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的性别平等:问题原因与出路*
2014-09-09蒋文昭卫中玲
蒋文昭+卫中玲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人文关怀体系构建的创新研究》(ZR01);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教师德性的培养研究》(FFB108057)。
摘要:考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男女平等问题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市场化改革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性别均质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市场经济背景下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等级化的性别分工模式呈现出日益强化的趋势。社会转型期的性别不平等既表现为一种历史阶段上的不平等,也表现为事实上的不平等和发展机会上的不平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可以从制度设计、观念更新、学校教育、女性自身素质提升等四个层面上寻找突破口,努力促进性别分工的合理化,并从根本上推动性别平等问题的解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性别平等;性别分工模式;转型期;女性
中图分类号:C913.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7-0078-04
一、我国转型期推进性别平等的机遇和困境
男女平等、两性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目标。男女平等不仅体现在法律意义上的人权平等,而且也应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机会上的平等。从当下我国转型期的社会现状来看,市场化改革为实现性别平等提供了新的机遇,有力地促进了性别均质化和性别分工的合理化发展,同时也引发了阻碍男女平等的新问题,如性别歧视公开化、职业性别隔离现象日益突出等。解决好性别平等的问题,对于实现男女两性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1.市场化改革提供了促进性别平等的机遇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而性别平等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正是男女的真正平等以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即所有人,不论男女,都可以在不受各种成见、严格的社会性别角色分工观念,以及各种歧视的限制下,自由发展个人能力和做出选择。社会性别平等意味着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行为、期望和需求均能得到同等考虑、评价和照顾”①。
性别平等的实现离不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改革开放开启了市场化进程,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也解放了广大女性劳动力,女性获得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为实现男女平等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首先,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众多的就业机会,为女性自由择业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相较于计划经济时期包分配的工作体制,市场经济的双向选择模式为女性开辟了更大的施展才能的舞台,提供了更加自由的选择机会。其次,伴随着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女性寻求“独立、自主、平等、发展”的意识逐渐增强,现代女性逐步接受和认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系列新观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女性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广大女性追求独立平等、全面发展的积极性。因此,市场化大门的开启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为实现男女平等提供了新的机遇,并有力地促进了性别均质化和性别分工的合理化发展。
2.转型期性别平等面临的困境与问题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时间不长,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之处。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不仅引发了生产方式和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而且引起了生活方式和文化范式的深刻变革。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性别平等的真正实现需要多重的历史条件,而生产力大发展只是其中之一。所以,虽然市场化改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但是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在我国目前阶段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并且由于传统的等级化性别观念在市场经济土壤中产生了新的异化,从而使性别不平等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呈现出与计划经济时期不尽相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性别歧视公开化。女性就业遭遇性别歧视,“男性优先”成为不少用人单位普遍、公开的选择,男女不是平等的就业主体。其二,职业性别隔离现象呈现出日益加强的趋势。其三,女性职场晋升遭遇“玻璃天花板”的现象依然较为普遍。这些现象所反映出来的共同问题是等级化的性别分工模式日益强化,应该引起全社会的警惕和重视。
二、社会转型期出现等级化性别分工模式的原因
社会转型期等级化性别分工模式的出现,既有女性在与男性竞争中处于先天上和历史上相对不利弱势地位的原因,也跟市场经济背景下效益优先的价值导向、文化传播范式的变革和社会主导性话语模式的转型有很大的关系。
1.市场经济强调效益优先的原则,同时也强化了等级化的性别分工模式
市场经济强调效益优先,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一原则反映在劳动力市场上就是人才竞争中的优胜劣汰,而女性因承担着繁衍后代等任务,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先天上的“劣势”,削弱了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另外,由于“男性仍占据着主要的社会资源,男性偏好成为企业人员聘用和升迁的主要标准,这使得职业的各个环节都带上了性别歧视的底色”②。如女性就业难度比男性大、入职门槛比男性高、平均报酬水平比男性低、进入垄断行业的机会比男性少、晋升空间比男性小等现象日益凸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种状况不但在文化程度不高的女性群体中广泛存在,而且在高知女性群体中也相当普遍。根据全国妇联开展的一项“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91.9%的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曾经遭遇过性别歧视。③这一数据表明,尽管近年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出台过不少缓解就业难、禁止就业歧视的相关政策,但是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难和遭遇性别歧视的问题依然突出。
不仅如此,由于女性在家庭与职业的平衡上承受着比男性更多的压力,使得女性在家庭分工和性别角色的选择上更容易趋向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这从近年来“全职主妇”群体的人数在城市人口中出现快速增长就可以看出。在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中,越来越多的女性“回归”到了抚育孩子、照顾家庭的传统角色。此外,据调查,在全职主妇群体中只有一小部分女性是自愿选择成为家庭主妇的,大多数女性则是因各种原因不得已回归到了全职主妇的角色上。以上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传统的等级化性别分工模式在现代市场经济大潮中得到了强化,而这也意味着女性从“他者”上升到“主体”的路径正在遭遇阻滞。
2.消费文化与传统文化借力于文化传播范式的转型,造成了适宜等级化性别分工的文化氛围
市场经济与消费文化之间的相互建构,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和消费空间,同时还引发了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趣的深刻变革,“消费女性”成为消费文化的新特点。改革开放以来,追求独立自主、自由表达得到了女性的广泛认可,越来越多的女性突破传统保守观念的桎梏,开始以“美”的形象展示自己的个性,追求“美”成为普遍的趋势。然而,这种趋势逐步为市场经济的消费文化所利用,并与传统社会以男权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实现了联合。“男性社会极力挖掘女性的观赏价值,诱导女性追求转瞬即逝的外在美,女性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一个被物化的新陷阱,成为被消费的对象。”④
而以图像为中心的传播范式转型在此过程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数字技术和社交网络的发展,文化传播经历了从“语言中心范式”向“图像中心范式”的转型,社会进入了图像盛世。“作为‘读图时代视觉文化的重要载体,身体在场的重要性被史无前例地凸显出来。身体意象是如此丰富和饱和以至于全人类都陷入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身体阅读。”⑤由于传播话语通过图像文本所表达的主要是男性对女性形象的设定,女性经由男权话语描述,被塑造为具有特定审美特征的“物”,要满足的是男性“看”的需要,而女性对此却并不自知,女性“被镜像时代无处不在的男权意识收编”⑥,妨碍了自身主体意识的觉醒。消费文化与男权中心的传统文化借助于图像传播将女性的“身体”过度凸显,制造出适宜等级化性别分工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一方面诱导女性过于关注外在的“美”,消解了女性追求自尊、自立、自强的动力,不自觉地把自己置于“第二性”的位置,接受了“被看”的角色;另一方面助长了女性对传统性别角色的认同以及对等级化性别分工模式的认可,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男权中心的意识,而女性被边缘化的程度也因此进一步加深。
3.社会主导性话语模式的转变,引发了性别歧视的公开表达
传统文化、国家政策和市场诉求是构成当下我国性别话语体系的三种基本力量。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国家在性别话语体系中的影响力最为强大,“政策话语体系”在性别话语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颁布了一系列促进性别平等的法律、政策和制度、文件,表达出关于“男女平等”“妇女解放”“妇女权力”的国家意志。例如国人耳熟能详的“生男生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等代表国家政策走向的宣传话语,以及与之呼应的劳动制度、生育政策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共同促进了国家意志层面上男女平等的总体态势。从整体状况来看,这一时期依靠政策宣传的推动和行政力量的保障,妇女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得到了很大提高,并且强有力地消解了传统社会中“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不平等性别文化。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化的逐步深入,政策话语的影响力开始式微,“市场诉求话语模式”后来居上,并逐步成为主导性的话语模式。这一方面是由于市场主体力量凸显、强调个人能力的发展和自由竞争的出现,另一方面也跟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度减弱、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力下降有关。“政府行政力量和资源的有限性,以及过去政府推动并贯彻男女平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计划单位体制在市场经济大潮下的瓦解,使得政府在推进男女平等方面的干预力度减弱。”⑦政策话语模式的影响力降低,市场诉求话语模式与传统性别话语模式又时常出现联合,引发了转型期性别歧视的公开化表达。
4.先天上和历史上相对不利的弱势地位,导致女性在事实上和发展机会上低于男性的现象依然存在
新中国成立以来,推进男女平等一直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坚持这项基本国策的态度没有变,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下,一些看似平等的竞争与发展机会对于男性和女性而言却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这主要表现为:首先,由于历史的原因,女性长期受歧视和处于社会不利地位,从而造成女性在整体素质上不如男性,在这种情况下,让女性与男性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就是一种起点上的不平等。其次,在目前社会发展阶段,市场竞争是建立在社会性别分工不平等基础上的一种不公平的竞争。最后,“社会性别意识普遍淡薄,许多公共政策和发展决策缺乏社会性别分析,存在性别盲区或缺乏性别敏感”⑧。例如,我国现行的劳动就业制度、养老金制度、退休制度、社会保险政策、生育政策等许多公共政策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社会性别意识缺位的问题,这已成为造成女性处境不利且发展机会低于男性的重要原因。
三、推进我国性别平等的现实路径
转型期出现的性别不平等现象,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出现的问题,只有在我国生产力高度发展、政治经济制度充分完善、先进社会文化和性别文化得以建构、传统性别文化消极影响逐步消除的情况下,性别平等才会最终实现。推进性别平等是一个涉及多种社会因素的变革过程,在目前情况下,可以从制度设计、观念更新、学校教育和女性自身素质提升四个层面上寻找突破口,遏制和扭转等级化性别分工模式强化的趋势,从而实现男女两性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1.在国家制度层面上,政府要着力创新公共政策体系,完善相应法律法规
公共政策体系是国家实施公共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推进性别平等和促进女性发展的基本手段。加强公共政策体系建设,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首先要明晰社会性别视域中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在公共政策的设计和制定中,必须将性别公正作为基本价值,使公共政策体系能够体现“平等表达两性的经验和需求,促进两性的协调发展和平等受益”⑨。其次要注重法制建设,完善关于保障性别平等的法律法规。应该秉承宪法“两性平等、性别公正”的伦理原则,在法理层面厘清制定法律法规的性别标准,切实保证女性与男性平等的主体地位,将女性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诉求充分反映在法律法规中。此外,还要及时调整和修正某些已经滞后的规章制度,使之更加清晰和明细,从而在执行层面上更容易操作和落实。
2.在工作场所层面上,各级领导和管理者要更新性别观念,落实相关规定
性别平等不仅指法律政策层面“形式上”的平等,更要体现在现实生活中“事实上”的平等。长期以来,在工作招聘和职场晋升中,性别不平等的现象之所以未能得到根本上解决,与各级领导和管理者性别平等意识的缺乏和落实政策制度的不力有很大关系。因此,推进性别平等,从工作场所层面来说,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和管理者。解决转型期出现的性别不平等现象,首先,各级领导和管理者要更新观念,树立性别平等意识。只有通过加强学习,克服自身存在的社会性别盲点,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将性别平等纳入制度设计和决策实施过程中,才能科学合理地配置女性资源,促进两性的平等受益和协调发展。其次,要落实已制定的男女平等的政策。目前,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不少维护妇女权益、保障男女平等的法律法规,然而在具体落实中,执行不力、打折扣的现象却时有发生,使得政策法规应有的效力得不到发挥。只有各级领导和管理者切实将政策法律的相关原则规定细化落实到招生、就业、培训、晋升等女性职业发展的过程中,性别分工的合理化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3.在学校层面上,要深化教学改革,对学生加强性别平等的教育
学校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权力话语场,是建构社会性别和促进性别平等的重要场所,教育者通过教学活动,将社会文化中对性别的规范和行为准则施加影响于学生,使他们在不断被“引用”和“重复”中完成社会性别的建构。从学校教育层面来推进性别平等,首先,要加强性别平等意识的教育和培养。近年来,我国一些中小学校虽然开始设置了性教育方面的课程,但是基本上是关于生理教育的,应该在此基础上增加与性别平等密切相关的社会性别意识和女性主体意识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并在高等院校中探索开设女性学、性别学等相关通识教育的选修课程。其次,要通过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扭转教育活动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我国现行的教育无论是实践层面还是政策层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性别偏差,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到教师态度、教育行为、教育评价、学校文化等,无一不存在着性别歧视主义。”⑩由于学生的性别意识与其正在经历的教育活动是相互建构的,因此,唯有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性别意识与教育实践的积极的交互建构,才能促进性别平等教育取得实效。
4.在个体层面上,女性要提升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积极应对自身发展的障碍和挑战
转型期性别不平等的另一个主要表现是发展机会上的不平等。女性要寻求与男性的平等发展机会,首先,要提升主体意识,健全人格发展。在人格发展过程中,“自我”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而“自我”发展与性别角色认同又具有一致性。这也就是女性如何反观自己的问题,一个自信、自立、自强的女性,对自己性别角色的认同必然具有更强烈的男女平等意识,因此,女性要从自身做起,提升主体意识,通过自我发展的实践改变自身形象,进而达到改造社会性别的目的。其次,女性要积极应对自身发展的障碍和挑战,通过学习培训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升在人才市场和职场晋升中的整体竞争力。在市场经济中,素质高、能力强的人容易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所以,女性要客观审视和反思自身在知识、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充分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和学习条件进行弥补和提升,争取以较高的素质为自己赢得平等的发展机会。
注释
①刘伯红、李亚妮:《中国高等教育中的社会性别现实》,《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②④⑦⑧广东省妇联课题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男女不平等的特点、原因及性质》,《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增刊。③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韩湘景著,《2009—2010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54—80页。⑤⑥龚婷:《观看之道——论视觉盛宴下的女性镜像存在》,《科教文汇》2009年第3期。⑨韩自韵、韩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性别平等的政策扶持与推进》,《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⑩高丽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中小学教育的性别歧视》,《当代教育科学》2010年第18期。
责任编辑:浩淼文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