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调节对企业的影响
2020-07-14李天任
李天任
2020年3月1日,我国启动了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即从3月1日到8月31日,借款人拥有了一个崭新的机会,可以和银行协商采取哪种贷款利率方式。目前,我国房贷贷款利率共分为两种:一种为固定利率,另外一种为LPR。如果按照该计划进行推进,无论是对利率市场化还是引导利率下行都大有裨益。国家对房贷利率的调整将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实际上,利率调节对整个经济运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房产、企业、经济和储蓄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利率调整对房产影响的系统分析
利率变动对房地产价格具有重要的影响,其政策的调整也是房地产市场调整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利率政策的重要作用。利率政策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一年期基准贷款利率方面,还体现在五年以上的基准贷款利率方面,可以说其对于不同时间跨度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一到五年的基准贷款利率在近六年对房地产的价格会产生影响。这说明基准利率对房地产价格影响是及时和有效的,不存在所谓的滞后性。利率对房价的影响显而易见,但不同时期,影响效果不尽相同。其中,五年以上基准贷款利率对于房价的影响是反向的,如何让利率在不同时期发挥最大的作用,需要相关理论基础和政策支持。
第二方面,不同类型的基准利率对于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也不尽相同。笔者发现,一年期的基准贷款利率在不同的时期对房产价格会产生影响,该影响主要为负向影响。一至五年期基准贷款利率对其产生的影响则与之不同,为正向影响。五年以上的贷款基准利率在近六年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也主要为负向影响,长期来看则为正向影响。因此,可以看出,基准利率的种类影响着房地产价格。由于房地产市场供求双方对于利率的敏感度不同,当利率发生变动时,其会相应地进行供求行为的调整,从而使得房价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动。房地产供求的双方对于不同种类的利率拥有不同的敏感系数,使得不同期限种类的基准利率变动对于房价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其中,短期贷款利率对于房地产需求的影响是最大的,双方的关系为反向关系;中期利率对于房地产的影响次之,与房价的关系为正向;长期利率对于房地产影响体现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短期与房价的关系为负向,主要是受房地产供给滞后性的影响。长期对于房地产供给的影响则为正向。
最后一方面,利率政策作为房价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效果与货币供应量相比更为良好。中国人民银行可从此出发,通过对基准利率政策的调整来部分代替货币供应量政策来对房地产价格进行宏观调控。
二、利率调节对经济运行方面影响的分析
(一)利率调节与货币流通
利率对货币流通具有重要的影响,与储蓄者联系紧密,主要体现在对货币需求方面。我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主要包括当期消费支出、储蓄存款、手持现金和金融资产投资。货币需求包括后三者。储蓄存款利率影响的也是这三项需求的构成比例,对于其总和产生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此外,利率调整对于现金持有额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当下的现金持有额更多的体现在互联网金融方面。居民的收入除了传统的银行储蓄之外,也会有一部分流动资金。居民持有的这部分流动资金由于具有高度流动性,利息收入很少甚至没有利息,这部分利息收入可视作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
当存款利率升高时,此时,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大部分储蓄者会选择将手中的一部分现金存入银行,从而使这部分的流通货币变为了定期存款。存款利率的提高使得流通中的货币变少,一些现实中的购买力变为了潜在的购买力,对当下经济起到了紧缩的作用。利率降低时,潜在的购买力被释放,有利于刺激居民消费。
(二)利率调整与物价
从理论角度出发,提高利率有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利于减少消费;另外一方面会导致投资减少,使得物价下降。在我国,受企业制度或技术方面的影响,提高利率成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表现为:运用存款利率杠杆推迟居民消费,引导其需求,从而起到抑制物价上涨的作用,这与其他国家运用贷款利率的方式来抑制人们的资金需求,从而达到抑制物价上涨的作用有显著的不同。
在我国,贷款利率的升降对于抑制资金需求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极为有限。对我国通货膨胀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主要是受成本推动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由于利息是记入成本的,因此,提高利率会导致成本上升,为了维持运营,企业大多会采取提价的策略。因此,对于我国来说,提高贷款利率只会导致產生利息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而不会产生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三)利率调整与市场
利率调整对市场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现阶段主要体现为储蓄存款利率对市场方面的影响。在我国,储蓄的利率弹性较高。当提高储蓄的存款利率时,人们的储蓄意愿也随之增强,此时的消费倾向则会减弱。这时,必然会出现减少消费的现象。反之,则会刺激人们的消费,出现市场反弹的现象。
实际上,国民经济是由生产、分配等环节组成。这些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成为不断循环的统一整体。当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时,其他环节也会受影响,会最终导致循环的紊乱或中断。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想要保障经济正常运行,需要保持消费的适度、适宜增长。
从动态的视角出发,增加的每一份储蓄份额,会导致消费份额减少,这也会堵塞市场交换,正常的经济循环也会被打破。基于此,笔者认为,当下我们可以科学运用储蓄利率杠杆来增加居民的储蓄积累,保障物价稳定,同时,还要运用此杠杆来调节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关系,为我国经济循环的正常运行奠定基石。当然,相关工作者应准确把握这个度,从而让利率调整与市场形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三、利率波动对企业的影响
(一)企业绩效
货币政策是国家对货币供应所采取的政策趋向,通过对各种货币工具的应用从而对民间资本产生影响,在这些工具中,利率政策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工具之一。
企业作为微观经济的重要主体,在进行经营、筹资等过程中会根据国家实施的利率政策来不断调整策略,从而提高企业绩效。供给侧改革是2015年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的经济发展理念,旨在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并通过简政放权,为社会的创新创业添加助力;搞活微观经济、增强企业的实力;减轻企业的税费负担。供给侧改革的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创新等。从这些要素出发,对其进行优化配置,重新构建高效的增长机制成为人们关注的一大焦点。在资源配置中,要素价格占据着重要地位,如何让它在市场中发挥作用,让市场来决定价格则成为关键点。在金融市场中,要素的价格是利率,利率的变动则对租金、劳动等生产要素具有重要的影响。
随着利率的上升,要素價格也会随之上涨,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对利率管制的放开可以有效提高金融市场的配置效率,其中,贷款利率可以作为企业使用的资金价格,它的变动对资金的使用成本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基础。而降低贷款利率,对扩大资金供给、促进金融的有序发展和提高信贷配给效率等具有重要作用,是解决企业融资约束的重要途径之一。
除此之外,根据资本结构理论,通过对债务的合理利用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是提高企业绩效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想要通过贷款利率影响融资约束进而提升企业绩效,可从以下几点入手:(1)当贷款利率降低时,企业的绩效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绩效提高便是最为主要的变化。贷款利率的降低在缓解企业融资困难方面有显著的作用,企业应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以投资机会的形式来降低融资的成本,提升企业本身的竞争力,以提高企业绩效;(2)贷款利率通过对融资约束的优化对企业绩效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融资约束将会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降低贷款利率不仅能扩大资金的供给,对于改善信贷配给、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当融资约束程度降低时,企业也会相应地采取更为积极的对策,是提升自身绩效的重要途径;(3)内部控制与企业资金效率具有紧密的联系,内部控制的质量跟企业绩效的关系为正相关,其对贷款利率和企业绩效具有正向调节之效用;当内部控制质量提高时,融资约束起到的中介作用也会随之提高。也就是说,内部控制质量越高,贷款利率为下降状态,能有效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是提高企业绩效的重要方式。
(二)企业投资行为
随着经济的发挥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金融改革迈进了深水区,利率对宏观调控所起到的作用变得日益显著,不仅对个人的消费储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企业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其对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投资方向、时机等投资行为方面。
目前,全球一体化程度正在进一步加深,我国的企业不应停滞不前,而是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抓住新时期、新形势和新变化,妥善处理好利率和投资二者之间的关系,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从国家层面出发,我国目前处于需求不旺、投资增速放缓、利率下调空间狭窄的境地,此时,需要通过降低利率的方式来增加投资,并通过对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二者关系的调和,提高其协同配合能力,丰富并完善各类型投资渠道。与此同时,也应将我国利率市场化纳入发展进程中,通过政府的干预来促进宏观经济的发展。在此过程中,重视自由市场的调节功能,不断优化资金的配置,提高其使用效率,从而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石。
此外,还可以从开发投资品种入手。相关人员在开发时,可选择那些流动性强、风险小且收入稳定的投资产品,以丰富居民的理财方式,将整个社会资本的利用率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从企业角度出发,首先要做的就是注重科技更新,对自身结构不断地进行迭代升级,将有限的资本充分、合理利用起来,高水平、开发类型新颖的项目就可以作为投资的主要方向,从而使中国从原来的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企业在注重利率变化的同时,还应从市场需求出发,切勿盲目扩张项目的投资规模。对于那些尚未实施的项目,则要进行整体的评估。评估时,可从项目周期、项目收益、项目经费和利率走势等入手,从而更好地对项目进行整体把握,抓住其有利时机。
总之,利率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利率政策实施得当,能有效促进企业甚至是行业的发展,反之,则会产生反作用。利率和企业投资存在着重要的联系,企业在进行投资前,应重视利率对企业的影响,选择适宜的投资时机和方式,科学决策,合理规避风险。
四、利率调整对私人储蓄影响
一般而言,央行主要通过降低基准利率的方式来刺激居民投资和消费,以减少当期的储蓄。
近年来爆发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增速的减缓,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低需求、通货紧缩等现象,实际的利率不断下降,商业银行从自身安全考虑出发,不再将钱用于放贷刺激经济,而是放到了央行里面。在此背景下,ZLB (Zero Lower Bound,零利率下限)的存在对于各国央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导致他们无法有效利用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对此,他们开始采取新的对策NIR来改变这一现状。NIRP手段能有效促进消费和投资,使其逐渐摆脱经济衰退、均衡利率下降的颓势,实现预定的政策目标,摆脱ZLB对经济方面的约束。
目前,研究者对于利率的变动和储蓄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具体而言,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中一方面为替代效应,另外一方面则为收入效应。所谓替代效应主要指的是利率、储蓄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正相关。即通过提高利率来引导人们对消费进行调整,通过减少消费的方式不断增加储蓄额;收入效应则指的是利率和储蓄的关系为负相关关系,即通过降低利率引导人们进行更多的储蓄,目的在于补偿由于利率下降而导致未来收入减少的状况。在实际中,可能会出现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而对储蓄产生较大的影响,此时,利率下降、预防性储蓄需求则不断上升。
因此,该动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跟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此处的环境不仅包括经济环境,还包括当时的政策环境。源于此,利率对于储蓄的影响的实际情况则是根据两个效应的强弱进行了有效的区分。此外,利率自身的水平、人们的知识水平等因素也是影响它的重要因素。
本文通过研究后发现:不同的政策利率区间及宏观环境下,预防性储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和利率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相对强度大小具有紧密的联系。具体来说,指的是私人储蓄和实际存款利率二者的关系为非线性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第一,当政策利率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大于1%) ,那么,实际的存款利率对于储蓄的影响主要以替代效应(正向)为主。
第二,当政策利率的浮动空间为0.5%~1%,此时,替代效应则被收入效应取代,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呈现降低的状态。
第三,当政策利率继续下降,降到0.5%以下时,占据主导地位又变成了替代效应 ( 正向),此时的货币政策恢复了有效性。
第四,当政策利率计入到负利率时代之后,利率对于储蓄的影响还是以替代效应为主 ( 正向),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会逐渐增强。
(本文作者单位:湘潭大学经济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