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下汉语国际传播中的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探视

2020-07-14段迪

段迪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汉语国际传播顺应时代潮流,方兴未艾的同时,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一带一路”辐射的广阔区域内,通过中华传统文化国际化进程的推进,逐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认同度的不断提升,以期达到区域内多民族在更多领域“和平、包容、合作、共赢”的目标。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汉语国际传播;文化交融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4-0071-0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98年就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的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文化的創造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对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文化既有延续性,也有包容性和融合性。当“一带一路”已经确定为中国的国家战略并得到相关国家积极回应的情况下,其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已经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掘和阐释,但其文化意义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由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时代潮流,为各国实现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资源共享的优质平台,各国人民相互学习,谋求共同发展,然而,这一切的实现,都需要语言的参与,如仅使用英语等国际通用语言,难以达到“民心相通”。要想实现多领域的深度融合,就必须有语言战略研究的支持。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提升,汉语的国际使用人数正逐年增长,使用范围日益扩大。“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汉语国际传播作用凸显,在海外发展势头良好的同时,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汉语国际传播的不断拓展与深入,将逐步加深区域内民众的情感交流,助推“一带一路”建设“五通”目标的实现。

一、汉语国际传播加快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的国际化进程

认同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形式,印迹着个体成员意识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的主观意识和客观存在。文化认同是寻求某种文化的一致性或同一性,它是人类群体或个体对于某一特定文化的归属和接纳,具有一定的有文化价值的特定指向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2]。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之源,是中国民族成长之基,只有不算从中汲取精华与智慧,增强全体中国人民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充分发扬民族精神、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是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内容。

“一带一路”倡议给汉语国际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汉语国际推广内涵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各色文化体验活动,用最亲切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树立中国品牌。这些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国家的民众加入学习汉语的队伍中来,而学习的动机除了语言的工具性作用以外,往往与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有关。“一带一路”国家的很多民族与中华民族有着族缘和历史关系,以往他们对中国的了解是通过互联网等媒体途径来实现的,现在迫切期望通过来华等更直接与更直观的方式掀起东方古国的神秘面纱。从国家层面来讲,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国际地位迅速提升以及国家实力日益强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迫切需要语言战略上的支持。汉语国际传播所起到的良好作用,既迎合了海外民众的心愿,又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关键要素。输出汉语的同时,我国也在积极进行多语种语言建设工程,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2018年度《“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报告中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人才交流互动十分关键,语言人才及其国际化水平未来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建议启动国家“一带一路”语言能力建设工程,加强统筹规划、强化人才培养助力文化、经贸等领域的合作进程。然而,从长远发展以及快速迎合时代需要的角度出发,我们主动“走出去”进行汉语国际传播、以及“引进来”国际学生学习中国语言文化与专业知识是最优选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众也更希望通过汉语课程与学位课程深入了解现代中国社会,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更多人希望借助汉语语言技能,顺应“一带一路”潮流,谋求更好的个人发展与工作的机会。近年来,各国在高层与民间多方努力的推动下,“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般成立,随后,相继出现中国高校直接“走出去”在海外办学,国内国外建立“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专业领域多层次海内外资源整合,逐步提升学习交流质量,按需定制,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所需合格人才,以及多领域“借船出海”建立的海外基地,都在加快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化进程。从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成立之日起至2019年9月,全球已建立535所孔子学院和1114个孔子课堂,大大带动了区域内的文化交流,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一定的尊重与肯定。

汉语国际传播的积极推动下,中华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助力国际交流与经贸合作的顺利开展。当我们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民族表达我国的文化禁忌习俗与价值观时,也在讲求策略,达到了比较好的沟通效果。在以往成功的国际经济与商业合作来说,关键是建立起国家之间寻求共同要素的对话。熟悉合作伙伴的文化与价值观,是通向深入理解和共赢的必经之路。“要高度重视文化消费活动在推进民间外交中的作用。阳春白雪的传统艺术固然不可或缺,但是要获得当地社会尤其是当地年轻人的认可,关键是在于要有好听、好看的文化消费品。”[3]在以往的文化传播中,我国的影视媒体先行,部分电影、电视剧的传播,已深得沿线国家人民的喜爱。那些与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优秀传统文化,无形中已破解了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壁垒。国家汉办的孔子学院(课堂)、文化部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国务院侨办,肩负着有不同侧重点的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工作,在汉语教学工作稳定成型以后,逐步让孔子学院(课堂)带上“孔子味儿”,尝试在一定范围的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系列文化教育活动。汉语传播中的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既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一部分,同时,也顺应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主要贸易合作区域人民的心声。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汉语国际传播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的碰撞与交融

“一带一路”由我们先辈开创,正是这段中外交流史,在世界多个区域播种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因子唤醒了多民族的共有记忆,成为现代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只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迅速得到沿线国家和民族响应的“合唱”。中华传统文化将在激活这个平台的生命力上,成为联结中国与沿线国家和民族沟通与交流的纽带。汉语国际传播作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以及树立我国国际形象的重要途径,不仅仅只是语言使用的传授与交流,更重要的是以汉语为载体,以教学和文化活动等为媒介,以文化交融与互信为目标,把汉语与中华文化一起推广到更加广阔的世界范围内。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认同度越高,越易于共建理想信念,提高区域凝聚力,干事创业“民心通”。众所周知,理想信念缺失会导致出现一系列问题,诸如道德滑坡、信仰缺失、以权谋私、贪污腐化、诚信危机、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加强管理、健全法制是一方面,而建立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文化秩序,大力提高区域内多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综合文化优势也是非常紧迫的。只有根源上的文化认同,才能实现以文化交融实现互利共赢,以文化交融消解跨文化冲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1月28日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这说明中国的跨文化沟通问题已经从“讲中国故事”转变成讲述让世界人民乐于接受的“好故事”,这关系到中国软实力的全面提升。在这方面,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重点工程之一的孔子学院,目前面临一些问题。孔子学院经过多年建设,已经遍地开花,在世界范围内起到了传播中国文化、“讲中国故事”的作用。然而,201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宣布与孔子学院终止合作。次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孔子学院也由其所在大学宣布关闭。作为一个语言文化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却屡屡因为“政治”问题遭到一些外国政府和学校的排斥,原因就在于这种由政府主导的形式不被认可,一些国家认为这是中国政府设置的一个分支机构,目的在于宣传中国政府的意识形态,违背了学术自由。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增速急速放缓。其次,国家汉办的孔子学院(课堂)、文化部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国务院侨办的华文教育,虽然在工作上各有侧重,都肩负着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工作,但是存在着在海外部分国家政府财政支持不均衡、发展不均衡以及相互抢占生源等问题,让当地民众十分不解。因此,如何通过政府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集中发力,高质量优化汉语国际传播效果,提高中华传统文化认同度。如何让孔子学院等部门的运作方式与当地教育系统相适应,不仅是让中国语言文化被国外民众知道,更让国外民众乐于接受中国文化,这些问题,使得我国政府和相关组织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跨文化沟通意识、不断提高跨文化沟通技巧。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主要区域之间,在企业共建以及经贸合作方面,在初期常常出现由于双方及多方由于文化、习俗以及观念的不同,产生过一些摩擦与冲突。例如,在工作时间、工作强度上的安排上,各国人民的工作习惯存在着一定差异。中华民族有着勤劳、勇敢、创业、求实、拼搏和奉献等优良传统,以及高效率的8小时工作制,除此之外,从中国“走出去”的企业或中国人,往往是个人在异国他乡,没有家眷,可以将几乎除了休息以外的全部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去,而这样的工作强度,在一些国家和民族的人民是不能接受的,也不能予以配合。究其原因,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将自己熟悉的文化“移植”到新的文化环境中去,造成不必要的文化碰撞,自身也不可能在适应当地文化上做到十全十美。汉语国际传播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度以及范围,在此刻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运用“求同存异”的方式平衡文化差异,用当地人习惯的方式来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数当代中国“黄大年”式的工作者以及中国企业自身的文化理念,来营造一个有良好文化认同的氛围,努力增进相互理解和认识的深度。这些还需要汉语国际传播工作以及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路上,“走好、走稳”中慢慢摸索和体会。

虽然“一带一路”涉及国家众多,汉语国际传播中显现出一些文化冲突,但中华传统文化认同道路愿景可期。随着汉语国际传播的不断拓展与深入,将逐步加深区域内民众的情感交流,逐步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助推“一带一路”建设“五通”目标的实现。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汉语国际传播实现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的关键任务探索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积极参与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交流和互鉴,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一带一路”倡议下以中华传统文化认同为导向的汉语国际传播,实践过程中的关键任务仍需要探索。

第一,汉语国际传播中体认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优先顺序原则,遵循以全世界共通的文化为起点。汉语教学中,我们讲究“以旧带新”,文化的传播中,我们也遵循人类认识事物,接受新事物的规律进行。无论在语言学习中,还是跨文化交流中,以全世界共通的文化为起点进行传播,都更易于得到认同,并且避免文化冲突的发生,同时,也为可持续的文化传播做良好铺垫。

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更易焕发起各国多民族间共通的文化情感。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具有非常鲜明的伦理特征,自上古文化传承而来,历史久远,并早在佛教文化传入我国之时,传教士对我国的儒家文化去粗取精传播到世界多国。

第二,儒家文化以“孝”为核心伦理品德,“孝”中爱父母的基本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接受与认同。“孝是中华文化的首要文化观念,具有原发性和综合性,彰显着中华文化的鲜明特点。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具有尊祖敬宗的人文宗教意义和珍爱并要延续生命的哲学意蕴。在我国社会中,它是展开一切人际关系的精神基础和实践起点,是社会教化和学校教育的核心和根本。”[4]因此,以“儒学”为起点,延展到“一带一路”各国多民族都可接受的普世价值观——爱国、敬业、惜缘、亲师,将是较为顺畅的传播逻辑顺序。同时,根据来华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在汉语教学中或文化课程、文化活动中,通过适量增加文化要素的体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汉语学习自信和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感。例如:很多有文史專业背景的来华留学生对我国第一代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有着无限的敬仰与崇拜,文化认同成为汉语学习的动机。适量调整、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的汉语国际传播,能够保证这项国家战略的长足可持续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实现消解跨文化冲突及文化侵略之嫌。

第三,国际化人才和汉语传播者本身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意义重大。随着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对于积贫积弱的年代,国民对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动摇,甚至对祖国呈现出越来越冷漠的趋势。越来越多人在高考之后选择留学,留学本身是好的,但是当中出现一些不愿回国报效祖国,甚至出卖祖国的事件。从某种角度,不得不引起人们深深的反思。“一带一路”战线上留洋的国际化人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认同度与国家自信、民族自信密切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上至下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肃清社会风气,增强国家自信,凝聚中国力量,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随着活跃在“一带一路”战线的国际化人才和汉语传播者逐步拓宽国际视野,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努力将中华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截取精华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先进科学与文化相结合,构建起既保持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又适应当代社会特质的思想文化体系,势在必行,也就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

第四,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除了传统的汉语国际教育课堂上对于中国文化的介绍,积极充分运用孔子学院(课堂)、海内外的中国文化中心、文化艺术节、留学生汉语水平大赛、体育比赛、文化旅游推介等各类品牌活动,用各国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深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理解与互信。目前,在首都北京已开展丰富多样的中华传统文化对外交流活动,其中包括:高等学府、中小学集体或班级与大使馆对接的中华传统文化系列主题展演活动;各级各类中华传统文化社会团体与来华留学生班级对接的主题文化活动等。这些活动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认同起着积极的贡献,北京作为我国文化的中心,为全国范围内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领航。积极鼓励并加强对中华医药、中华烹饪、中华书法、中华武术、中华戏曲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代表性项目的宣传与推介。“探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交流的新模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等方式,保证渠道的多样化,特别是善于开拓和利用互联网平台。”[5]目前,在跨文化沟通渠道多样化方面,中国声音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跨越式”传播,加强民间交流与互动,同时,也使得國际汉语教学模式多样化,互联网的便利性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为终身汉语学习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依托中国驻外官方途径、中资企业、友好合作机构、海外人士自媒体力量以“借船出海”的理念,利用国外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YouTube等与海外民众进行交流互动,通过华侨华人、文化体育名人、各类出境人员等,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

第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统筹宣传文化等多方力量,积极选取当代人更易于接受的表达形式与方式弘扬中华文化。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5]。例如,大庆地区的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大庆博物馆、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加大对我国重要礼仪的普及教育,重视国家重大节庆活动中仪式感、庄重感和荣誉感的体现,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树立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6]。例如,大庆地区可参考将中外学生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主题晚会带到敬老院,带到大庆油田老会战中间,体验一场文化交流与碰撞的盛宴。在现代社会,对于传统文化最有发言权、也最容易真实打动我们的身边人,正是年迈的老人,他们是最有资格评论已逝时代的文化传统,最真实的事例最能触碰学生的内心。同时,敬老爱老的活动本身,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身体力行的体会是最真实的,以情感的共鸣增强国家认同、中华传统文化认同。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区域内多民族间的复杂关系与国际局势必然导致跨文化冲突的出现,随着中华传统文化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多民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认同度的不断提高,终将实现区域内多民族在更多领域“和平、包容、合作、共赢”的目标。

——————————

参考文献:

〔1〕斯德哥尔摩政府间文化政策促进发展会议.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R].1998.

〔2〕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2-24.

〔3〕储殷.当代中国民间外交的错位及其解决思路[J].对外传播,2016,(05).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

〔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Z].2017—01—25.

〔6〕刘怀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俗读本[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6.

(责任编辑 徐阳)

Analysis o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under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Strategy

DUAN Di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chool,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Daqing 163318, China)

Abstract: The strategy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spread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The Times, beginning at the same time, faced with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vast area radiated by "One Belt And One Road", with the promo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degree of recogni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gradually improved,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eace, inclusiveness, cooperation and win-win" in more fields for multiple ethnic groups in the region.

Keywords: "One Belt And One Roa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Chines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Integ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