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科普工作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

2020-07-14王艺蓉段阿里肖璇思

科教导刊 2020年14期
关键词:辽宁省科普对策

王艺蓉 段阿里 肖璇思

摘 要 目的:为辽宁省相关部门制定科普政策提供可行、合理、科学的决策依据,促进辽宁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方法:通过近期科普数据,总结我省科普工作取得的成效及科普工作模式,分析“十三五”收官阶段我省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我省公民的科学素质比例已达到8.47%,但从中长期发展角度着眼,我省的科普工作模式、科普管理体系及运营机制仍需待进一步完善,科普工作缺乏创新性,科普平台的建设及人才整体素质均有待提高,科普经费及基础设施仍需跟进。建议:结合时代特征加强科普工作模式、科普管理体系及运营机制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增加场地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开展多元化科普活动,促进辽宁省科普工作常态化发展。

关键词 科普 对策 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G32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5.093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feasible, reasonable and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basis for relevant departments of Liaoning Province to formulat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policies, and to promote the leap forward development of Liaoning Province's economy and society. [Methods] Based on the data of popular science in the near futur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modes of popular science in our province,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work of popular science in the end of the 13th five year plan,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results] the proportion of scientific quality of citizens in our province has reached 8.47%, b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dium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the work mode, management system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 our province still need to be further improved, science popularization lacks innov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platform and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alents need to be improved, science popularization funds and infrastructure need to be followed up.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work mod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guarantee investment, increase site construction, improve personnel quality, carry out diversified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ctivities, and promote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

Keywords science popularization; countermeasures; Liaoning Province

為响应“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辽宁省积极响应国家举措,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加强科普能力和创新文化建设为重点,大力推动科普工作的多元化投入、常态化发展为总抓手,我省全面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推动与中国科协签署的《关于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共建协议》,发布《关于做好辽宁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共建项目的通知》《辽宁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辽宁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三年攻坚计划(2018-2020)》等,大力实施“四类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和“六项基础工程”,多渠道精准推送科学素质教育服务。

1 我省公民科学素养及科普工作总结

2019年我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8.47%,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各级纲要组织先后组织开展具有主题性、群众性的科普活动2000余场,举办大型专题展览30余场、各类高端科普讲座600余场。至2019年末,省级科普基地达327家,国内排前10名,其中文化馆、艺术馆125个,公共图书馆130个,博物馆65个。[1]

为实现《纲要》中总目标——在“十三五”末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力争达到10.8%,仍需坚持不懈,在收官阶段推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攻坚计划”,实施“科普资源开发开放计划”“基层科普行动计划”。

预计在2020全年至少完成设计制作数字科普宣传品2期,名家科普报告会次数5期,开展科普讲座次数5次,建设“智慧科普社区”示范典型1个,建立科普志愿者团队5个,开展省公民科学素质网络答题活动,科普中国信息员注册数量超过2万人。

2 我省科普工作举措[2]

我省为带动全民科学素质跨越提升,提出实施“四个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即: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行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引领和带动公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升。实施“六项基础工程”即:科技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社区科普益民工程、科普信息化工程、科普基础设施工程、科普产业助力工程、科普人才建设工程,全面推进辽宁省的科普基础工程建设。我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辽宁科技馆服务体系,以省科技管为先导,市科技馆及专题科技管交相呼应,并积极开展流动科技管、科普大篷车等科普方式。同时,鼓励企业科普车间、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等面向社会开放,以实现企业及高校的科学文化辐射作用。我省积极开展的“社区科普益民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工作,推动科普中国社区、校园、乡村e站建设,推动基层农技协与科普示范基地深度对接、融合发展。为加快辽宁全面振兴储备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精准推送科普知识,开展全国科普日活动,突出围绕公众关切和社会热点问题举办科普讲座。组织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举办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创新开展全国高校科学营活动。

3我省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

(1)现有科普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不健全。一是缺乏完整效果评估体制。目前科普工作在各级政府的引领下展开,其形式和内容规划逐步完善,但科普的效果评估尚无健全的体制,无法对长期工作进行良好的阶段性调整及总结,对公民具有科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没有进行全面的评判。二是激励制度不完善。目前,我省尚无健全的激励科普工作机制,无法调动科普工作者的热情,也没有扩大科普人员队伍的吸引力,致使科普队伍无法紧跟时代脚步,缺乏创新性。三是科普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我省科普事业缺少长效管理体制,大部分科普工作为短期性、突击性以目标结果为导向的,缺少完善的管理体制。

(2)科普内容、方法、手段缺乏创新性。一是科普工作时代性和针对性不足,不能再单方面灌输式普及科学知识。大部分科普工作仍以提高公民基本科学素养为导向,缺少专业知识的深度普及,也没有结合我省特色进行针对性修改。虽然科普工作逐步向基层开展,但与高校和企业科普工作的开展仍有差距。公众对于科学知识的接受大多为被动性,没有主动探索的积极性,针对不同人群没有差异化工作模式。二是科普知识的传播仍显乏力。目前我省科学知识的传播仍以传统媒体为主,并主要依靠科普场馆运作,虽然高校和企业承担了部分知识辐射责任,但传播的途径和方式仍达不到全方面、广覆盖。

(3)科普经费投入不足。作为科普事业发展最关键的问题,雄厚的资金支持是开展科普工作的前提,是科普平台及场馆等建设的保障,是开展各项科普活动的重要依托。科普是一项公益事业,目前我省科普经费主要为财政拨款,社会筹款和其他收入占比较少。科普经费筹集渠道单一且经费总量不足以拉动整体提高科普工作开展。

(4)科普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我省科普人员特别是专业的科普讲解人员和创作人员缺乏,专职科普队伍中科普人员呈老龄化趋势。我省虽已建立起覆盖学校、企业、社区、城镇、农村的科普组织网络,但由于人力不足、人员素质水平不足等问题并未有效发挥出科普组织全覆盖的优势及全面科普的作用。在科普工作向基层倾斜的同时,科普机构、科普队伍并未在基层有效建立,兼职科普人员无法达到弥补专职科普人员不足的作用。

4 我省科普发展建议及展望

(1)营造科普氛围,打造科普品牌。一是鼓励、支持及引导更多具有专业知识的人群加入科普队伍,将科普事业平铺化发展,开展科普专职人员带动科普兼职人员、高学历科普队伍带动整体科普队伍,高校、企业等科普队伍带动社区、农村科普队伍等方式优化科普队伍结构。二是打造特色科普品牌,提升公众的积极性。我省为工业大省,随着国家扶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作的开展,经济发展协同科技进步使得我省逐步进入科技省份前列,结合现有科普品牌活动,创造性开发更多独具我省特色的科普活动,力争科普工作贴近生活,提升我省公民科普活动的主动性及参与性。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不同专业侧重的科学知识传播,针对群体特征选区科普话题,从而调动科普教育的需求性。

(2)完善科普机制,提升科普能力。提升组织领导,多部门协同各司其职,强化协调管理,形成制度保障。一是建立起常态化与应急事件处理相结合的机制,以中、长期科普工作效果提升为导向。在开展常态化科普工作同时,及时跟进社会热点和突发事件,做好应急科普工作预案。二是提升科学管理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建设一套科学、系统的科普效果評价体系,制定激励政策,提高基层科普服务的积极性。

开展科普人员培训工作,提高其业务水平,推动科普基地等面向公众开展贴近生产、生活的科普活。及时向社会宣传前沿科技知识,实现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充分利用多元化载体,向基层的科普工作倾斜,让更多公众近距离感受现代化科学技术。

(3)扩宽科普统筹,加强科普建设。科普是公益事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政府投入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加大科普经费投入是科普工作可持续开展的保障和前提。逐步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均科普场馆占有率,打造科普品牌,重点扶持创新型科普内容。多元化科普经费渠道,吸收社会资金,鼓励有条件的个人进行捐赠。针对科普事业高投入、投资见效慢的问题,对于积极参与科普事业的企业、社会组织、团体及个人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推进科普基础设施系统布局,增加科普场地的覆盖领域,以贴近实际需求为原则,以实体科技馆为基础,结合流动科普基地,形成符合我省公民需求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鼓励高校、企业建设具有特色的专题科普设施。进一步优化布局和结构,推动城镇和农村建设基层科普设施,缩小城乡差距。

(4)创新科普理念,多元开展工作。学习国内外先进科普理念,引进先进的优质科普资源,搭建科普和创新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创新科普传播方式,不仅仅依靠电视、书籍等传统媒体,积极开展“互联网+科普”模式,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提升科学传播的吸引力和渗透力。提升科普手段创新,借助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实现科学传播方式的创新,增强参与、互动、体验内容。

*通信作者:段阿里

参考文献

[1] 二〇一八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9-02-25]. http://www.ln.gov.cn/zfxx/tjgb2/ln/201903/t20190308_3448750.html

[2] 改革发展 创新争先 团结带领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加快推动辽宁全面振兴而奋斗——在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EB/OL].[2018-11-30]. https://www.lnast.net/infoshow.aspx?id=13602

猜你喜欢

辽宁省科普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科普侠:古代历险 (八)
科普侠:古代历险(七)
走,找对策去!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