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塔县博物馆馆藏陶灶模型研究

2020-07-14桂霞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8期
关键词:汉代墓葬

桂霞

摘 要:汉代流行厚葬之风,受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等思想的影响,在随葬品中和生活存在密切联系的灶模型逐渐增多。通过对随葬陶灶的分析,能够了解汉代人运用炉灶的具体情况和他们对于饮食的重视。

关键词:汉代;墓葬;陶灶

灶陪伴人类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演变,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目前,我国已知时代最早的陶灶出土于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顺山集遗址。顺山集遗址是江苏境内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年代在距今8000年前。

陶灶就是祭祀和陪葬用的仿实物缩小制作的陶质炉灶。汉代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长期纷争,社会趋于稳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汉代的制陶工艺日益发达,生产资料丰富之后,陪葬品逐渐多了起来。汉代人有事死如生的传统,即生者死后,陪葬品除有墓主人生前所用之物外,还要用陶制的日常生活所需的明器作为陪葬品,最为常见的便是房屋宅院、灶台灶具、牛马猪羊等陶瓷制品。《释名·释宫室》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灶,造也,创造食物也。”基于此,我们能够了解到灶属于人们生活中十分常见与重要的物品,是汉墓中最为常见的陪葬明器。

1 金塔县博物馆馆藏陶灶模型

1987年,金塔县文物普查队在东沙窝臭芦草窝墓群采集到了陶灶,经研究其为东汉晚期的随葬品,大多为长方形和马蹄形,2002年被甘肃省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马蹄形灶(图1),汉代,长23厘米,宽20厘米,高9厘米,灶身较宽,上有三个圆口,其中的一个口上有小釜,一侧有四方口。西汉早期之后的灶身逐渐增长。图中马蹄形陶灶设置了三个火眼,两个小的在前面,大的在后面,形成等腰三角形。

绿釉陶灶(图2),汉代,长21.2厘米,宽18.6厘米,高9.2厘米。该藏品质地为绿釉红陶,东汉晚期随葬明器。

灰陶灶(图3),汉代,直径19.5厘米,高13厘米,完整,征集而来。

2 汉代陶灶的演变

汉代的灶由灶身、灶门、火眼、烟囱及釜甑构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陶灶形态各异,从灶形上来看,有长方形、方形、圆形、马蹄形、拱形等;从胎质和釉色上看,有灰陶、红陶、黑陶、绿釉陶、黄釉陶、绛釉陶、覆彩陶等。灶门有方孔、拱形孔,有落地或不落地的,釜眼有单眼、双眼、三眼甚至多眼。灶面装饰内容也非常丰富,通常模印鸡、鸭、鱼、肉、鳖等各类食物,还有碗、盘、刀、钩、铲、勺、瓢等炊具。灶壁上刻有龙虎怪兽、庖厨等,造型生动写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两汉时期是我国灶的定型阶段。西汉前期的陶灶形制相对较为简单,多是1个火眼,灶具多为素面,装饰较少且简单,多为几何图案,出土数量不多。西汉中期,灶具上的装饰逐渐增多,纹饰丰富,灶的四壁和灶面上都出现了表现生活场景的精美装饰,如模印食品和厨房用具。灶面火眼开始增加到2~3个,在灶面边缘和侧面出现刻画的纹饰,这表明陶灶在随葬陶器中的地位日趋重要。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灶面有3~4个火眼的陶灶出现,说明灶的效用得到进一步提高,这一时期作为随葬品的陶灶模型也达到制作的鼎盛期。东汉中期,社会动荡,灶具的制作日渐草率,在装饰上也相对简单。尤其在东汉晚期以后,随着陶质随葬品中家畜、家禽模型及奴仆的流行,陶灶在随葬品中的地位开始下降,不仅数量减少,工艺也较粗糙。

3 陶灶模型在汉代流行的原因

早在新石器时代,明器就已经兴起,商周时期已成为一种常态。随着明器使用的不断发展,汉代明器达到了发展的高潮时期。西汉中期,厚葬之风悄然在各个地主和官僚阶层中兴起,再加上事死如生及事亡如存思想的影响,和生活存在密切联系的灶模型随葬品逐渐增多。《论衡·讥日篇》记录:“推生事死,推人事鬼。见生人有饮食,死为鬼,当能复饮食,感物思亲,故祭祀也。”基于此,汉代人认为人死后的生活和现实生活相同,就好比去到另外一个世界生活,为了能够让死者可以过和生前一样的生活,于是就产生了明器,将生活中會用到的器具通过各类工艺做成明器。通过对各类陶灶的研究,可了解到汉代人运用炉灶的具体情况和他们对饮食的重视。

陶灶模型在汉代流行的原因有多种:其一,两汉时期经济政治正在逐渐强盛起来,汉文化得以形成,并且事死如事生的思想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人们逐渐追求富足的生活,认为死后应同样拥有美好生活,因此通过模型明器来祭拜亲人及朋友。其二,在汉代人的观念中,认为人死了会在另外一个世界生活,形成了事死如事生的思想,会为死者准备日常使用到的相关器具。在此背景下,陪葬陶灶逐渐流行了起来,同时和案、盘及勺等配套。其三,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在汉武帝时期,祭灶也属于追求仙道的一种方式,进而也使祭灶逐渐盛行。

陶灶的不断演变,是人们对灶台进行改进及对火能够充分运用的具体表现。陶灶多样的风格还能够体现出汉代人高超的制作工艺及想象力,对当时人们的生活和饮食习俗予以了展现,有利于对汉代社会的研究,其历史价值与收藏价值较高。

4 陶灶模型对汉代生活的再现

对陶灶进行深入研究,能够对汉代人的食物种类以及炊煮方式进行全面的了解,并收集汉代人的饮食文化、思想信仰和生活习俗等信息。汉代陶灶以素面为主,只有极少数装饰纹饰,并且也只有达官显贵才会在陶灶上雕刻各种精美的纹饰,以此来表现生前的尊贵。汉代灶台多为方形或马蹄形,前有火门,后有烟道,方便添柴做饭。从图1的马蹄形灶可以看出制作者丰富的想象力,相应的工艺十分巧妙,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汉代生活。对于有几何纹及云纹的陶灶,属于对线条组合的抽象运用。《楚辞·招魂》中提道:“网户朱缀,刻方连些。”在陶灶两旁或上部雕刻网状纹,涂上各种颜色,此种装饰可能是为了镇邪。云纹的出现和当时所崇尚的升仙存在紧密的联系。

5 结论

汉代陶灶不仅揭示了汉代人的丧葬习俗,还在很大程度上使我们了解到汉代人的生活习惯、饮食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为我们深入研究汉代文化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也影响了后世灶具的基本形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1]汪文忠.汉代陶塑审美特征对中国现代陶艺创作的启示[J].陶瓷,2017(1):60-62.

[2]熊丽萍.浅说河南出土两汉陶灶文化[J].理财,2017(8):48-57.

猜你喜欢

汉代墓葬
河南渑池发现42座春秋戎人墓葬 形制与陆浑戎王墓基本一致
二里头遗址发现高规格夏代墓葬
四川地区战国墓葬概况
合肥出土的汉代熊形铜器足小考
河南洛阳发现曹魏时期大型墓葬
汉代岭南的贡纳情况述略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敦煌汉简字体特点研究
论汉代女乐繁荣的原因
无故不窥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