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时政短视频创作传播策略
2020-07-14谢红莫春盛
谢红 莫春盛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广电传统媒体转型升级之时,时政短视频如何创作,如何将独家资源转变成影响力、传播力。文章从提升创作战略高度,打造时专业化生产,把握创作话语规律等方面进行阐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 媒体转型 短视频创作
纸短情长,见字如面;视短情长,传媒阵地。短视频成为当前新媒体传播重要的传播形式。长期以来,时政新闻多用来传递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重要会议以及领导讲话精神等,显得严肃、刻板有余,鲜活、灵动不足。如何将短视频运用到时政新闻的报道上,以全新的运作与创新突破,主动将短视频优势延伸至新媒体舆论场,将独家资源转变成影响力、传播力,讲好发展故事,力促广电传统媒体转型升级是新时期做好宣传工作的重要课题。
提升时政短视频创作战略高度
在融媒体时代的当下,短视频已经成功“霸屏”手机移动端,成为当前社会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出口。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短视频的用户增长将近5400万,达到了6.48亿,从2018年6月开始短视频就已超过了长视频,成为网民最主流的视听传播形式。抖音、快手、梨视频等新兴的短视频运营商以生活、音乐、美食、教育、宠物、母婴、旅游等方面内容为抓手,占据了大半流量空间。传统主流媒体近年来在短视频领域也是脱颖而出,大家在自己擅长的新闻领域寻找突破方向,把时政、民生、社会热点等关注比较高的新闻题材,用短视频的方式去解读、重构、传播,短视频传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时政短视频,不管从中央到地方媒体,都涌现出一批爆款。2017年,央视网熊猫频道《熊猫宝宝“奇一”撒娇抱大腿》的57秒短视频,在海外Facebook平台收获9.8亿次浏览量。2018年,央视出品的时政短视频《初心》走红,点击量超过12亿,创下时政短视频传播的新纪录。新华社创意出品的《红色气质》《国家相册》等时政短视频精品力作也累计获得观看量超过2亿人次,成为引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舆论场的现象级作品。53秒短视频《江西吉安:百岁老奶奶爱学习》是吉安广播电视台以传统的吉安新闻联播电视新闻为依托,通过融媒体平台“爱吉安”适时制作的可视化全媒体产品。短短的53秒将有71年党龄,年近百岁的老党员刘桂兰坚持每天学习党的新知识在手机APP上进行推送,使新闻呈现更加立体直观,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这个短视频一经在爱吉安上推出就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度,并被学习强国选用。为推动吉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吉安广播电视台联合市委组织部策划摄制了短视频《我的初心故事》,他们中有用真心换真情,舍小家顾农家的驻村扶贫第一书记;有退伍不褪色,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退伍军人;有三十年如一日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的村支书,有不畏苦、脏、累,甘当“铺路石”的养路工。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充分展示吉安基层干部对初心使命的感悟、传承和对党事业的忠诚、担当。重大主题报道短视频化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把“高大上”的政治主题用短视频讲得“走心”成为传统媒体探索的趋势。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短视频的风口,昭示“读秒时代”的来临,时政短视频将成为新媒体传播最重要的舆论阵地。在壮大网络主流舆论的当前,传统广电媒体要提升时政短视频创作战略高度,将传统广播电视的制作力量和优势转化为短视频的优势,有效抓住这一转型风口,沉下心来创作一批时政短视频精品,打造一批时政短视频栏目。
打造时政短视频专业化的生产
短视频的碎片化传播是读秒计时的,最短10秒,只有45%的用户可以坚持看到30秒以上。要从“视短情长”上待命立身,时政短视频必须使受众“秒懂”内容,立刻知晓主题,这就给时政短视频的创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对传统广电传媒来说,投身短视频这片传播新蓝海,在技术层面上需要解决的問题不多,进入成本和门槛较低,但在制作方式、复合融合上确需要进一步探索。
高品质的时政短视频需要整合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传播符号,从策划创意、前期采访、脚本撰写、后期制作,每一项都需要达到专业水准,同时将无人机航拍、VR、H5、动漫、图解、图集等前沿技术融为一体。为了保证短视频的感染力、表现力、冲击力,甚至在每一帧画面的制作上都需要下很大功夫。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吉安广播电视台推出《我和我的祖国》口述短视频,讲述不同行业阶层与祖国同命运的人物,挖掘他们人生中重要的、记忆深刻的故事,透过个人命运轨迹展现新中国的变迁。吉安广播电视台还多部门合作发挥广电特色,使用航拍、VR等技术,将吉安国庆夜景配上60秒《我和我的祖国》歌曲,用音乐元素把控气氛和节奏,并创新剪辑手法,使受众在观看时能够零距离参与其中,深切感受新吉安的巨大变化,用绚丽的夜景祝福祖国。视频发布至爱吉安和抖音平台,多平台推送使这个视频的阅读量达到近10万。电视新闻拥有独家的时政视频资源。目前,在电视传统媒体中,虽然掌握着专业制作视频的能力和设备,但时政短视频内容的生产还处于探索阶段,不具备规模化、专业化团队,在时政短视频制作水平上尚有欠缺。站稳短视频这一风口,传统媒体不仅需要人的转型、机制的转型,更需要专业化视频内容生产方式的创新。推出独家时政短视频,并非单个部门的责任,从选题、生产到传播,应该多部门协同联动,立足自身独有的时政新闻资源,一体化创意,融媒体定制化制作。2019年8月25日,央视《新闻联播》入住快手的同一天,《新闻联播》抖音账号正式开通,发布的第一条视频内容是邀你一起“抖起来”。该视频获赞超过1200万,评论超过10万条。从1978年1月1日正式开播至今,《新闻联播》从黑白录播到高清直播,从国家电视台到社交媒体,从电视新闻到短视频,时代的万千变化都一一印证在这档电视新闻节目中。
因此,传统媒体需要以短视频赋能为导向,汇集营销、编导、摄像、后期等专业人员,制作风格统一,主题鲜明的时政短视频内容,重构生产、流程、叙事,抢先建立起时政短视频的传播套路和内容壁垒,在这个基础上扩展时政短视频的栏目化、系列化、产品化、品牌化和调性化的探索。
把握时政短视频创作话语规律
短视频最大限度地解放了受众个体自娱自乐自播的新鲜感和分享心理,这是它在自媒体和社交媒体上大受欢迎、使用活跃度趋高的深层次原因。而在短视频生态系统中,时政短视频往往有其独特的话语体系、定向目标传播渠道和鲜明导向的立体传播策略,如何在移动新媒体上形成刷屏点选之效,并形成多轮再传播效应,关键不在视频长短,而在是否能以小切口展示大主题,其创作中必须遵循以下几个规律:
在于立意巧思。十几秒内要引发共鸣,需要创意呈现和全新表达。如何把短视频自我分裂的碎片化传播体系代入時政新闻准确性与严肃性交织的话语体系,达到交互、沉静、想像的传播效果,其最前端的设置来自立意。不能单纯以蹭热点、制造爆款的心态来做时政短视频,立意的高下将决定两者的融合程度。时政短视频既要摆脱主旋律题材的“高冷范”,又不能像商业作品单纯追求“眼球效应”,立意巧思唯有坚守导向、以情动人,才能成就融合传播。
在于观点表达。观点要鲜明。时政短视频与传统新闻视频相比,从受众收视心理角度而言,最本质区别是受众距离观点表达与接受的体验距离缩短了。时政短视频的观点表达必须以情感共鸣、思想共识、价值认同、信任达成为基础,有效穿透场景、穿透受众、穿透平台,摆脱单向度、单一化的传播格调,使观点表达极其鲜明。受众在强烈共鸣的同时,自然萌发在手机中分享的冲动,产生裂变式的二次传播效果,从而形成传播的点击效应和穿透效应。例如,中铁四局在福建龙岩改造一个火车站只用了9个小时,相关的短视频被梨视频分发到全球的网络上。特斯拉的老板看到并转发了这个视频,还评价说,中国的基建速度是美国的100倍。这样的短视频表达的中国力量,观点非常鲜明。
在于内容讲述。用户的时间不断趋于碎片化,直观性、亲切感等都是短视频独有的传播优势,不拖泥带水,也没有叠床架屋,摆脱了传统时政报道的桎梏,短视频能够让时政报道更加柔软。例如,快手的“短视频、直播+扶贫”通过具体的新闻人物、事例,以明快群众化的语言,将脱贫攻坚时政报道落实到具体的人物上、事实上,从而使内容讲述具象化,“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在于叙述组织。30秒讲清楚,前15秒就要抓住受众的思维。时政短视频应该有极强的逻辑性,通过独特的呈现方式和观察角度,让流动的影像自身有其清晰的逻辑,更可触可及,更有生命力、影响力,轻剪辑、深阅读才能使时政短视频展现更多的细腻生动而又感人的细节。
在于守正创新。时政短视频的生命力应该在守正出奇,创新制胜。遵循受众在哪里,主流媒体的阵地和触角就要伸向哪里。上亿名青年在刷短视频,主流信息不能缺席。传统媒体的短视频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将会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未来的青少年。时政短视频作为这一先锋触角,必须把内容视频化、把服务视频化、把知识视频化、把宣教视频化,让不同年龄层的受众都愿意接受,都能受感染,都能传达出传统媒体想传达的核心价值。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诗人,古诗中的五言绝句,总共才20个字,但好的五绝千古传唱,要信息有信息,要意境有意境,要情怀有情怀。时政短视频符合潮流和传统,期待广电媒体在时政短视频上率先重点发力,走出一条媒体融合的创新之路。
(作者单位:吉安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