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初探
2020-07-14陶丽
陶丽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读写结合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和实践的主要方向。教师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要明确读写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充分发挥教材的教学价值,达到读写结合训练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渗透写作技巧,仿写经典段落
高年级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既要保证学生对语句含义的深刻理解,也要加强写作技巧的科学渗透,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这样写的优势有哪些,自己能否通过同样的写作技巧达到与作者同样的写作效果。阅读课堂上要增加对经典段落的仿写活动,让学生可以从日积月累的阅读知识中获取写作技巧,灵活使用合适的语言进行仿写,抓住作者的写作优点,弥补自身写作的不足,掌握更多景物描写、人物心理刻画、情感表达的写作方法,在大量的仿写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
例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中的《慈母情深》这篇课文,讲述了“我”的母亲在家庭极端贫困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给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作者通过反复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如对母亲转过身来时的描写,将一连串动作分解、细化,像慢镜头一样出现、聚焦,虽是短短一瞬,画面却十分清晰、刻骨铭心。其中反复出现的短语“我的母亲”,表达了“我”看到母亲转过身来时的惊讶、酸楚。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和学生一起品味词语,赏析句子,感受语言的表达效果和作者返璞归真的高超写作技巧,然后抓住“鼻子一酸”这样的情绪,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仿写。我展示了自己的仿写片段,为学生提供范例,学生受到启发,开始当堂创作。之后,我让学生声情并茂朗读自己的作品,从中发现词语不当等可以修改的地方,促使学生反复修改完善仿写内容,强化学生的写作技巧。在本节课对课文经典段落的仿写训练中,学生既提高了写作能力,也培养了审美情操。
二、“质疑”阅读文本,创造改写机会
目前来看,我国高年级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严重缺少“质疑”意识,认为文本所言都是“真理”,自己的思维盲目顺着文本而行,缺少创新想法,因此在阅读后没有深刻感受。诚然,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的经典,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老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于教材可以多角度、广范围地辩证看待,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维。”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文本,可以对作者使用的修辞方法进行质疑,对语言词汇的运用是否合理进行质疑,对文本故事情节进行质疑,促使学生在质疑中产生更多想法,逐渐产生改写的欲望,教师顺势开展文本改写活动,给学生提供改写机会,一方面满足学生的真实学习欲望,另一方面锻炼学生读写结合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部编版《四季之美》这篇课文时,教师在完成阅读教学后提出问题:同学们对四季的美有和作者不同的感悟吗?学生带着评判的视角重新阅读课文,将课文作为一个可以批改的文本,改变了以往的阅读思维,达到了一边阅读一边质疑的效果。如有学生提出自己对“春天最美的是黎明”这句话有不同的看法,因为自己是家里有名的“起床困难户”,所以难以欣赏到春天的黎明,而“傍晚的春天有着温柔的春风,有着放学后的放松,有着夕阳照射下的别样温暖,所以我认为春天最美的是傍晚”。这样学生的写作欲望被彻底激发了出来,迫不及待地改写或者重写课文,创新思维有了充分发挥的空间,阅读与写作的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三、依托课外读物,实现读写双赢
课外读物的推荐有两种途径,首先是高年级语文教师要给学生多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读物,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让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教材以外的阅读材料,积累更多的语言知识,从中获取多样化的写作技巧,为写作能力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互相推荐课外读物,学生将自己阅读后认为好的读物推荐给其他同学,写出推荐的理由或者谈谈自己的读后感等,吸引其他同学的阅读注意力,让其他同学能够在阅读推荐理由、读后感、撰写的内容精彩简介后产生阅读欲望,读完后再与推荐者进一步分享阅读感受,就讀物展开深度交流沟通,实现阅读思维、情感的共融,从而将课外阅读推荐打造成学生读写结合的主要发展渠道。
例如,民间故事人物形象饱满、故事情节曲折、想象大胆、语言朴素,可读性非常强,再加上写推荐语和读后感趣味性强,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高涨。在此基础上,我又安排学生自主编写民间故事,表演民间故事,一时间,班级里掀起了民间故事创作的热潮。这样,在课外阅读中渗透了写作训练,自主构建了读写结合的学习模式,为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共同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助力,也扩展了学生教材以外的阅读视野,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