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作文教学立意升格策略探究

2020-07-14周一新

课外语文·上 2020年7期

【摘要】作文是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写作立意是学生写作前对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把握。由此可见中学生作文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章的立意。当前学生作文立意单調、陈旧、肤浅导致作文千篇一律效果不佳。立意升格是目前初中生作文教学急需关注解决的问题。如何使立意丰富、新颖、深刻并存?笔者提出三个策略,即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制约;打开多元化视角,寻找平凡中的不平凡;塑造象征意象,挖掘哲思深度。

【关键词】作文立意;独特体验;多元化视角;意象象征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9-0129-01

【本文著录格式】周一新.初中作文教学立意升格策略探究[J].课外语文,2020,19(19):129,13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地表达真情实感。作文中的真情实感、价值导向就是立意。学生通过审题立意,确定写作方向以及素材选择。可见,文章的立意直接关乎作文效果。

好的立意升格,应当是将原本单调、陈旧、肤浅的立意升格成为丰富、新颖、深刻的立意。怎样才能做到呢?笔者提出以下三个策略进行探究。

一、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制约

常规作文指导方式是老师提供作文题目,学生根据题目进行选材。本来选材过程就是一个审题立意的过程,但是学生往往会拈轻怕重,只是从材料中挑选一个能够说清楚的事例作为自己叙述的主要内容,最终形成一篇质量一般的作文。这种情况下老师会指导学生从叙述内容中寻找感情突破点,从而组建一篇立意清晰符合规范的作文。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是以教师为主体开展教学,缺乏对学生主体体验的重视,就算学生在被指导的过程中有所抒情也不过是写出了教师的理解和情感,并非来自真情实感。同时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了制约,生搬硬套的模式也影响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对学生写作质量的提高效果不大。

作文立意升格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生活体验,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比如常规作文题《我的母亲》,学生往往选取母亲琐碎的唠叨场景或者送伞送水果等小事片断表现母亲对孩子的关心从而表达对母爱的歌颂。学生选择这类素材是因为经常发生,不用费事回忆挑选;选择这类立意,是因为行文容易操作,写作任务可以快速完成。但作为教师很清楚这类素材立意浅显单调,难以形成高质量作文。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强行要求学生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细节去描述母爱,而要尊重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认识到写作文不但是对自己能力的训练,更是独特真实情感的再现,不能为了写而写。在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中,作者趴在母亲背上朦朦胧胧地看花灯,也朦朦胧胧地看母亲,“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松所见着的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这才是作文需要的独特体验。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真实感受、独特体验;探寻事件中内心多层次的感受。比如明确某一次争执后跟母亲之间的对立、误解,最后母子间谅解的心路历程。只有真正理解了母亲的不容易,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内疚、感激到底是什么滋味。这些感受属于学生的独特体验,别人无法感同身受,更无法复制,那么学生再次行文的立意就比单纯歌颂母爱的单调立意丰富丰满得多。

二、打开多元化视角,寻找平凡中的不平凡

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展示了一个新的立意视角。文章讲述了体弱怯懦的小亨特跟着小朋友攀登悬崖,由于害怕上不去下不来,最终在父亲的呼唤下专注于脚下的每一步最终脱险的故事。一般情况下类似选材的作文中学生立意往往是歌颂父爱的伟大,或者通过刻画人物战胜怯懦的心路历程来体现人物的成长。这样的立意比较普通陈旧。作家却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人生道路总会遇到各种困难,怎么解决这些困难呢?那就专注脚下,一个一个解决,迈出一步是勇敢,再迈出一步就是胜利。用发散的眼光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用多元化视角审视一份素材,提出不同的理解和主张,这样才能在众多写作中脱颖而出。

要注意的是立意升格的秘诀不在于登上高大上的道德制高点,而是回归真实的平凡。平凡并不意味着陈旧和平庸。同样写小人物,学生关注到学校打扫卫生的阿姨,写下阿姨每天的劳作,称颂阿姨的牺牲奉献。人是真人,事情也是真事,但歌颂的态度却不太真实。汪曾祺写校工老鲁,“校长说:‘饷是一两个月发不出来的哩。老鲁说不要紧的,只想清清静静地住下,在队伍上时间久了,不想干了,能吃一口这样的饭就行”。不计较得失的老鲁是真实的,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平凡而生动,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作者的写人叙事中蕴含了对底层小人物的尊重和对他们命运的关切。由此可见写人叙事中的“新”并不一定要刻意寻找新人新事,打开多元化视角审视题目与素材,往往能从平凡中寻找到一些不平凡的况味。

三、塑造象征意象,挖掘哲思深度

发意即立意,为什么文章立意要如此删选之后才能用?自然是为成就佳作的可能。人的一般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立意选择上尤其如此。透过世间的纷纷扰扰,自然界的花草虫鱼在作家眼里也会承载人的行为、性格、情感等,作者可以将它们塑造成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也可以从它们身上挖掘哲思深度。

比如冯骥才先生的《珍珠鸟》,虽然珍珠鸟很怕人,但是由于“我”为它们创造了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精心呵护它们,才使得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给“我”带来情意,从而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要靠彼此的信赖等。在这些文章中作者的立意脱离了个人层面,目光触及社会时代层面、心灵哲思层面等。

在学生作文立意升格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塑造象征意象,挖掘作文的哲思深度。比如苏州中考题《晨》、南通中考题《生命的芳香》等,高分作文往往是挖掘意象象征意义,将晨、芳香这样的事物塑造成希望、正能量的象征。学生的作文中也有阳光、雨露、微笑、礼物等具体事物,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将作品中的意象提炼出来,塑造它们的象征意义,围绕它们书写故事,抒发情感;同时多与社会时代、哲理思考联系,挖掘思考深度,使立意更有深度。

综上所述,初中写作立意升格训练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教学活动,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不断探究。要改变目前初中生作文立意单调、陈旧、肤浅的问题,升格学生作文立意,确定丰富、新颖、深刻并存的立意,教师要在日常训练中打破旧思维制约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拓宽学生视角寻找素材中的不平凡,塑造意象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挖掘哲思深度,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形成积极向上的个性,从而真正实现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