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己的内在小孩相遇
2020-07-14董婵霞林国耀林美芳
董婵霞 林国耀 林美芳
〔摘要〕心理贫穷导致来访者没有安全感,对自我价值不认可,极度自卑的同时又极度自尊。一次坐车经历让来访者自暴自弃,出现心悸、便秘、疲倦、窒息感、失眠、焦虑、头痛、经痛、食欲不振等临床压力症状。内在小孩理论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内在小孩,因为童年的一些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有被伤害的经验,导致内心一直保留在脆弱、受伤,需要被关注的状态。心理老师引导来访者与内在小孩相遇,重新满足自己的需要,疗愈自己。最后来访者学会了关注自己,敢于面对过去的家庭变故,不再一味地逃避现实与挫折,投入备考并顺利考上大学。
〔关键词〕内在小孩;心理贫穷;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7-0039-04
一、个案基本情况
晚晚(化名),女,高三理科生,成绩稳定在前三名,父母和老师都对她寄予厚望。原本性格开朗的她最近却越来越消沉了,舍友还反映其在宿舍哭了几回。班主任刘老师找晚晚深谈了两次,效果却不如意。晚晚的各科成绩开始下滑,深入了解后,刘老师觉得可能是孩子心理压力太大了,所以叫她到对附属中学学生免费的专业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
据了解,晚晚中考时恰巧父亲得了肾衰竭,家里变卖田地和到处借钱才凑够给父亲做换肾手术的巨额费用。父亲手术成功,但巨大的债务让本来考上重点高中的晚晚入读无望,最后去了不但免学费还每个月补贴伙食费的镇普通高中就读。在家庭变故中晚晚埋下了自卑的种子,一些无知者的冷嘲热讽更是让她的自尊心越来越强。
上初中时,晚晚成绩排在年级前十名内,考上重点高中是意料中的事,可因家庭的变故,她不得不来到普通高中就读。每当听到以前的师生讨论她为什么不读重点高中时,晚晚就觉得心如刀割,虽然知道别人也是惋惜自己,可她的被剥夺感还是不断增强。畢竟是高一的新生,晚晚后来也没多想,她更加专心、努力地学习。高一第一次模拟考,晚晚考了全年级第二名,高二文理分班后,她一直保持理科班前三名,家长、老师以晩晚为荣。可最近的一次坐车经历让她一下子感觉精神崩溃了,“车上很多以前初中的同学,他们认出了我,好几个老同学热心地问我去哪读了,我发现我一下子答不出来,面对在市区重点高中就读的同学,我无法说出自己是在镇上的普通高中就读。我感觉自己上错了车,在这么近的镇上读书,就不应该坐这么早的车去学校,不这么早就不会遇到以前的同学了,也不会如此尴尬了……”晚晚有点抽泣起来,然后用更卑微的语气说:“人海中我还见到了他(晚晚初中时暗恋的一个男生),我瞬间觉得无地自容,就像电视剧里演的:他是高高在上的钻石,而我已是尘埃里的一粒沙。”情不自禁地痛哭后,晚晚来了这么一句话:“我不想那么认真地备考了,也许考上了也没钱读,再说了,也许我都上不了二本。”(晚晚就读的镇高中每年能考上二本的学生只有约十个)
目前,自暴自弃的晚晚已有心悸、便秘、疲倦、窒息感、失眠、焦虑、头痛、经痛、食欲不振等临床压力症状。
二、分析评估
心理老师给晚晚做了两份测试卷——“认识你的内在小孩”“你有没有好好照顾你的内在小孩”。第一份测试卷,晚晚竟然得了160分(18道题目,满分180分),分数越高表明被测“内在孩童”越是需要被关爱、治疗和成长。第二份测试卷,晚晚才得了35分(10道题目,满分100分),分数越高代表被测越能关注、照顾内在小孩的需求与状况。
此结果表明:晚晚忽视自己的内在小孩太久了,忽略了自身内心的需要,自我状态的冲突影响了她正常的心态和学习生活。通过和晚晚沟通,心理老师挖掘出造成晚晚心理风暴的两个主要原因。
(一)心理贫穷带给来访者的心理阴影
1.贫穷使晚晚形成自尊心与自卑感都很强的“双重人格”
和马加爵类似,心理贫穷导致了这个女孩子没有安全感,对自我价值不认可,觉得自己不配爱人,也不配再被人爱,出现交友、恋爱等连锁反应。同时没有冒险拼搏精神,不敢去尝试新的东西,甚至连和昔日同学坐同一班车上学的勇气都没有,这种低自我认知感会对社交带来困扰。
心理贫穷使晚晚极度自卑的同时又极度自尊,特别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每一件事上都极力维护自己的自尊,生怕受到轻视或怠慢,形成了不甘人后的心理特征。这样一种“双重人格”往往会导致心理贫穷后遗症。
2.心理贫穷促使晚晚形成消极自我、自我封闭
据晚晚自述,自读高中以来,她从未和在重点高中就读的老同学联系过,只是和几个因中考不理想也在普通高中就读的同学偶尔联络,她大多数时间只和觉得“同是天涯沦落人”的高中同学玩。高中老师、同学的赞赏让她有了学下去的勇气,让她觉得自己是个优秀、有价值的人。两年多的时间里,晚晚封闭自己,回到老家也很少出门,只为了不遇到初中时的老师和同学,不想听到那些有同情也时有不屑的声音。舅舅和阿姨让她多和其他重点高中的同学交流,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可晚晚没有这么做,她觉得会伤自尊。
3.心理贫穷使来访者形成不信任关系,缺乏自信
晚晚经常处于一种防备心理,无意识状态的防备和不信任映射到她和他人的关系上,从而有了隔阂,造成了她的独来独往。缺乏自信使晚晚形成了讨好型人格,习惯性地做好学生、好孩子,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不好意思表示拒绝,甚至不敢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过分在意原生家庭的给予,忽略了自我创造
一次坐车经历让晚晚的负面情绪像洪水一样泛滥,她内心的高自卑与高自尊让她很在意原生家庭物质的缺乏,甚至有一定的怨恨。她曾不断地喃喃自语:“我的分数考本A有风险,可一旦我只考了本B,爸妈肯定没钱送我去读的。不,可能哪怕我考了本A他们也是没钱的……要是我发挥不好考了个专科怎么办?我高中已经低人一等了,我不想大学再低人一等。”心理老师安抚晚晚说大学有助学金,她可以靠自己闯出一片天地时,晚晚的眼神还是一片迷茫,她已经忽略了自已无穷的力量和可能。
三、辅导过程
(一)辅导材料
两首宗次郎的轻音乐:《永远同在》《初恋》
三张A4白纸
一盒24色蜡笔或彩笔
(二)辅导程序
1.引导来访者与内在小孩相遇
先放音乐《永远同在》,让她放松下来。
边听轻音乐《初恋》,边慢慢引导晚晚进入浅催眠,与内在小孩相遇。
心理老师用适当的语速和语调慢慢说出以下指导语:
“请闭眼,找个舒服的姿势坐着。你的脑袋放空了,什么都不要想,你的肩膀也放松了,你很轻松。我数10个数,你要慢慢穿过一个山洞。
“1,2,你很舒心地摸索着慢慢往前走。3,4,5,你伸手触摸着洞中的石壁。6,7,你期待着能探索出什么,往前走。8,9,你看到有光芒了。10,你走出了洞口。
“眼前一亮,哇!这是个安静而不会被打扰的地方——心灵的故乡。此时你看到了一个房子,你很好奇地慢慢走过去。请看清楚房子长什么样 ,大吗?有几层?有什么特点?
“你走进屋子发现有个小孩,小孩长什么樣呢?你走过去微笑地看着他,摸着他的头并和他交谈:你叫什么名字呀?你多大?你还和他聊了很多。
“你要和他说再见了,你们慢慢分离,视线越来越模糊,你轻声告诉小孩,‘我还会来看你的。
“慢慢你走入山洞,我数10个数你就回来了。1,2,你虽不舍但你还是走了。3,4,把不好的情绪留在那个世界别带回来。5,6,手指动一下。7,8,9,脖子动一下。我数到10,你就精神抖擞地回来了。”
请晚晚画出刚才浅催眠中的经历。心理老师慢慢引导晚晚双手合作写出其内心世界。
心理老师指导语:现在请你写下你和小孩的对话,左手是内在小孩,右手是你自己,注意内在小孩很脆弱,他会写得很慢,你要有耐心要温柔。咨询师慢慢引导晚晚回答一些问题。(注意每提出一个问题要留出适当的时间,让晚晚用右手写下问题,然后用左手作答)
2.引导来访者回望自己的需要,疗愈自己
心理老师通过慢慢和晚晚分享其所写所画,让其渐渐宣泄压抑了两年多的不良情绪。以下是晚晚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及分析。
对第一个问题(“你好,你叫什么名字?”)的回答:我叫小倒。因为我觉得我平生倒霉。
(分析:其实起的名字反映了成人自我对童年自我的一定认识。)
对第二个问题(“很高兴认识你,我想照顾你。”)的回答:谢谢。
(分析:该题目是为了拉近晚晚与自己内在小孩的关系,让晚晚觉得亲切,同时测试下被试有没有排斥内在小孩。)
对第三个问题(“你多大啦?”)的回答:10岁。我觉得自己大概是上小学时,因被亲戚嘲笑爷爷建了好多年的房子,父母却没能力装修开始受伤的。其实那时年幼的我和弟弟只不过是拿泥巴涂家里墙上的洞,想让小燕子们来我家安家,可刚好路过的堂伯父和堂伯母笑道:“爸爸妈妈没钱装修,孩子来装修吗?”可能这只是大人的一句玩笑话,但它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这么多年始终忘不掉。
(分析:可测试出童年受创伤的年龄。)
对第四个问题(“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的回答:我喜欢吃喝玩乐。我不喜欢穷。
(分析:测童年创伤和现在自己内心想要放松的方式。)
对第五个问题(“你现在感觉如何?心情如何?”)的回答:我现在感觉复杂和开心,心情忧虑。能上高中开心,却遇到了以前的同学,感觉到了彼此的距离,很担忧,很怕高考考不好再失败被别人笑话。
(分析:测试现实情况给晚晚造成的影响。)
对第六个问题(“你希望我能为你做点什么?怎么样会让你好过一点?”)的回答:建好房子。惩罚他们,尤其是两个黑心的姑姑,是她们带头拆了爷爷花了一辈子积蓄建好的房子,是这两个没良心的女儿让爷爷死不瞑目,又让奶奶在夏热冬冷的铁皮屋里因心脏病而死。当听到年迈的奶奶叫我不要扯开铁皮上的一条条小插管和小破布,说它们可以挡风和防老鼠时,我想哭,恨不得天上马上有个雷电劈死那两个畜生……
(分析:测试内心渴望和宣泄企图。)
第七个问题(“画出内心小孩希望你帮他完成的心愿。”),晚晚画的是房子,里面有她慈祥的奶奶。看来房子和奶奶这两个元素对她的创伤是雪上加霜。
(分析:测试的是晚晚未完成的心愿。)
第八个问题(“画出你能承诺给内在小孩的东西。”),晚晚画的还是房子,但这次画中的人物是爸爸、妈妈、弟弟、妹妹和自己,一家人一起在顶楼看很美很璀璨的烟花。三层的豪华小洋楼,布满了整个画面的烟花,家人脸上开心的笑,也许这一切是别人眼里唾手可得的家庭幸福,但在晚晚心中却已是最大的愿望。
(分析:测出被试的决心,相信自己未来能达成的目标。)
刚分享完,聪明的晚晚就问:“老师,这小孩其实就是我自己对吗?童年的我。”心理老师欣慰地点了点头。
其实分享的过程就是疗愈的过程,一点点情绪的释放,让晚晚注意到了自己,接下来她要学会的就是多在意自己,多和内在小孩沟通,多安抚她。不要太在意外界的给予,而要多关心自己和相信自己的力量。
四、辅导效果与反思
内在小孩就像一条橡皮筋,把晚晚整个人给弹回去,回到那个触动心弦的时光,感觉着当时的心情,陷入当时的思绪。让她回望自己的需求,意识到自我状态的不和谐,教导她要懂得停下来安抚自己,尽力满足自己,别忽视了自己。
内在小孩疗法让晚晚在很大程度上疗愈了自己。现在的她虽然还有点心理贫困后遗症,但经过心理辅导后,她学会了关注自己,敢于面对过去的家庭变故,不再一味地逃避现实与挫折。接下来几次来访中,她能很坦诚、爽朗地对咨询师说:“没事的,虽然我现在还是有点不喜欢贫穷,但我相信对任何问题都不能片面地看待,贫穷可以让我产生自卑消极,破罐子破摔的负面态度,但也可以是让我奋发向上的动力。目前父母是没办法短时间改变家境的,但几个月后我能改变我自己,只要我拼命学习,明年六月我就会由一个普中的高中生变成一个重点大学的大学生,我相信自己。老师说没学费可以贷款的,等我大学毕业我就有能力给家里盖房子了。”
师生们也大赞,经过心理辅导,晚晚像一个充满信心的高考斗士了,是班上的快乐源泉和学习榜样。各科成绩也呈现稳步上升状态,持续努力下去,考上好大学指日可待。
晚晚的父母反馈:“孩子心情不好时会打电话跟我们倾诉了,不再是把什么都藏在心里的‘闷葫芦,也不再是对家庭乃至家族都有怨恨的愤怒孩子。”
在2019年8月这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旺月,晚晚发微信给心理老师报喜——这位聪明、坚强、善良的女孩被医学院录取了。她说自己想当一名优秀的医生,为更多有需要的人治病,让更多的人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看着那张耀眼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和那暖暖的话语,咨询师擦了擦眼角,无声地把无限祝福送给这位值得骄傲的女孩……
本个案体现出了“内在小孩疗法”的可行性和独特性,因为自我状态不和谐会反映在学生身心问题上,进而反映在生活和学习的每个层面。“内在小孩疗法”可促使学生的儿童自我、成人自我、父母自我达到圆满和谐的自我状态,所以该疗法可用来温柔地引导内心敏感、脆弱的人面对自己的内心与现实,可治愈一些因家庭变故或其他原因而导致的双重人格乃至多重人格的人。但使用过程中请注意,不要“唰”地一下把学生的伤疤撕开,那样会很痛,治疗的层面要取决于学生的意愿。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保罗. 你爱自己吗——保护疼爱自己的内在孩童[M]. 台北:生命潜能出版社,1994.
[2]约翰·布雷萧. 回归内在——与你的内在小孩对话[M]. 傅湘雯译. 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
[3]W. Hung Missidine . 探索你内心的往日幼童[M]. 台北:雅歌出版社,1996.
[4]约翰·布雷萧.回归内在——与你的内在小孩对话[M] .傅湘雯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中文简体版), 1999.
[5]宝琳·瓦. 心中坏小孩[M]. 台北:张老师出版社,2002.
[6]肯帕克. 宝贝你的内心幼童[M]. 台北:雅歌出版社,2002.
[7]杨明磊.内在小孩治疗法[J] .谘商与辅导(台北),2002(201):28-34.
[8]Parks P. Inner Child Therapy[M] .London:Souvenir Press.Abrams, Jeremiah, 1990.
[9]Chopich E J, pau L M .Healing your aloneness, Finding love and wholeness through your inner child[M] .San Francisco:HarperCollins Publishers,1990.
[10]Denzin N K .In Search of the Inner Child:Co -
dependency and Gender in a Cyberspace Community// Bendelow G &Williams S J.( eds.) Emotions in Social Life :Critical Themes and Contemporary Issues[M] .London:Routledge, 1998.
(作者單位:闽南师范大学,漳州,363000)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