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 生成 生命
2020-07-14董雪芹
董雪芹
摘要:生本理念,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思想,它的核心是: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生具有无限的学习潜能。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课题实施策略、成效、数据对比分析、课例说明多方面进行综合阐述,生本是理念,开放是本质,获得发展是结果。
关键词:前置性作业;合作探究;自主发展 開放
一、我们是否真正的敬畏生命?
我校的办学理念:一切为了学生,让学校充满生命活力。与生本理念不谋而合。印度哲学大师奥修曾说:“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理想的教育应该如那合脚的鞋,让受教育者感受不到教育的存在。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相信每位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有如下困惑:
1.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自主学习难以完全实现;
2.学生的课堂活动很热闹但效率不高;
3.单一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产生以上问题的一个重大根源,是由于教学策略和方法不当而造成的学生厌学、受压抑、无心向学。我们作为教育者要尊重每一个孩子,象周弘老师那样推行赏识教育。
二、我们的研究成果卓有成效
实验结果表明,一如既往实施生本课堂的班级的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习惯、自信心、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都要明显比对比班好。因为这是一种充分尊重学生、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生本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学习能量,学生掌握了学习的自主权、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得到了无法预计的扩展。
三、让生本逐渐个性化
前置性作业是生本课堂的重要表现形式,但不是“生本课堂”的唯一表现形式。有了前置性作业的课堂不一定就是“生本课堂”。前置作业总体要求:内容是多元的,形式是多样的,操作是简便的,评价是及时的。
(一)课前小研究要突出根本、开放和简明
我认为前置性作业应做到如下两点:一是简单,表述简洁明了,数量得当,难度适宜,确保每位学生都有能力完成;二是根本,抓住知识的主线、学习的重难点和数学思维的关键。
镜头一 :张大爷用18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请将你想的过程用一定的方法表达出来。)
镜头二:小数大小的比较
一只雪糕0.8元,一根棒棒糖0.5元,哪个贵一些?请把你思考的过程在作业纸上写出来(可以画图)
“抓住根本,设计出有效的前置性作业”成为影响一堂课能否顺利的关键性环节。至于前置性作业的形式,可以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需要、学生的知识水平灵活选择,可以是书面作业,也可以是简单调查,有时甚至可以是一个问题。
(二)“小立课程,大作功夫” 的课程观
以学定教,有利于结合学生的既有经验和调配其内部的资源。在教与学的关系处理上,我校高凌峰老师在《莫比乌斯带》教学中为我们重点树立了“小立课程,大作功夫” 的课程观。
课例:《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生本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学习,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高老师设计了四个不同层次的操作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
数学活动一:做普通的纸圈
1.(出示一张长方形纸条)观察:这张长方形纸条有几个面?几条边?
2.你能把它变成两个面,两条边吗?
学生尝试操作,交流做法。观察比较:面和边发生了什么变化?
数学活动二:做莫比乌斯圈
1.提出问题:你能把这张长方形纸条变成一个面,一条边吗?
2.学生尝试操作
3.交流做法(如果学生有想法,学生代表演示自己的做法;如果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教师展示做法)
4.质疑,生成问题。
师:看到这个纸圈,你有没有问题要问?
数学活动三:验证莫比乌斯圈
1.问题:这个纸圈是不是一条边、一个面呢?你有办法检验说明一下吗?
2.学生尝试检验说明。
数学活动四:创造纸圈
1.沿1/2线剪
猜想活动:如果我们沿着中间这条线把纸圈剪开,它会变成怎样的呢?
操作验证,请大家动手剪一剪,去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2.沿1/3线剪,沿三等分线把莫比乌斯圈剪开,你发现了什么?
在高老师的生本教学课堂中,学生由衷地发出:“太神奇了!”、“继续剪下去会怎样呢?”只有当“教堂”变成“学堂”时,课堂才是生动的、生成的、生态的和生命的。
四、生本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面对生本课堂,我们曾经动摇、质疑,但是我们坚决不放弃,因为“以生为本,激发兴趣、自主学习”的理念是不会错的,问题出现在我们如何体现这些理念的方法有待改进,通过深入实践研究探索出如下策略解决:
1.课堂上首先创设趣味和问题情境,上课伊始,用“疑问和趣味”引领学生学习,让自主学习得以实现。
2.备课时老师改变只备知识、能力目标的习惯,把设计学生活动作为备课的重点。现在,小组合作时,组长组织能力增强,合作目标明确、要求更具体,学生展示能力培养更到位。
3.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发展为:“课前探究(预习)——激趣引入——生成问题——自主研究、合作探究——汇报与展示,形成结论或产生新疑——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游戏竞赛活动——总结、反思与质疑”。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郭思乐;教育: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J];教育研究,2004,(12).
[3]郭思乐;生本教育的教师观:从“纤夫”到“牧者”[J];课程教材教法,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