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导”课堂视域下学习浅表化的原因和应对策略分析

2020-07-14徐希浩

考试周刊 2020年58期
关键词:组织学习自主意识激发

摘 要:“学导”课堂是一种基于学生真正发展的学习方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可持续学习力。通过先学,过滤出学生有困惑的知识,让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活动,变“教中心课堂”为“学中心课堂”。

关键词:激发;自主意识;顺导;组织学习

“學导”课堂,我们并不陌生:学生借助导学单先学;学习小组交流自学情况;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学生的自学、思忖、阐述、尝试的时间比重增加,而教师的讲授时间缩水很多。这是一种基于学生真正发展的学习方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可持续学习力。通过先学,过滤出学生有困惑的知识,让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活动,变“教中心课堂”为“学中心课堂”。

“学导”课堂彰显的生本理念是先进的,为大家所认可,但现实却有点“辣眼睛”。

本应该厚重的数学课堂却薄轻如羽翼,学生呈现出了“蜻蜓点水”“囫囵吞枣”的学习状态,飘在空中不落地。多数学生认知粗糙、理解肤浅,根本经不起知识的检验考测。难道“学导”课堂只是“理想国”?自主学习与理解学习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很多教师在经历一次次的尴尬后,无助地发问:现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有解决的办法吗?

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就从分析小学生的情况着手。受知识经验和年龄的影响,小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是有限的,但数学知识却抽象、艰涩,这种反差无法回避。尽管导学单中的问题给予了适度的指导和引领,但这种落差仍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思考是肤浅、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对新知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教材表面。他们难以“钻”进书本,挖不到其中所蕴含的核心本质,更难以“跳”出书本,理不清知识的前铺后续。

当这样的学习方式遇上如此的学情,教师的“介入顺导”就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遗憾的是,课堂上教师的“顺导”缺失现象正在发生着,具体有如下表现。

(一)不能灵活“导”

教师对“学导”课堂的认识比较机械,意识里认为“小组汇报导学单”是一个完整的环节,不能打断学生的发言,有意将学生汇报环节与教师引导环节分得明显,割裂开来。在学生汇报的整个过程中,教师站在一旁不敢插话,不置可否,选择沉默隐身,任凭学生信马由缰,眉毛胡子一把抓,越学越糊涂。

(二)不能深入“导”

错误解读“生本”,认为“学导”课堂上,学生应该在“舞台”的中央,教师不能抢占风头,不能越殂代疱。哪怕是该讲的,也不敢多讲,浅尝辄止,生怕背上“灌输”“代学”的罪名。

(三)缺乏“导”的意识和功力

教师认为学生汇报得顺畅就是学习已达到“全知”,于是把课堂“完全”扔给了学生,自己做“甩手掌柜”。这种“完全”并不是尊重学生,而是教师没有吃透教材,对学生在每个环节的目标达成度心中没数的表现。教师的功力不够,无法胜任这种课堂。

由于教师“顺导”的缺失,滋生出了浅表化的“浮萍式”课堂,导致了学生学习不落地无深度。由于我们自身的原因,“好心办了坏事”。

教师的“顺导”如此重要,在“学导”课堂中,“顺导”的节点安排在哪里比较合适?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顺导比较有效呢?

(一)小组汇报过程中的“介入顺导”

1. 小组汇报导学单时,如果对例题理解比较肤浅,教师可及时设计问题组织讨论,导向深入。

如三年级上册“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教学中,学生汇报导学单(图1)前两个问题时,轻描淡写地一说而过,浮光掠影无法深入。教师适时介入,组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问题里有两个‘前一天,分别是指哪一天?‘比前一天多5个,是谁比谁多?要想第4天摘多少,要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想?你发现解题思路有相同的地方吗?”通过问题追问,对学生浅表的思维进行了“划痕”。学生深刻理解题意,感受了由条件算出的这些问题之间的联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考方法,并逐步明晰解题思路,为本节课策略的学习作铺垫。

导学单1: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第五天呢?“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再比如六年级上册“假设的策略”教学中,学生汇报后,教师设计了三个高质量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深入了一个层次。“同学们学得不错,老师想问问你们,这里的‘9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可以假设成都倒入小杯呢?”“假设都倒入小杯,对你们的解题有什么帮助啊?”这里的追问就是顺导的重要形式。通过老师的适时介入,把学生先学时没有挖掘得出的或者忽略掉的内容进行了深层聚焦,学生对解题过程中的数量关系理解深入了,对假设策略的价值比之前有了更深的感悟。

导学单2:小明把720毫升导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已知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1)请借助画图表达你的想法,并列式解答。

(2)检验一下你的答案是否正确。

(3)有困难的同学可自学书中第68页,寻求帮助。

2. 汇报中学生思维出现混沌或错乱,教师不能任由错误蔓延,要果断介入。

比如三年级上册《平移和旋转》学生在汇报时认为“这些物体在运动时移动方向发生变化了”,并得了少数学生的附和,这说明部分学生先学时未认识到平移的本质特点。学生思维混沌,这是正常的,但不能让错误发酵成共识。教师需在此时“挺身而出”,果断顺导。可以组织学生“推一推窗户”“拉一拉移门”或教师“用书在黑板面上演示”来代替导学单中物体的运动,让学生在观察中明晰认识,体会平移的特点。

导学单3:

(1)火车车厢、电梯、国旗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2)这些物体的运动都可以看成是什么现象?

(3)这些物体在运动中形状、大小、移动方向、位置发生变化了吗?

3. 生生互动不深入时,教师要瞬时抓住“生成资源”,做足文章转化成教学资源,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核心知识。

“学导”课堂上,小组汇报导学单时,台上学生会与台下学生互动:大家还有补充吗?台下经常会有学生提出质疑,给出建议,好多确实有价值,指向了核心知识,是寶贵的“生成资源”。但台上学生毕竟不是教师,他们无法像教师一样,对质疑的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只能“我明白了,谢谢你的补充”草草收场。这时教师要瞬时介入,把“生成资源”引向深入,触及知识本质。比如六年级上册“假设的策略”教学中,对于导学单中的第一个问题,汇报的学生采用的是画线段的方法。

台上学生互动:“你们还有补充吗?”

有学生建议:“表示大杯的线段不准确。因为每个小杯是一份,你可以把一个大杯的线段画成这样的三份。”

“谢谢你的建议”。

多棒的建议啊!直接指向了假设策略中最重要的条件。但台上学生只能苍白地以“谢谢”收尾,因为这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

这时教师瞬时抓住了契机,果断显身。

“你们觉得他的这个建议怎么样?”

“掌声响起来!”

“他的建议好在哪里呢?”

生:可以一眼就看出大杯容量是小杯容量的3倍,这样1个大杯加6个小杯就可以很清晰地转化成9个小杯,对解题思路非常有帮助。

示意台上学生,“根据他的建议,你能修改一下你的图吗?”

教师在这里“插播”式的顺导,虽只有寥寥数语,却很好地把生生互动引向深入,把互动中的生成资源为教学所用,为学生厚重理解核心知识“添了一把柴,加了一把火”。“插播”结束,及时把课堂再还给学生。

“打铁要趁热”,在小组汇报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掌握好最佳契机,及时顺导。在当前学习情境中要即时解决,莫等困惑堆成山再回过头去介入,往往要用几倍的精力和时间来弥补,效果还要打折。

(二)小组汇报结束时的“顺导”

台上小组汇报结束时,教师需要对导学单的学习及时总结,让学生对先学的内容有一个整体、完整的认知。

比如四年级上册“认识数对”,教师在台上小组汇报结束时进行了提炼总结: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先学、组内交流、小组上前汇报,知道了数对的顺序(板书“顺序”)是先列后行(板书“列”、“行”),数列的方向(板书“方向”)要从左往右(在“列”的下面板书“→”),数行要从下往上(在“行”的下面板书“↑”),还知道了数对的读法,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导学单4:自学课98页,并思考下列问题:

1. 什么叫做列、行?怎样确定第几列第几行?

2. 怎样用数对确定小军的位置?

3. 尝试完成“练一练”。

4. 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要注意什么?

除了概括教材上的重难点,还可以梳理学生碎片式的发言并进行综合地提炼,强调学生汇报过程中的“生成资源”,提醒汇报中出现的错误。

(三)小组汇报结束后的“顺导”

导学单汇报完不代表例题的学习就已到位,教师要组织练习对先学的内容进行“深加工”。这种练习绝不是对例题的简单重复,而是一种变式和提升。作为顺导的重要形式,练习要来得及时,顺得自然。

比如四年级“认识数对”教学中,学生汇报完导学单后,教师利用课件把座位图简化成点子图。

1. 学生上前实际指一指数列、行的方向,课件再演示。

2. 在点子图上显示位置,学生快速报出数对。比如(1,3)和(3,1)。师:这两个点的位置不同,为什么两个数对里都是1和3?

3. 教师报数对,学生指位置。比如(4,2)。师:只给第4列,能找到位置吗?只给第2行呢?现在你们明白用数对确定位置为什么需要两个数字了吗?

作为顺导的一种重要形式,先学之后的这种即时性练习融入了例题的核心知识点、学生思维的浅显点。通过即时性的反馈,学生对先学的内容有了全新的再认识。

综上所述,教师“顺导”时机的把握、顺导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学导”课堂上数学味的浓度、学生学习的深度。需要警惕的是,我们强调教师导的重要性,绝不是要回到以前灌输式教学的老路上,那是一种倒退。要想保证“顺导”的质量,我们要做很多。对教材的解读要“深”,要做到教材“融通细读、上下贯通、多向伸展、层级匹配”,准确把握学生在每一知识点需达到的深入度。对学情的摸探要“准”,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先学时会对哪些知识“有所知”,知到什么程度,哪些知识会遭遇理解障碍。教师的反应要“快”。“学导”课堂会比传统课堂更多地出现预设不到的情况。教师的反应要迅捷,能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判断,该不该介入顺导,怎样顺导更利于学生触及数学本质,让学习由浅表走向深入。教师的“顺导”就是那画龙点睛的笔,吹开云雾的风。该出手时不出手,是一种欠缺和不足;该出手时就出手、出好手,是一种智慧和功力。为了学生复杂而长久地生长,让我们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刘金玉.课堂教学革命[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

[2]肖学平.导学课堂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徐希浩,江苏省泰兴市,泰兴市黄桥小学教育集团十桥校区。

猜你喜欢

组织学习自主意识激发
培养自主意识,让小学生爱上写作
中专学校机电专业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探究
激发中职学校旅游酒店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探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培养想象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组织学习对开放式创新“导向—能力”关系影响研究
基于组织学习的高校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研究
国外学习型组织研究综述
家族导向、创业导向与家族企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