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长性别刻板印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020-07-14马先敏罗燕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17期
关键词:性别平等家长

马先敏 罗燕珍

〔摘要〕本研究采用“中小学家长性别意识调查问卷”,对广东省中山市东升镇19所中小学13978位家长做调查。结果表明:(1)家长存在比较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分别在职业期待、人格特征、外表形象、角色行为上有所反映;(2)女家长的性别刻板印象比男家长明显;(3)家长性别刻板印象各因子得分及总体均分在年龄上普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4)家长性别刻板印象在拥有孩子个数及不同婚姻状态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5)学历越低,家长性别刻板印象越明显。

〔关键词〕家长;性别平等;性别刻板印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7-0012-05

一、引言

性别平等是世界性议题,指男女的人格、尊严和价值的平等及男女权利、机会和责任的平等[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就确立了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家长在孩子性别教育方面作用尤为突出。杰夫利·鲁宾的经典实验发现,新生儿父母总是用与性别有关的特征来评价孩子,尽管新生儿没有明显性别特征;之后,父母又通过取名字、引导玩耍等,影响孩子性别特征形成。孩子进入学校后,家长又通过指导学业、讨论生涯规划、评论社会现象等方式,对孩子的性别观念产生重要影响[2]。因而,家长本身的性别观念是否正确,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尤其是家长是否有较为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

为了解广东省中山市东升镇家长群体性别刻板印象现状及性别平等意识现状,给本镇性别平等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推进性别平等教育工作,更好地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镇文体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研究者对镇内19所中小学13978名家长进行性别刻板印象现状调研。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方法,以东升镇19所中小学家长为对象。经筛选,有效数据为13978份。被试具体分布情况如表1。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社会角色理论为指导,以石燕君[3]编制的“小学教师性别意识调查问卷”为参考,自编“中小学家长性别意识调查问卷”,共24道题,由外表形象、人格特征、角色行为和职业期待等因子组成。总量表和各个因子的克伦巴赫系数介于0.59~0.88之间。

(三)施测程序和数据处理

通过问卷星导入问卷,家长通过电脑或手机操作独立完成。最后用SPSS 20.0进行数据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家长性别刻板印象的总体状况

从表2可知,问卷四个维度平均得分在2.59~3.02之间,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也就是说,东升镇家长自身存在比较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分别在职业期待、外表形象、角色行为和人格特征上有所反映。在四个维度中,职业期待维度平均分数最高,即家长在两性职业期待上存在较其他三方面更高的性别刻板印象,相比较而言, 家长在人格特征方面性别刻板印象得分最低。

(二)家长性别刻板印象的性别差异比较

表3显示,男家长在外表形象、人格特征、角色行为、职业期待等四个维度上得分都比女家长低,进一步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各因子上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由此可以看出,相对于男家长,女家长的性别刻板印象普遍更明显。

(三)家长性别刻板印象的年龄差异比较

由表4可见,不同年龄家长性别刻板印象各因子得分及总体均分普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即30~39岁家长性别刻板印象最明显,50岁以上家长性别刻板印象最不明显。

为了解性别刻板印象的年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和PostHoc事后检验对不同年龄家长性别刻板印象各个因子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在外表形象方面,29岁以下家长性别刻板印象显著低于30~39岁家长,高于40~49岁家长及50岁以上家长;30~39岁家长性别刻板印象显著高于40~49岁及50岁以上家长;40~49岁家长性别刻板印象显著高于50岁以上家长。即在外表形象方面,每个年龄段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30~39岁家长性别刻板印象达到峰值,50岁以上家长性别刻板印象最不明显,即50岁以上家长更具性别平等意识。在角色行为、职业期待、总体均分方面,29岁以下家长性别刻板印象显著低于30~39岁家长而高于40~49岁家长,30~39岁家长性别刻板印象显著高于40~49岁及50岁以上家长,40~49岁家长性别刻板印象显著高于50岁以上家长。在人格特征方面,29岁以下家长的性别刻板印象显著低于30~39岁家长,30~39岁家长性别刻板印象显著高于40~49岁及50岁以上家长,40~49岁家长性别刻板印象显著高于50岁以上家长。

(四)拥有孩子个数对家长性别刻板印象影响的差异比较

表5显示,拥有1个小孩的家长在外表形象、人格特征等四个维度上得分都比2个及2个以上小孩的家长性别刻板印象得分更高,进一步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除了人格特征,其他三个因子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

(五)家长性别刻板印象的婚姻情况差异比较

表6显示,家长性别刻板印象在不同婚姻状态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分析比较得知,在外表形象、角色行为和职业期待方面,初婚家庭家长的性别刻板印象均明显高于离异未婚及离异后再婚家庭家长。在人格特征及总体均分方面,初婚家庭家长的性别刻板印象明显高于离异未婚家庭家长。

(六)家长性别刻板印象的学历差异比较

由表7可见,不同学历家长性别刻板印象各因子得分及总体均分普遍呈现下降趋势,即家长学历越低,性别刻板印象越明显。进一步方差分析比较得知,在外表形象、人格特征、角色行為、职业期待及总体均分方面,大专及以下学历家长的性别刻板印象得分均高于本科学历家长;在人格特征和职业期待维度,大专及以下学历家长的性别刻板印象得分显著高于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家长。

四、讨论与建议

(一)讨论

1.家长性别刻板印象整体状况

性别刻板印象是人们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固定看法或信念,以Deaux和Lewis对性别刻板印象结构的研究为基础,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4个维度:人格特质、角色行为、职业和外表[4]。

本研究表明,东升镇家长自身存在比较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分别在职业期待、外表形象、角色行为和人格特征上有所反映。在文献查阅中未见家长性别刻板印象具体数据,但大多数探讨父母性别平等意识或性别刻板印象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的研究,都基于家长存在性别刻板印象的前提。如何青蓉[5]对初中学生的研究发现, 父母的性别角色及教养态度与子女的性别角色有密切关系, 父母性别角色对子女性别角色的解释力大于父母的教养态度。袁立新、杨玉銮[6]研究的结果表明,男生的母亲比女生的母亲更倾向于认为男女是不平等的。

一直以来,性别刻板印象普遍存在,家长群体也不例外。家长存在性别刻板印象,跟我国的文化传统有关。自古以来,我国就存在诸多的性别刻板现象,如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虽然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改变着对两性的角色要求,但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并没有因此发生根本的改变。性别刻板印象的普遍存在,会使人们对性别群体的认知过分简单化。

在性别刻板印象四个维度中,家长在职业期待维度上的平均分最高,在人格特征维度上平均分最低。自1964 年Rossi 提出“双性化”概念后,许多学者指出,双性化气质者有更好的适应力。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社会对性别的角色观念有了较大的变化, 对双性化气质有较大的认同 甚至追求,因而对双性化的人格特征的接纳度更高,表现出较低的性别刻板印象。在职业选择与创造方面,虽然越来越多的妇女参与社会活动,但职业女性发展的“玻璃天花板”效应等的存在也会影响两性对职业的观念,进而影响家长对子女的职业期待。

2.家长性别刻板印象差异比较分析

此次研究表明(见表3),相对于男家长,东升镇女家长的性别刻板印象普遍更明显。这与前人研究不大一致,魏国英、陈雪飞[7]的研究表明,不论男女,绝大多数都认为男性应具有明显的男性化特征,其次是双性化特征;男女两性被试多数都认为,女性应具有明显的女性化特征,但认为女性具有双性化特征的比例增高,而且女性认同女性双性化特征的比例高于男性,同时认同女性具有男性化特征的比例也有增长。尽管研究结果不一致,但家长在性别刻板印象上存在差异的事实,给予了我们启示:家长性别平等观念的更新更需引起重视。因为孩子最初对于两性特征的认知,更多是父母“言传”和“身教”的结果。

此外,不同年龄家长性别刻板印象各因子得分及总体均分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也就是说,50岁以上家长最具性别平等意识,而30~39岁家长最需性别平等教育。这可能因为30~39岁家长群体刚好出生于80年代,这是急剧变革与社会转型的关键年代,各种新旧思想的互相抗衡会影响他们的性别观念。50岁以上的家长最具性别平等意识,可能与他们生活阅历较丰富有关,不管生活还是职场,都让他们看到更多两性成长的可能性,进而对双性化越来越接纳。还有一个可能性是,在一万多位被试中, 50岁以上家长只有200多人,年龄组间数量不均衡,抑或愿意参与问卷星调查的家长思想本身就较开放,乐于接受新事物,因而对性别平等也较接纳。

放开“双独”和“单独”政策后,2016年全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越来越多家庭拥有了1个以上小孩。拥有小孩的数量对家长的性别刻板印象是否有影响,本研究亦做了调研。结果显示(见表5),拥有1个小孩的家长在外表形象、人格特征、角色行为、职业期待四个维度上得分都比有2个及2个以上小孩家长的性别刻板印象得分更高。进一步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除了人格特征,其他三个因子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即拥有2个及2个以上孩子的家长更具性别平等意识。这可能是育儿经验造成的,以有2个小孩的情况为例,这意味着在一个家庭里,可能是“2女”“2男”或“1男1女”的组合。2个同样性别的男孩或女孩,虽然性别相同,但有可能性格相同或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成长轨迹,可能会引导家长进一步探索男孩或女孩成长的可能性,进而打破原先的性别刻板化印象。至于“1男1女”的组合,虽然性别不同,但在朝夕相处中,差异虽有,但共性亦会更多呈现。此外,家长在养育过程中,可能也慢慢意识到“双性化”对男孩女孩都有益处,进而自觉不自觉地减少了性别刻板印象。相对而言,只有一个小孩,没有对比,抑或说对另外一种性别的孩子的养育相对缺乏思考与实践,更易囿于自身的性别刻板印象。

在婚姻状态方面,初婚家庭家长相对而言,都比离异家庭家长的性别刻板印象更明显。在外表形象、角色行为和职业期待方面,初婚家庭家长性别刻板印象均明显高于离异未婚及离异后再婚家庭家长。在人格特征及总体均分方面,初婚家庭家长性别刻板印象明显高于离异未婚家庭家长。这可能是因为拥有稳定婚姻家庭的人一般思想较为传统,不管是对于家庭的理解还是对性别的观念。此外,也有可能是因为统计数量造成的,样本组间数量不均衡,本调查中初婚家庭12903户,占92.31%,而离异未婚和离异后再婚家庭不到8%。这样的结果也给予我们启示,虽然令人欣慰的是,东升镇初婚且婚姻稳定的家庭占绝大优势,这对孩子的成长有积极作用,此外,也需要对这样的家庭进行性别平等意识宣传,为孩子的成长锦上添花。

至于不同学历对家长性别刻板印象的调研,我们很欣喜地发现,结果与预期一致:不同学历家长性别刻板印象各因子得分及总体均分普遍呈现下降趋势,即家长学历越低,性别刻板印象越明显。家长在接受不同水平的教育之后,性别价值取向上的态度体现出了差别,高学历家长的性别刻板印象更不明显,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积极影响。

(二)建议

1. 对家长的培训融入性别平等教育

社会性别理论、“双性化”概念等对于大多数家长而言,都是较为陌生的。将性别平等教育纳入家庭教育领域是非常重要的,對家长的培训要融入性别平等教育。中山市家庭教育有深厚的底蕴,每年开展很多家庭教育培训,但性别平等教育主题鲜见,本镇区开展性别平等培训更多面向教师群体,很少面向家长群体。其实,全国妇联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从2006年起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家庭教育与性别平等”项目试点,探讨如何将性别平等意识教育融入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使两者达到有机的融合,彼此促进共同提高,使家长和儿童们在贯彻落实《儿童权利公约》的同时树立性别平等的意识。可以借鉴已有经验,在对家长的培训中融入性别平等教育。考虑到不同婚姻状况、不同学历背景、拥有不同数量的孩子的家长对性别平等的理解不一致,在设置相关的性别平等培训时,要有层次性与梯度性,最大限度提高家长性别平等认知水平。

2. 在家庭教育讲师团培训中加入性别平等教育内容

家庭教育讲师团是帮助和引导广大家长更新家庭教育理念的重要队伍。如果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都对性别平等一无所知或对性别平等有意见偏颇,那么他在讲课过程中就无法主动地宣传和贯彻性别平等。因而,家庭教育讲师团的培训,不仅需要现代的家庭教育理念,更需要对儿童权利与义务的认识以及了解社会性别、“双性化”等理论。

3. 加强社区性别平等教育宣传

要使“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儿童权利公约》及相关法律法规深入人心,性别平等观念深植于每个人内心,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进行宣传与推进,因而在社区进行性别平等教育宣传很关键,如性别平等法规宣传、性别平等公益广告、漫画展示等。

4. 利用节日契机渗透性别平等教育

活动是践行理论的重要载体,可以以“国际家庭日”“父亲节”“母亲节”等重大节日为契机,开展性别平等实践活动,这有利于对孩子进行性别平等教育,也有利于家长性别平等观念的更新与实践。毕竟在活动中体验与收获更多,更能践行“性别平等”理念。

5. 倡导构建科学现代的家庭性别文化

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等家庭文化会制约家庭成员间的良性互动与健康成长。家长可尝试淡化自己的性别刻板印象,带给孩子性别平等的理念;尝试实施无性别差异教养,提供孩子科学的性别认知,有意识地为两性健康成长营造公平和宽松的家庭氛围。孩子在这样的良性互动中自然会更具性别平等意识,就像在一个性别平等意识家庭中成长的男孩,长大后肯定不會拒绝家务劳动,因为他从小就得到熏陶,家务劳动是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男女都应当承担。

参考文献

[1] 邱香,王练,牛勇.北京市幼儿园性别平等教育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9(2):110-116.

[2]冯继有.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指南[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3]石燕君.城市小学教育中的隐性不公平问题研究——基于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与学生学业自信的视角[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9.

[4]刘晅.青少年性别刻板印象的结构及其发展[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5]何青蓉.“国中生”知觉的父母教养态度、性别角色与其个人性别角色的关系[D].台北:政治大学教育研究所,1986.

[6]袁立新,杨玉銮.父母性别平等态度与孩子性别平等态度、性别角色的关系[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12(6):45-48.

[7]魏国英,陈雪飞.家庭文化对青少年刻板印象形成的影响 [J].妇女研究论丛,2005,1(1):29-36.

(作者单位:1.广东省中山市东升镇东方小学,中山,528414;2. 广东省中山市东升镇文体教育局,中山,528141)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

猜你喜欢

性别平等家长
当代家长不易做
家长错了
中国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问题分析
中国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问题分析
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双性同体意象及其嬗变
从伊甸园故事看男女性别和身体的处境
家长请吃药Ⅱ
欧内斯特·卡伦巴赫生态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和性别平等
犯错误找家长
社会转型期的性别平等:问题原因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