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动”起来
2020-07-14汤建彬
汤建彬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意识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摒弃教师掌控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尝试运用“计算、拆字、绘画”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人口问題传统文化民族精神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意识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对于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学生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枯燥单调。不良的“第一印象”导致许多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不感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摒弃教师掌控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一、“算”出来的人口问题
目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问题凸显等新特点。如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为此,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时,对于“发展中的人口问题”这一知识点,笔者课前安排学生分组查找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人口数据。有学生找到了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中国总人口数据,有学生找到了美国、英国、法国与俄罗斯等其他国家的人口数据,还有学生找到了我国每分钟、每天、每月的新生人口数据。课堂上,笔者结合学生找到的各国人口数据,出示各国的国土面积,并请学生分组算一算这些国家的人口密度。学生经过简单计算,惊讶地发现:我国的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千米143人,是世界人口密度的3.3倍,而且从现实状况看,人口分布很不均衡。甚至有学生结合自己找到的我国新生人口数据,通过对比得出结论:我国仅2018年新出生的婴儿就有1500多万,与很多国家的总人口数相当。学生惊讶之余,明白了我国的人口压力确实很大,不实行计划生育,将成为我国巨大的负担。
理解这一点后,有学生很快提出质疑:既然我国人口压力大,必须实行计划生育,为什么现在还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笔者随即出示近几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我国每年新增与死亡人口数,让学生思考我国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别是多少。学生计算后发现,我国的人口出生率接近千分之十,而死亡率维持在千分之八左右。对此,笔者进一步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将不断延长,日益严重的社会老龄化问题将给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
看着自己动手算出来的数据,学生自然明白:计划生育政策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优化。人口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才是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最终目的。
动手计算使原本很枯燥的一节基本国策知识课,成为提升学生理解、记忆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的有效载体。
二、“拆”出来的中华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怎样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第五课《延续文化血脉》时,笔者从中国的汉字演化入手,让学生动手拆一拆汉字,在对汉字的文化内涵进行解释的过程中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先以“男”字为例。从结构来看,该字由“田”和“力”两部分组成,意为在田地里用力干活。在古代,农耕乃男子之事。这是传统农耕时代的典型特点,也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经济根源。之后,笔者又列举了“休”“家”等易理解的汉字,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拆解、说明这些汉字的含义。有学生很快对“家”字提出质疑:“豕”代表“猪”,为什么房屋里面要养猪?笔者适时补充:在农耕文明时期,猪作为六畜之一,是重要的物质财富和祭祀供品。从质疑到解惑,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也有了深刻的感悟。
当笔者提问“和谐”怎么解释时,有学生很快将“和”字拆解为“禾”和“口”,认为禾苗代表粮食,口代表嘴说话,据此理解:和谐就是在一个国家里,每个人都有饭吃,有保障,每个人都能平等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一个简单的汉字拆解出了国富、民生、平等的价值内涵,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有了更深刻的体悟。此时,笔者顺势总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从让学生听教师讲,到让学生动手“拆”汉字,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夯实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坚定了文化自信。
三、“画”出来的民族精神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人民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帮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对当代人的激励作用,是九年级上册第五课《凝聚价值追求》的主要教学目标。为调动学生的兴趣,笔者改变了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尝试让学生动手画一画。
课堂导入后,播放《苏武牧羊》的传统音乐,让学生伴着音乐简单画出“苏武牧羊”的景象,并要求学生能通过一两个细节表现出民族精神,画作完成后,要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解读。这一做法看似简单,却是建立在对民族精神这一知识点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有学生画的是一根光秃秃的旌节,他这样解释自己的画作:“苏武出使匈奴被流放至贝加尔湖放羊19年,与其相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旌节和一群羊。苏武每天握着这根旌节,日复一日,旌节变得光秃秃的,但是他依然没有放弃内心的追求,心向南方,思念家乡。所以,我用一根光秃秃的旌节表现他的爱国精神。”
这一教学设计考查的不是学生的绘画能力,而是让学生在揣摩历史典故的过程中,理解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理解了民族精神,并将其内化为自觉的情感和价值追求,这样的教学效果远远好于简单的知识灌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