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

2020-07-14张凤翠

科教导刊 2020年14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三全育人课程思政

张凤翠

摘 要 三全育人主张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这与课程思政的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是相通的。本文分析了三全育人的具体内涵,结合高校课程思政的具体情况,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三全育人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实现路径,为进一步提高高等院校德育教育、提高育人效果进行充分的探索。

关键词 三全育人 课程思政 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5.035

Abstract The idea of all-round education is similar to the pattern of all-round, all-round and all-round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ecific connotation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path of realizing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from five aspect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 a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mprove the effect of education.

Keywords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practice path

0 前言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在课程思政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包括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合理,高校内课程的育人开发和设计等内容,有力推动了课程思政的深入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要求。明确提出了高校教育改革要加快推动三全育人,从三全育人内容来看,“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与课程思政的教育是互通的,因此研究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三全育人的内涵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的指导思想为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指明了具体的发展方向,要求高等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为前提,坚持全员化的理论,积极开展大思政的教育理念,将育人从简单的思政课堂扩展到在校所有的教职工,包括专业课教师、体育教师、实训教师等人员,而全方位和全程育人主张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2]

2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2.1 根本是转换思政课程的教育理念

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实现必须要坚持理念转变有限,要切实做好思政课堂向课堂思政的环保。从目前来看,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明显提升,双一流高校、地方本科院校等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工作,在立德树人的思想指导下积极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但思政教育的缺乏联系性,在理念上比较欠缺,因此应着力在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是继续发挥思政课堂的教育优势和主阵地作用。思政课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国家方针政策教育的主阵地,是思政教育的主要场所,在思政课堂建设的过程中要继续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优势,[3]切实加强思政教育的教育效果,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切实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建设工作;其次是加强思政课堂与其他课堂的联系,构建大思政的教育理念。是打破传统以思政课堂为主的思政教育模式。传统的高等思政教育中,思政课堂是思政教育的唯一阵地,而其他课堂、人员和组织很少涉猎,导致思政教育效果不理想,三全育人思想指导下,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把思政融入到高等教育体系当中,一方面要做好思政课堂与其他课堂的联系,积极开发其他课堂的思政内容,将职业教育等内容统一纳入到思政教育内容当中,提升思政课堂教育效果;另一方面要把课堂思政推广到其他人员和组织当中,如辅导员纳入课堂思政体系当中,学校社团纳入课堂思政体系当中,进一步提升课堂思政的教育效果,实现课程思政的全员和全方位性。

2.2 提高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是核心

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这也是确保课程思政顺利实施的有效保证。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要积极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要讲政治、讲纪律、讲规矩,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强化使命担当,坚持立德树人。[4]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用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提升首先要加强教师的思政教育培训工作,思政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工作,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准确把握高等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内涵,切实做好高校思政教育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堅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加强学生的价值观的引导,其他专业课程教师要加强思政方面的教育,积极围绕自身专业做好思政+专业的结合,深入挖掘专业中的思政元素和内容,加强专业课程思政校本开发;其次,课程思政要鼓励教师积极对外交流,立足本校实际积极与地区院校、双一流院校等建立交流和沟通机制,共同推进课程思政的工作,积极学习其他地区课程思政的经验。从课程思政来看,课程思政以“上海经验”为蓝本,各地区积极结合本地区进行课程思政的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既有共同之处也有所区别,因此要加强教师的对外交流,不断推进本校课程思政的建设。

2.3 设计课程思政体系是关键

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关键是涉及课程思政体系,要立足整体角度的观念,从全员、全方位角度进行积极的构建。首先,要做好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的建设,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把第二课堂的建设融合在一起,从体系化发展的角度进行融合,具体来说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教学效果,近些年高等院校积极加快第二课堂的健身,成立了多个关于思政的社团,学生在社团中围绕某一思政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和研究,加快了思政课堂教学内容在群体中的落实,提升了思政课堂的教育效果;[5]其次要做好课堂教学与学科竞赛的建设。课堂思政课堂教学中,课堂思政应积极与学科的竞赛融合在一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科竞赛等活动当中,通过活动提升学生思政教育效果。近些年高等院校围绕思政课堂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竞赛活动和主题比赛,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政策法规、社会现象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竞赛活动,通过竞赛、讨论、研究和推广的方式进一步提升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最后要做好课堂思政与实践创新的结合。课程思政教育实施过程中,课程思政的教育理论必须要与学生的实践联系在一起,积极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践活动,可以由学校、院系、社团为主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加深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

2.4 丰富教学方法的课程教学是载体

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必须要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切实做好教学方法的革新。传统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主,是教师到学生的单一路径,内容更偏重于理论,虽然近些年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了教学方法,但教学的整体模式和思路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因此,课程思政教育应做好教学方法的创新工作,首先要注重信息化教学的手段,进一步加快建设思政慕课、微课等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如在教学中增加视频、动漫、图片等教育比重,降低思政教育理论的抽象性和学习难度;[6]其次思政教育教学方法创新要积极利用学习小组的教学优势,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思政教育的内容理论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判断能力,学会明辨是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利用学习小组的优势,鼓励学生在学习小组进行积极的交流和学习,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思政内容的实践,发挥同伴效应和头脑风暴,最大限度提升思政教育的发展。

2.5 加强顶层设计是制度保障

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推行必须要加强顶层设计,通过顶层设计推进课程思政的顺利实行。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建立必须要坚持顶层设计的理念,坚持制度优先的原则:首先是落实高校党校意识形态的主体责任,切实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统筹各部门的工作责任和工作任务,在工作过程中要成立“课程思政”改革小组,坚持党委书记负责制,调动高校各部门的参与积极性,完善课程思政相关制度,细化课程思政的主体责任和内容;其次,高校课程思政要加强做好落实工作,每个责任主体、二级院校都要围绕课程思政推出本院系的工作内容,切实抓好思政落实工作,坚持全员动员的理念,积极打磨课程思政内容,确保课程思政落实到实处;最后,高校课程思政推广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问题和困难,因此要坚持高校党委负责制,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对课程思政推广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解决课程思政落实的实际问题,加强课程思政改革工作,坚持以课程思政为契机,切实做好课程思政的深化改革工作。

3结束语

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必须要坚持顶层设计的理念,充分调动高等院校的各个要素,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坚持思政课堂的主阵地作用,积极融入第二课堂等建设,加快体系化建设,加快课程思政教师专业队伍的建设,切实做好课程思政的落实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睿.协同论视域下高校“三全育人”实施的机理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0(01):101-106.

[2] 刘琼.“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构建——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1):113-114.

[3] 菅建伟.“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思政工作大格局的构建[J].知识经济,2020(01):132+134.

[4] 黄玲.高校学报参与“三全育人”路径探析——以广西边疆民族地区为例[J].廣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36(06):121-124.

[5] 周正秀.课程思政体系下的高校综合英语课程教学研究——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2):221-222.

[6] 甘麒燕,郭曼.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开展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研究[J].智库时代,2020(03):164-165.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三全育人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