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而有序,妙言要道:读《辽金职官管理制度研究》

2020-07-14陈德洋

陈德洋

摘 要:《辽金职官管理制度研究》分为上、下两篇,分朝阐述,独立成篇。全书阐述辽金职官管理的选官、考核、监察、奖惩、俸禄、致仕等制度,并讨论辽金职官管理规律和特点。书以“中化一体”的理论为指导,表现出辽金别述、分而有序、穷尽史料、论从史出、不求“碎片”、妙言要道的特点。书为一部补阙与创新的学术专著,既极大地提升了辽金职官管理研究的深度,拓展了其宽度,也充分反映了撰者深厚的学术底蕴、敏锐的史学视角、深彻的史学见识及完美的论述技艺。

关键词:《辽金职官管理制度研究》;学术素养;史学见识

中图分类号:K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4-0001-05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族共同缔造了中国历史。契丹、女真族所建立的辽、金两朝是中华民族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度建树多为后世所继承与创新。长期以来囿于史料的缺失及传统史观的制约,辽金史的研究一直为中国古代史研究的薄弱环节,“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随着西方历史研究方法的传入和边疆危机的出现,部分学术大师开始关注辽金史,揭开了辽金史研究序幕。新中国建立后,唯物史观指导下的中国学界开始深入研究辽金史,奠定辽金史研究的根基。改革开放后,实事求是的创新研究方法与范式推动辽金史研究的深度和宽度。概而言之,辽金史的研究随着时代步伐不断地深入,但与以汉族为核心建立的王朝史相比,其研究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在当下学术界,作为王朝政治制度的职官管理制度为历代王朝研究者所推崇,职官管理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关乎朝代兴衰嬗替和国家长治久安。对于职官管理的研究,学界所关注多为长时段的通论性著作,抑或是以汉族为核心建立的王朝之职官管理制度,而辽金职官管理制度颇显薄弱。{1}辽金王朝上承唐宋,下启元明清,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时期,其职官管理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张博泉先生指出:“辽、金,特别是金朝在发展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上超过了过去在北方建立的政权,承唐继辽、宋直起,开创了统一的包括各族在内的发展中华文明的新趋势,繁荣了我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2}故此,辽金职官管理的研究意义深远,又是不可或缺的。武玉环先生师从罗继祖先生与张博泉先生学习辽金史,从教之后,诲人不倦,硕果累累,尤其擅长制度史研究。先生以深厚的学术积淀,独特的视角,严谨求实的研究为路径,把多年学术沉淀转换为科研成果,《辽金职官管理制度研究》就是先生于古稀之年的力作,由人民出版社于2019年8月出版推出,洋洋洒洒32.3万言,于学术极为厚重。是书共分为上、下两编,总14章,分别对辽金职官的选官、考核、监察、奖惩、俸禄、致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我看来,深厚的学术积淀、严谨的学术素养、豁达的人生态度构筑了是书的精致与典雅。

一、辽金别述,分而有序

在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和女真族建立的辽朝和金朝是两个重要的封建王朝,契丹自907年阿保机称可汗,建立大契丹国,于916年建元神册称帝,947年改国号为大辽,983年圣宗又改为大契丹,1066年道宗复又改为大辽,于1125年为金所灭,实际上有辽双国号并行,{3}为其二元政治的重要体现。继辽之后,女真族在1115年创建金朝,之后“荡辽亡宋”,于1234年亡于蒙古之手。辽金作为先后相继的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尤其在祖国北疆开发与建设上,当然我们更不能忽略的是辽、金对唐宋制度的继承与创新,辽朝制度承唐延续五代而比宋,兼具内亚北族遗制,其“因俗而治”的“双轨制”统治体系,更是其立国219年根本所在。金朝崛起之后,不断吸收辽宋制度,而为之所用,金朝“典章法度几及汉、唐”,{4}并借鉴宋朝制度,把辽朝二元制改为一元制,为元所继承。学界更喜欢把辽、金放在一起讨论,然就辽、金而言,其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相比辽国整合中国北部,金国则整合了中国北方”,{5}因此,坦白地讲,辽朝与金朝的制度建树,有差异,又有继承。

我们承认辽、金历史承继性及制度的沿袭性,但也应该看到两者的差异。从二者崛起的地域来看,契丹族崛起于蒙古高原东缘,自身受到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传统影响较深,而女真族则崛起于中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原为辽朝所统辖下的属国、属部,受辽制影响较深。入主中原后,迅速学习中原王朝制度,故其二元体制非常短暂,加之政治中心不断南移,其制度本身深深烙有“宋制”因素。对此,江湄先生在总结金毓黻先生的观点时指出:“辽朝明确设立二元的南、北面官制,且以北面官为主,金朝化二元制度为一元,元朝因之。元朝之中书右丞相,皆继承辽朝的北院枢密使之制。金、元其实是采取隋唐以来的政治制度,而改易其面目,将‘北系之彩色寓于其中。”{6}在我看来,先生《辽金职官管理制度研究》正是看到辽、金两朝制度差异性与延续性,分为上、下两篇,分朝阐述,独立成篇。是书上编阐述辽朝职官管理,从职官管理概述开始,分别阐述了选官、考核、监察、奖惩、俸禄、致仕等制度,下篇阐述金朝职官管理制度与上篇紧紧相对,遥相呼应,足够体现作者严谨的学术认知与视角,理解辽、金两朝制度的内在,很好诠释了先生求真务实的史学思想。

应该承认治辽金史其史料缺乏是其困难之一,刘浦江先生已指出:“辽金史的困窘和萧条,最根本的症结在于史料太少”。{7}显然,先生分而阐述,既有辽、金制度正确认知,同时估计也出于史料缺乏的无奈之举,因为单独撰寫辽,抑或金的职官管理制度都难以单独成著,只有综合考量方才易于把控。当然,先生这种分篇论述,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分而有序。我们先看上篇,首先从辽朝职官管理概述开始,按照辽朝诸帝在位先后顺序,从太宗至穆宗的创立、景宗到兴宗调整与完善、道宗到天祚帝的衰落,以时间为线索,进行纬线贯穿。而此后六章内容以职官为核心点,先是选官,然后是考课,才能监察、奖惩与俸禄,最后为致仕。下篇亦然,也是从金朝职官自金太祖、太宗为创立和萌芽、熙宗至章宗为充实和完善,卫绍王至哀宗衰落,阐述完之后,下面章节仍旧按上篇模式撰写。总体而言,顺序而述,娓娓道来,泾渭分明,使读者了然于心,容易把握。

作为制度史之断代专题式的研究,篇幅体裁的考量尤其重要。对于专题式研究的优点,孟昭信先生认为:“专题式体裁的优点甚多。诸如: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可从动态发展的角度论述问题;便于将呆板的政治制度纳入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考察;适应不同专业和不同阅读志趣的读者等等。”{8}又景爱先生亦认为:“专题史可以最大限度表现作者的创造性,以成一家之言。……专题史研究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者形成专著,小者形成论文。其实专题史研究水平的高低不在于篇幅的大小,关键是要有创造性,提出新观点、新见解,解决了前人未及解决的问题,填补了学术空白,或者是纠正了前人的失误,有拾遗补阙的功用。”{9}先生以辽金职官管理为专题,同时又将职官管理内容再分为专题,层层深入,似“剥洋葱”般历程,每个专题又可单独成篇,同时亦可组合整篇,可谓独具匠心,伸缩自如。在我看来,先生的如此安排,足见对本课题研究内容的考量之深,学术功底之厚。

二、穷尽史料,论从史出

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著名史学家傅斯年先生曾称:“史学便是史料学”。{10}而恰恰困扰辽金史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史料的缺乏。刘浦江先生亦指出,史料缺失是辽金史研究的薄弱的原因,对此宋德金先生总结二十世纪辽金史研究时亦说:“长期以来,由于辽金两代流传下来的史料较少,传统正统观念的影响,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对辽金史研究薄弱等原因,导致对辽金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11}可见,史料缺乏已为学界所共识。史料的缺乏既是困厄又是機遇,故要在史料上下功夫,必须精耕细作与穷尽史料,高福顺先生指出:“穷尽史料,精耕细作,是目前史学研究的基本动力与价值取向,亦是当今史学研究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内因所在。”{12}在我看来,在此基础上的精通史料,才能更好研究辽金史,这点史学大师严耕望先生早已指出:“新的稀有难得的史料当然极为可贵,但基本功夫仍在精研普通史料……真正高明的研究者,是要能从人人能看得到、人人已阅读过的旧的普通史料中研究出新的成果,这就是不是人人能做得到了。”{13}在我看来,武玉环先生《辽金职官管理制度研究》,正是秉承在史料缺乏的情况下,精耕细作与贯通史料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通读是书,我们发现先生所用新史料并不多见,其基本史料皆为常见史料,如正史、别史、编年史、石刻史料以及文人笔记等,这些史料皆为常见普通史料,但着力点在于对这些史料的融会贯通及行文逻辑编排上,可谓有的放矢,不轻谈怪论或标新立异。

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是史学研究的根本。武玉环先生秉承“一份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14}应对辽金史料的匮乏,先生尽量搜集史料,从著作参考文献中可以看到,该著作表现出穷尽资料特点,全书共用参考文献5类162种,其中古代文献26种,涉及唐、宋、元、清;近现代文献59种;考古资料13种;国外文献11种;各类论文53种。这正契合了宋德金先生总结二十世纪中国辽金史研究展望中的观点:“治辽金史者深为史料不足而苦恼,因而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尤显必要,诸如碑刻、考古、诗文、行程录等,对研究制度、文化、社会生活等都有很大价值。至于宋元人的大量笔记、文集及史籍中有关辽金史料,如能充分利用,其成果的深度和广度将有所改观。”{15}同样由于史料缺失,早在20世纪40年代金毓黻先生就提出宋辽金“盖治本期史,惟有三史兼治,乃能相得益彰”。{16}武玉环先生于是书也说辽金职官管理“其制度沿袭了中原汉制,又融入本民族的传统制度”,{17}故在一些特定问题研究中,适当运用唐、宋、金三朝史料,如《通典》《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三朝北盟汇编》及有关唐宋文人笔记等,以弥补辽代文献不足征之弊。就文献资料搜集而言,应该说基本搜集到涉及辽金职官管理目前所能见的全部史料。此外,值得称赞的是先生对于考古资料的使用和对外文资料的使用,更是体现了广博视野和务实的态度。

研究历史,有很多的途径和方法。要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依靠史料,全面地反映历史,是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论从史出。所谓“论从史出”就是依靠史料,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史料,客观的得出结论。史学大师严耕望先生说:“近代人提起治史,总说要客观。事实上,绝对客观似乎是不可能的事,只是总应该向这方面去做,做到尽可能的客观。”{18}武玉环先生的著作很好地体现了客观论史的态度,如在谈到辽代职官俸禄制度时,先生就指出:“由于史料的严重缺乏,导致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寥若晨星,相关研究较为粗略”,“只能根据相关的石刻资料和零星的文献资料进行爬梳整理,从中勾勒出辽朝俸禄制度的大致面貌。”{19}显然,先生持有非常严谨的态度,不妄言,不空论。另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先生每条论点和总结下面几乎都有与之相关史料征引,表现出先生对于“论从史出”的把控和严谨客观的史学阐述。

三、不求“碎片”,妙言要道

作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辽金王朝,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占有320余年,制度建树对后世历史的影响自然颇多,而作为关乎朝代兴衰嬗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职官管理制度,更是尤为重要。长时段的历史研究,其关注点应该是其嬗变的规律,而不应该是琐碎的片言考据,正如史学大师钱穆先生所说:“治史而言系统,固非易事。然若谓历史只是一件件零碎事情之积叠,别无系统可求,则尤属非是。”{20}关于此,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高翔先生也指出:“史学研究领域存在着碎片化、表面化、片面化现象,这不应该成为历史研究的主流。高层次的史学活动,必须紧紧围绕长时段问题、全局性问题、本质性问题展开,重视规律总结、理论概括和提升,坚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21}而对于制度史而言,整体观也颇为重要,陈长琦认为:“具有整体的意识,是我们把握科学思维方式,进行制度史研究的基础。”{22}武玉环先生《辽金职官管理制度研究》正与此种思想所暗含,细读是书,我们发现先生采取都是专论式的写作模式,不求细枝末节的纠结,而是依据客观历史,多总结概括,寻找规律,进行整体的研究,提升研究内容的理论层次。特别是在通读完上下两篇关于辽金职官管理专题性的论述后,先生在“余论”中进行了系统的概况和规律的寻找,成为全篇点睛之笔和完美收官,可谓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否定“碎片化”的研究,并非不深入研究。我们知道制度是由人来制定和执行的,其本身相对固化,而制度史的研究不能固化,史学大师钱穆先生谈制度史研究时,特别强调:“研究制度,不该专从制度本身看,而该会通着与此制度相关之一切史实来研究。”又强调:“研究制度,必须明白在此制度之背后实有一套思想与一套理论之存在。”{23}可见,对于制度史的研究不能仅仅关注表面,而是看到制度后面的深层次的内容。显然武玉环先生于是书也注意到这一点,一方面結合辽、金王朝的政治特点来叙述,注意职官管理的阶段性特征,将王朝兴衰与职官管理阶段性特征相结合,正是看到制度背后的东西,另一方面也反复强调职官管理背后人的思想的重要性。如先生在谈到职官管理的运行规律上提道:“职官管理在运行期间,主要有皇权、朝廷重臣以及别有用心者的干扰和制约。”{24}

总体说来,不“碎片化”的研究,也不否认历史研究的深入性和需要仔细的考量,而这种深入的研究需要优雅的表达,抑或“深入而浅出”写作模式,才是完美的著作,过多的故弄玄虚,反而弱化了历史研究的本质。通读武玉环先生《辽金职官管理制度研究》一书,我们发现先生利用自身对于辽金历史的熟知和对史料的把握,挥洒自如地向我们展开了一幅300多年职官管理画卷,笔墨之下的文笔运用言简意赅,无有废话。以职官管理为核心的专题式的讨论,在很多问题上,作者一针见血指出了问题的实质,可谓妙言要道。如在十二章“金代职官奖惩制度”的结尾,先生阐述完考核诸层面指出:“奖惩制度是统治者手中一把利剑,高悬在职官头上,使之警惕,使职官队伍不偏离轨道,国家机器能够按照轨道正常行驶和运转。”{25}文中此类的论述比比皆是,简单的语言,朴实的道理,基本的史料,却通过妙言要道的模式,表达出来,真正体现了先生的治学范式。

除上述三点外,是书还让人称道的就是大量图表的运用。史学大师梁启超先生认为:培养“史才”时,“对于作图表的技术,要格外的训练”,尽管做表特别耗时费力,“然因此范繁赜的史事为整饬,化乱芜的文章为简洁,且使读者一目了然,为功亦殊不小。”{26}是书共计有图表14幅,先生多次利用图表来作为证据,论述观点。特别是在第十三章“金代职官俸禄制度”,共用表10幅,使得相关研究更加明晰明了,自然也就增加了是书的可信度,可谓一举两得。

虽然《辽金职官管理制度》为武玉环先生的祝寿之作,课题研究之结项成果,实际上同样凝聚了先生的心血和思想,丝毫不减弱其学术价值的存在。洋洋洒洒的30多万言的著作在慢慢读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分而有序,妙言要道”,可以说,是书极大地推进了辽金史研究的深度和宽度。

读罢是书,让人有一种言犹未尽的感觉,更让人有一种往下探索的欲望。细究起来,恐怕还是辽金史这块沃土的研究更需要扩展。诚如景爱先生所言:“辽金史研究任重道远,不可松懈,要持之以恒,永不停步,永远向前。”{27}

总而言之,《辽金职官管理制度研究》乃一部补阙与创新的学术专著,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辽金职官管理研究的深度,拓展了宽度,同时作为先生古稀之年的学术专著,也充分反映了先生深厚的学术底蕴、敏锐的史学视角、深彻的史学见识及完美的论述技艺,是书必会学界同行所认同,也自然会成为师生共襄的佳话。

——————————

注 释:

{1}在武玉环先生大作出版之前,学界对于辽金职官管理制度的专题研究几近空白。涉及到专门职官制度研究仅简单论述,如邱永明.中国历代职官管理制度[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和张晓松.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职官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中仅在部分章节中做简单论述。此外,还有作为断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中,李锡厚,白滨.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卷7,辽金西夏)[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中涉及到辽金职官人事管理等层内容,相对简略。与著作相比,辽金职官管理研究论文仅见1篇,为曾代伟.金朝职官管理制度述略[J].民族研究.1993,(03):41-46.相对粗简。当然学界部分论文也对辽金职官管理某些内容进行了研究,限于篇幅不在一一赘述。纵观学界诸先生的研究,限于篇幅,大多失之于简,很难反映辽金职官管理的全貌,尤其职官管理细化问题,依然十分薄弱。武玉环先生是书把辽金职官管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将入仕、考核、监察、奖惩、俸禄、致仕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论述职官管理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总结其内在的规律与特点、经营与教训,可谓顺序得当,全而不乱。

{2}张博泉.中华一体的历史轨迹[J].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462-463.

{3}刘浦江.辽朝国号考释[J].历史研究,2001,(06).30-44;陈晓伟.辽朝国号再考释[J].文史,2016,(04):95-106.

{4}(元)脱脱等.金史(卷126).文艺传下·元德明传[J].北京:中华书局,1975.2742.

{5}廖寅.10-13世纪中国历史走向的深度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04):138.

{6}江湄.怎样认识10到13世纪中华世界的分裂与再统一[J].史学月刊,2019,(06):100.

{7}刘浦江.穷尽·旁通·预流.辽金史研究的困厄与出路[J].历史研究,2006,(06):26.

{8}孟昭信.千锤百炼,精益求精:读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J].史学集刊,2005,(03):111.

{9}景爱.新世纪初年的辽金史研究[J].东北史地,2013,(01):28.

{10}傅斯年著,雷颐点校.史学方法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

{11}{15}宋德金.二十世纪中国辽金史研究[J].历史研究,1998,(04):160.

{12}高福顺.困厄与挑战:当代辽史研究的方法论刍议[J].赤峰学院学报,2016,(06):11.

{13}嚴耕望.治史三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1.

{14}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参见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第3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10.

{16}金毓黻.宋辽金史[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2.

{17}{19}{24}{25}武玉环.辽金职官管理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33,100-101,331, 279.

{18}严耕望.治史三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10.

{20}{23}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三联书店,2001.152,33.

{21}高翔.推动新时代中国史学繁荣发展[N].人民日报,2019-01-15(05).

{22}陈长琦.制度史研究应具有整体观[J].史学月刊,2007,(07):7.

{26}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外二种)[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86.

{27}景爱.辽金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J].东北史地,2012,(01):46.  (责任编辑 徐阳)

Separate and in Order, Wonderful Language to Speak the Point: Reading Study on LiaoJin Official Management System

CHEN De-ya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tourism culture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uhhot 010070, China)

Abstract: The book of Study on LiaoJin Official Management System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and narrated by dynasty, becoming independent part. The whole book expounds the system of selecting officials, examining, supervising, rewarding and punishing, salary, and serving officials in LiaoJin offici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rest part of book talks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 This book is guided by the theory of "Chinese unity". It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aoJin's narration of other things, dividing and ordering, exhausting historical materials, discussing the origin of history, not seeking "fragments", and wonderful word making point. The book is also a supplementary and innovative academic monograph. It not only greatly improved the depth and width of the study of LiaoJin's official management, but also fully reflected the writer's profound academic background, acut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profound historical insight and perfect expounding skills.

Keywords: Study on LiaoJin Official Management System; Intellectual Accomplishment; Historical Know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