”的脱离真实情境的试题考查形式给具有“假性教育能力”的申请者通过考试留下了生存空间[12](46-52)。在担任“国考”面试考官后,李升伟认为当前教师资格“国考”面试环节存在“一刀切”、面试考官素质水平不高等问题。

(四)关于完善“国考”的策略研究

如何完善“国考”体系、保证“国考”顺利实施?研究者们主要沿着两种思路寻求答案:其一是依托我国现阶段“国考”改革存在的具体问题,具体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其二是介绍国外发达国家的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再对照我国审视后总结出相关经验为“国考”所用。

一方面,针对当前“国考”实施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部门研究者认为目前应在笔试环节、考查方式、面试组织等多个方面对“国考”进行相应的调整或完善。如陈建国、林群、王强、张鲁宁等主张增加考核内容、实行认证与考评分离、建立“国家+地方”的管理模式、变革评价方式、考试内容符合我国多元文化需要、考虑音体美学科教师特殊需求、建立实践导向的教师培养机制等[13](79-83)。

其次,冼娟、代岭、王又新等人针对笔试,提出“范围与时俱进、题型丰富”的建议;针对面试,提出“应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进行、严格选拔与管理”的建议;针对考试效度,建议“建立正规化教师资格培育体系”等。

值得注意的是,陈思颖基于不同视角对“国考”提出了不同的完善路径。一方面,她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发,主张从增加教师资格考试实证研究、调整培养院校课程、构建质量体系等方面对“国考”制度进行优化。另一方面,她以问责为视角,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师范院校内部治理等推动“国考”实施[14](41-45)。此外,朱旭东、袁丽、林天伦、刘荣华指出,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制度需要以其他相关制度的完善为前提(如教师培养的专业质量保障制度的完善等)[15](105-109),且需要对“国考”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二者进行调和[16](42-46)。

与以上研究者们的国内视域所不同,陈勇、李富强、高倩、龚兴英等人将研究目光投向国外。他们在介绍国外教师资格证制度的基础上,试图总结出相关经验为“国考”所用。如陈勇、鲍秀秀、汤君婷对德、美、日、英等国的教师资格证书种类、条件、组织与管理、考试内容与形式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分析介绍、比较提炼出国外教师资格证制度的特征基础上,建议进一步丰富我国教师资格证书的类别、建立“考试—认定—培养”一体化机制、严格规范考试各环节等[17](67-71)。李富强、高倩在借鉴德国教师资格考试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议采用多维度评价、多方式评价、运用表现性评价对目前的教师资格制度进行完善等[18](21-32)。毛利丹、毛学港在借鉴美国、德国等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运用表现性评价对目前的教师资格证面试制度进行相应的具体改革:使用成长记录袋、打造“三位一体”评价模式、强调活动设计实践性的评价等[13](56-60)。

二、已有研究简评

刘翠航、朱旭东认为,目前关于“国考”的研究需要“更量化、更系统、更具前瞻性”。通过上述文献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学界对“国考”的研究有以下特点:质性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对“国考”“有什么影响”的研究较多,对这些影响“如何产生”及“如何应对”的研究较少。对“国考”与公平、学科教学、教师教育的关系探讨较多;对“国考”与教师、学生这两大主体的联动关系探讨较少,且缺乏在真实课堂情境中的关注。

不可否认,已有研究在“国考”实施必要性、政策解读、实施影响、存在问题及完善策略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政策推行的最终落脚点是“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国考”背景下,真实课堂场域中的教师与学生会如何应对“国考”带来的影响?他们如此应对是基于怎样的动机?这样应对有何后果?课堂教学应如何吻合“国考”的设计初衷?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关注与探讨。

参考文献:

[1]杨建华.实行教师资格国家考试的必要性及具体设想[J].集美大学学报,2007(4).

[2]王世存,王后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必要性、导向及问题思考——基于对浙江、湖北两个试点省份首次考试情况的统计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2(4).

[3]冯加根.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理念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9(8).

[4]王军.国家教师资格统一考试对职前教师教育的影响[J].高校教育管理,2015(3).

[5]林群,周春艳.差异视角下对国家教师资格证统一考试制度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4(12).

[6]蒋平.国家教师资格统一考试政策的价值审视:影响师范生培养的利弊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8(3).

[7]陈思颖.论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J].教师教育研究,2016(6).

[8]冼娟.國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研究——基于广西师范院校的调查[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6.

[9]王强.差异与公正——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8(11).

[10]蹇世琼,冉隆锋.教师资格证“国考”实践中的现实矛盾与制度完善[J].教育科学,2017(5).

[11]冯芳.西部民族地区实施教师资格国考的内在矛盾与对策建议[J].中国成人教育,2017(9).

[12]张鲁宁.对“假性教育教学能力”能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反思[J].教育学报,2015(11).

[13]陈建国.教师资格考试及管理现状调查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5(4).

[14]陈思颖.论问责视角下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J].教育科学,2015(4).

[15]朱旭东,袁丽.教师资格考试政策实施的制度设计[J].教育研究,2016(5).

[16]林天伦,刘荣华.中小学“教师资格统考”制度实施的若干思考——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5(24).

[17]陈勇,鲍秀秀,汤君婷.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制度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8(6).

[18]李富强,高倩.德国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中表现性评价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6(12).

[19]毛利丹,毛学港.中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模式改革策略探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

猜你喜欢

国考教师资格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语文教学法课程改革探析①
病案突进
湖南省2021年教师资格认定时间确定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在即
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改革5个文件的通知
教师资格将打破终身制 明年起教师资格全国统考,实行定期注册制度
印度“国考”被批太重视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