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托马斯·哈代作品的演变历程

2020-07-14李然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8期
关键词:特点意义

李然

摘  要:托马斯·哈代,英国著名作家,其作品包含小说、诗歌等不同类型,文章以时间为轴线,将哈代的作品进行划分,并伴随作品类型的演变分析其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从而更直观的透视出托马斯·哈代创作人生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文学类型;演变历程;特点;意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8--02

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出生于十九世纪中期的英国,一生共创作了十五部长篇小说、四十七部短篇小说以及九百多首诗歌,创作生涯达七十余年,是一位跨世纪的文学巨子。以时间为轴线可以将托马斯·哈代的文学作品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一、十九世纪,小说创作阶段

纵观托马斯·哈代文学创作的一生,他有六十年是生活在十九世纪的,他的大部分小说也是在这期间创作完成,对托马斯·哈代小说阶段的作品分析必然要与他这一时期的创作背景相关联。1840年哈代出生于英国西南部多塞特郡的上伯克汉普顿,是家中的长子,他的父亲经营一间砖瓦工坊,并且非常热爱音乐,他的母亲则重视教育,她在哈代成长的早期扮演着知识传授的角色。八岁开始哈代在国立学校读书,十六岁结束自己的学习生涯成为一名建筑学徒,二十二岁来到伦敦,在一间建筑事务所工作,期间在建筑协会举办的一次设计比赛中获奖,并且他的论文《有色砖块和红陶土在建筑中的应用》赢得了英国皇家建筑师学院银奖,这也是迄今为止我们能够知晓的关于托马斯·哈代最早的文章了,而他本人正式发表的第一篇文学作品是二十五岁时在《剑博杂志》发表的小品文《我的建筑历程》,从此托马斯·哈代开始在各大杂志上公开发表文章。1868年,他写出了第一部小说《穷汉与淑女》,虽没有发表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1871年夏天,托马斯·哈代回到上伯克汉普顿家中,出版了小说《绿荫之下》,反响甚好。三十三岁时,他的小说《一双湛蓝的眼睛》正式出版,也就是在这时,哈代决心放弃建筑业专心写作。翌年,又一部小说《远离尘嚣》出版并且获得巨大成功,这给托马斯·哈代以极大的鼓舞,并且哈代在这一年也与未婚妻艾玛在伦敦举行了婚礼,定居伦敦。1873年可以说是哈代收获颇丰的一年了。之后几年哈代也陆续出版了许多作品,但要数187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还乡》知名度最高,并使他开始在英国文坛崭露头角。往后的五年间,哈代的作品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经历了他文学创作的一个低谷期,但就像暴风雨前的宁静一样,1891年,在托马斯·哈代51岁时,日后最为著名的一部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问世,这部小说成为了十九世纪英国文坛的一颗闪耀的明星,从此奠定了托马斯·哈代在英国文学甚至世界文学的地位,达到了艺术的巅峰。然而就在四年之后,哈代的另一部长篇小说《无名的裘德》出版,却遭到了来自舆论和宗教的激烈抨击和不公待遇。从此,托马斯·哈代毅然决定不再写任何小说。

这就是托马斯·哈代在十九世纪六十年里的文学历程,虽然产量不多但却蕴涵精品,特点鲜明。十九世纪初期,英国文学的主题多围绕爱情展开,哈代有别于普遍的浪漫主义风格,他早期小说中的爱情多伴有喜剧的色彩,到了中后期则具有强烈的悲剧性,他的悲剧是一种对于普世苦难的悲悯,并非个体的犹豫困苦,透露着一种坚毅的奋斗气质,这来源于哈代的宗教观。青少年时期的哈代是一位虔诚的上帝信徒,后来受进化论影响,看到世间的诸般痛苦万能的上帝却无所作为,所以最终决定脱离宗教,关注现实。例如小说《伊莎贝拉的才能》,主人公伊莎贝拉观念上虽然饱受传统思想的压迫,但在生活和事业上却不断努力拼搏,接受挑战,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思想。托马斯·哈代的反传统思想使得他努力挖掘人物的精神世界,侧重于对人物性格复杂性的描绘,《德伯家的苔丝》的女主人公苔丝,既是如此的善良又是如此的反叛,正是因为人物内心的精彩博弈才使得这部作品如此的成功。哈代对于人物心理的描写不是架空的,他十分擅长利用外部环境来刻画人物心灵,独树一帜的对环境加以利用。分析哈代的小说不难发现,故事中的自然环境总是透露着一种灰蒙蒙的色彩,这与当时英国文坛流行的温馨田园风格完全背离,苍凉的大地、黑压压的天空、狂风急雨……很少有晴朗灿烂的日子,如此的环境背景恰好烘托了压抑的社会现状和人物的悲剧命运。透过小说,我们看到了哈代对维多利亚时代文学风格的继承和发扬,同时更加鲜明地体会到他的小说正在由传统的现实主义向现代派发展。

除了长篇小说,这一时期托马斯·哈代还创作了许多短篇小说。1874年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说《命运与蓝色斗篷》,之后短篇小说集《雷萨克斯》、《玩笑生活》、《贵妇》等也陆续发表,哈代的短篇小说带有强烈的现实感,有着清晰的生活脉搏,取材现实生活中的奇事趣事、个性人物等,使事件层出不穷,利用事物、人物的相互關系制造情节,同时又以戏剧性的方式展现出来,于真实里透出神秘,构成了小说微妙的平衡感,极富吸引力。对比托马斯·哈代的长篇和短篇小说,相同的地方在于都有曲折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将情节隐藏于环境描写之中等。不同点在于,相较于沉重的长篇小说,短篇反而富有生活温情,娓娓道来,更有亲近感。

二、二十世纪,诗歌创作阶段

当长篇小说《无名的裘德》被指是败坏社会风俗教化后,哈代愤然停止了小说的写作,转而将目光投向了另一种文学体裁——诗歌。托马斯·哈代成长于英国乡村,他在写诗的时候很少用到象征手法,诗中的意象大多清晰、简单、自然,加之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他的诗歌总是给人一种朴素的亲切感,一种自然之美,这样的风格使得哈代的诗歌相较于小说能够更多的体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例如关于反战题材的诗歌就直观地反映了哈代本人对于战争的态度。他支持通过交流沟通的方式避免战争,反对政府煽动人民去争夺权利,他提醒爱国人士将眼光放长远,不要将捍卫和平只局限在本国范围,要心怀世界。所以当1899年南非战争爆发之后,哈代就奋笔写下了《离别》,借以表现战争的苦难和反战的愤慨。除了体现托马斯·哈代本人反战思想的诗歌之外,还有许多透露其情感世界的诗歌。例如,当晚年妻子离世,哈代就通过大量感人至深的诗歌记录他曾经与妻子的岁月,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在他近千首诗歌中,悼亡诗组被认为是哈代最伟大的诗歌成就,其中《声音》和《旅行之后》这两首诗歌字里行间真实地反映了哈代在妻子艾玛去世之后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1]

在诗歌形式上,托马斯·哈代在继承英国传统诗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文章前面提到过哈代的父亲热爱音乐,这也影响到了他的身上,托马斯·哈代对于音乐的倾心让他十分注重诗歌的韵律感,通过韵律与主体的配合,变幻营造出诗意的音乐性,针对不同诗歌情境选用元、辅音,使诗读起来犹如歌唱般动听,短句及诗节的重复,使读者更易受到感染,对主题词句的重复则加强了诗歌意义。[2]同时,口语化也是哈代诗歌的一个特点,没有华贵的辞藻,有的是贴近生活的口语方言,虽然读起来不是完全的流畅,但是却别有一番风味。这映衬了哈代诗歌简朴的特点。总的来说,托马斯·哈代的诗歌是他个人意志和生活经历的体现,也是对于人生、社会的观察,人们也透过他的诗歌,从另一个侧面窥视到了这位文学大师的精神世界。

托马斯·哈代的一生跨越了两个世纪,文学创作也以世纪之交为节点划分成两个区间。生活在十九世纪的六十年以小说创作为主,在继承传统现实主义的同时向现代派转变;二十世纪的二十八年则用诗歌拓展了二十世纪的英国文学。不仅是英国,哈代对中国文学也影响至深,他的作品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传入中国,启迪了一大批年轻的作家,许多当时的中国文人都对其推崇有加,在《新月》等影响力巨大的杂志上刊登文评。托马斯·哈代运用小说向当时的宗教发起反击,不固守传统,展现出拼搏不屈的精神,以沉痛的悲剧警醒世人,关注现实;[3]又利用诗歌直抒胸臆,用朴素的语言和多变的形式表达思想,展示了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社会内涵。哈代用自己质朴深刻的文学作品改变固有格局,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文学大师。

参考文献:

[1]朱倩. 虚幻的梦,真切的痛——解读托马斯·哈代两首悼妻诗作[J].大众文艺,2012,(22).:129-130

[2]周凤娇. 托马斯·哈代诗歌的音乐性[D].湖南大学,2015.

[3]张中载. 托马斯哈代——思想和创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特点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k”的几何意义及其应用
有意义和无意义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