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2020-07-14刘凤梅郑燊浩

销售与管理 2020年5期
关键词:教师培养导师制高职院校

刘凤梅 郑燊浩

[摘 要] “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开篇第一问就把师资定位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手段过于传统,安于现状,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紧缺,不利于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需要。因此研究高职院校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企业高技能人才之间的导师制培养尤为重要,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有利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整体良性发展。

[关键词] 导师制;高职院校;教师培养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发布与实施,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尤其是如今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如何建设好教师团队,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1.教师队伍庞大,但结构不均衡

根据国家教育部2018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共有167.28万人,高级职称教师数占比约43%,而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只有63万余人,生师比为17.89︰1,东部地区高校的教师所占比例较高,西部地区高校的教师所占比例较少,且低学历、低职称占教师比重高。

2.教师教学手段过于传统,且安于现状

从2012年的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到2018年的全国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从强调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施教学管理到全面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改变,无不表明国家对教师的教学内涵越来越重视,对其教学能力的要求也全面升级。但毕竟参加赛项的人数有限,且多为青年教师,各个学校对赛项的重视程度不一,或只为比赛而比赛,并不注重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多数教师仍处在自我封闭,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授课,从而制约了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和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的发展[1]。

3.高素質技能型教师紧缺

受国家制度、政策和高职院校自身条件等因素影响,高素质技能型教师人才紧缺,出现“引进难、培养难”的现象。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对教师的技术、技能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更高,在现有教师中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占比较少。要想引进企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又受到福利待遇、学历职称等影响,极难实现。

二、导师制模式的运用

1.导师制模式的起源

导师制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但相比下导师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操作更便捷、影响更深远。早在十四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已经开始将导师制实践于教育教学过程中,但它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建立的导师制,教师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订制个性发展。

2.导师制模式在职业教育中的运用

一些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在时间上早于我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等,他们虽然不直接叫“导师制”,但教学模式类似导师制,强调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同时对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也相对比较高。我国2014年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设立了17个地区、8家企业、100所高职院校为首批试点单位,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承担教育教学任务的双导师制度正式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开始探索,至2019年《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的发布,摘去了“试点”,使现代学徒制招生正规化、程序化[2]。

三、导师制模式对高职院校教师培养的意义

1.有利于高职院校教师个人能力的提高

导师制模式是一种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将师傅所知所会的知识、经验传承给徒弟。一般人认为高职院校中充当导师的角色是教师,徒弟的角色是学生,这种认识不完全正确。在高职院校中教学经验丰富且效果好的教师完全可以成为导师,有一技之长的教师或学生也可以成为导师,将其知识、经验传授给其他人。在导师的言传身教中,教师之间不仅能教与学相长,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等能力,还能形成一股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和自我学习的内生动力。

2.有利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

高职院校专任教师63万余人,生师比为17.89︰1。从这组数据来看,高职教师队伍庞大,生师比也符合标准,但在1400多所的高职院校中,东部地区高校的教师所占比例较高,西部地区高校的教师所占比例较少,且各个学校的师资数量、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比例严重失衡,随着2019年高职院校扩招100万计划,师资结构失衡的比例将会越来越大。实施导师制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职院校内部师资压力。教师不仅是导师,而且还可能是徒弟,不仅教学生、教同事,还可能受教于同事或企业高技能人才等。随着《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实施和校企合作办学的进一步深化,东部地区实力较强的职业院校对口帮扶西部地区教学条件较弱的职业院校,他们除了学科、教法帮扶的交流之外,在师资方面的交流也比较频繁和密切了许多;企业参与教学,衍生了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合作模式,从而提高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在这种导师制模式下,培养教师不仅为高职院校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还能在短时间内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水准,缓解师资队伍结构失衡所带来的压力。

3.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导师制模式下,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有利于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院校之间、校企之间互通有无,密切交流不仅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且还能为企业培养合适的人才,助力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到,“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3]。”

四、基于导师制的高职院校教师培养模式

1.校内教师之间的导师制模式

校内教师之间建立导师制操作程序相对简易且方便管理,由学校人事部门组织部分教学部门试点,再逐渐推广,有条件的教学部门也可主动先行先试。师徒关系首先要建立在自愿的前提下,通过“拜师、收徒”将师傅在教学、科研或某一领域知识吸收,从而达到个人能力提升、培养学生有质量的目的。师徒不分年龄长幼,不限学科。高职院校利用自己的教师培养教师,以“精”“准”组建教师之间的导师制模式,可促进教师们自发式的学习、探讨和研究科学技术、教学教法等内容,为教师之间的沟通、学习搭建平台。

2.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导师制模式

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生师比例较高的情况下,如何因材施教,精准育人成为了当今的重要难题。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导师制将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规范教师的行为和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做到言传身教,起到督学、导学和精准育人的作用[4]。

3.院校教師之间的导师制模式

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借助信息的通畅、交通的便捷,职业院校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选派骨干教师互相访学、院校协同育人等合作模式近年来也悄然兴起。在各校教师中建立导师制能提高访学的深度和质量,通过师徒有效传递院校之间的情感,实现资源共享,师资互培,共同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

4.教师与企业高技能人才之间的导师制模式

高职院校根据学科发展,联姻高企,在项目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越来越深入。院校通过校企合作了解行业企业发展趋势,整合企业在设备、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资源优势,选派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向企业高技能人才拜师学艺,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验,真正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操技能的“双师型”队伍,从而促进高质量有用人才的培养,服务企业、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文博,导师制教学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启示,职业技术教育,2013.1

[2]叶常青,导师制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创新, 教师发展,2018.15(141-143)

[3]《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4]周昕怡,浅析高职院校“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知识经济,J,2019.11(167-168)

[作者单位]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519090

[基金项目]

2018年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科研项目《高职院校教师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XJMS2018006);2019年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项目《新时代高校党建融入“三全”育人的具体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9GXSZ076);2019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项目《广州市科技型企业增长极模式下的创新型人才高地研究》(项目编号:2019GZYB75)。

猜你喜欢

教师培养导师制高职院校
试论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教育管理者在青年外语教师培养中的责任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浅谈高等职业院校“双能型”教师概念及内涵
教师四重境界抵达之法探究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