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中地区“非遗”传统舞蹈的创造性转化研究

2020-07-14刘畅张惠

美与时代·上 2020年3期
关键词:创造性转化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畅 张惠

摘要:中國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文化领域的重要指引,也对深入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要求。苏中地区“非遗”传统舞蹈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传统舞蹈面临着种种困难与挑战,将“非遗”传统舞蹈进行表现形式、传承方式、保护方式等方面的转化,不断推动“非遗”传统舞蹈走向大众,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苏中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创造性转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扬州大学“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201911117020Z)阶段性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这就为我国文化建设事业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今不仅要面向传统进行“抢救”,通过保护和传承,而且要面向现代,充分挖掘其潜在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苏中地区“非遗”传统舞蹈需要考虑到长远性和根本性的发展问题,和社会生活的连接也是“非遗”传统舞蹈创造性转化的目的。

一、新时代苏中地区传统舞蹈的发展趋势

(一)“非遗”走进校园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人们日益丰富的娱乐活动,使得“非遗”文化受冲击阻碍着非遗舞蹈在日常渐渐被人们忽视,人们学习“非遗”舞蹈的兴趣也逐渐弱化,因此,应将“非遗”舞蹈引进校园扩大传承平台,以连接学生们与“非遗”舞蹈的传承关系,让“非遗”传统舞蹈重回大众视野。如今“非遗”传统舞蹈面向的群体不再是单一的传承人或专业舞蹈学习人士,而是面向大众、面向社会的广泛传播。以南通如东跳马侠为例,原为迎神赛会的祭神舞,以民间传说为依据,在迎神会上逐渐形成娱神娱人的舞蹈。虽然跳马佚为男子群舞,但在新时代的转变下不再只有男性能表演,重点突出原始舞蹈粗犷彪悍的马佚形象,彰显一往无前的无畏气势,保留有突出特色的传统服饰,在向大众推广中形成了“非遗”传统舞蹈的传播特色。在传承人的变化中最为突出的便是“非遗”传统舞蹈走向中小学校园,使中小学生都能接触到传统舞蹈,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文化底蕴,并被外国交流生所吸引,使“非遗”传统舞蹈的面向群体更为广泛。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非遗”舞蹈,在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推进传承下使得中小学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非遗”传统舞蹈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上,经过实践的创造性发展也让“非遗”舞蹈更能适应课堂,从而被更好地传承。“非遗”舞蹈进校园,使得素质教育舞蹈课堂更加具有针对性,丰富了课堂内容更具有情感价值与文化底蕴,还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播能力,让更多的人能感受传统舞蹈的文化魅力。

(二)“非遗”走上舞台

舞台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介,“非遗”舞蹈通过舞台的作用能让作品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舞美的运用也会让非遗舞蹈在表演上锦上添花,让观众看到更好的一面。“非遗”传统舞蹈走上舞台,使得它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表演性和舞台性更为突出。以扬州花香鼓为例,盛行于扬州北州乡绍伯湖一带的江苏民间“非遗”传统舞蹈,最原始的形态是在香火会上男扮女装的祭祀性舞蹈。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表演形式外,还加入了说逗趣的娱乐性成分,角色上也有了新的发展,有了“伴舞”的形式,可单人、可对舞,不再是由专门角色出演,道具的使用也更为精美,动作设计和表达的文化内涵都更加符合新时代的新思想。在新时代下,花香鼓舞逐渐进入大众生活,走向舞台走向荧幕走向人们生活的广场上。2019年的江苏省运会开幕式中就有扬州花香鼓舞的精彩演出,在江苏省民间民俗广场舞大赛上也有很好展示,从而被大众所接受,成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舞蹈。

(三)“非遗”走进新媒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这种利用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电脑、手机、电视等固定终端或移动终端进行信息传递与接收、交流的平台的新媒体在社会迅速发展中进入人们的视野,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非遗”传统舞蹈通过新媒体的灵活性、大众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可以唤醒其自身活力,将传统与现代融合进行创造性转化,进而得到更好发展。通过打破时空的局限,观众欣赏“非遗”传统舞蹈不再局限于时间地点场合,而是通过新媒体就能搜索到喜爱的“非遗”舞蹈节目。“非遗”舞蹈利用新媒体技术不仅在中国得到了有效的传播发展,还可以在全球进行传播。2019年大运河嘉年华活动,共有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21家华文媒体记者参加,苏中地区“非遗”传统舞蹈在此上演。通过各国各媒体和网络视频的传播,让世界各处的人民都能了解到“非遗”舞蹈的独特魅力,也增强了“非遗”舞蹈代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能力。利用新媒体技术,苏中地区“非遗”舞蹈不再拘谨于当地的传播与发展,面向大众,面向世界。

二、苏中地区传统舞蹈创造性转化的方法

创造性转化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舞蹈进行改变,而是在进行科学诠释后,在扬弃的基础上继承,加上综合创新才能使“非遗”传统舞蹈更好地适应时代进程。

(一)苏中地区传统舞蹈进行创造性转化的方法:

1.拓展保护手段

向“非遗”传承人学习传统舞蹈并用文字、视频、录音等方法进行记录,不仅可以通过人工智能修复已损坏的音频、音像、影像资料,而且可以对过去的“非遗”传承人访谈音频进行音配像,对当代舞台资料记录及保存。通过对动作的分析与现在舞蹈的交叉融合在基本形态与意识传达不变的情况下,使得动作更加优美规范,增加舞蹈的类型化,增加动作的协调性和韵律感,使学习者和观赏者都能在视觉和感官上有最佳的体验。通过多元的传播途径,扩大传播范围,建立专门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方便传承人通过手机便可查阅观看非遗舞蹈,还可以通过网课的形式让更多人可以直接与“非遗”传承人了解学习,形成多元化的保护手段。

2.创新表演形式

将“非遗”传统舞蹈的舞蹈音乐伴奏电子化,传统舞蹈大都为香火会上的祭祀性舞蹈,伴奏大都为纯乐器伴奏或人声伴奏。如今,电子化盛行的新时代传统乐器在日常使用已然少见,也为传统舞蹈的传播增加了困难。将舞蹈音乐伴奏电子化,是对传统舞蹈传播的规范化,也为人们学习和欣赏传统舞蹈带来了更多便利,适应时代变化的现代化发展。

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传播快、涉及人群广的特点,挑选非遗舞蹈的片段,引发人们对非遗舞蹈的兴趣点。人们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自主学习,同时,拍摄视频上传网络,在群众的参与中发生创造性转化,这样,不仅使“非遗”传统舞蹈原始风貌得到有效的保留,还可以用多元的方式使“非遗”舞蹈得到创新发展,在传播的过程中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有效地吸引和培养“非遗”传统舞蹈的传承人。

(二)苏中地区传统舞蹈创造性转化的途径

1.以教育传承为平台

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享用者,将传统舞蹈深入群众活动中才能更好地进行传统舞蹈的创造性转化。青少年是“非遗”传承和传播的未来土壤。“非遗”传统舞蹈进入苏中地区各大中小学校园,能够有效地推进“非遗”传统舞蹈在当代生活中的创造性发展,通过课程的傳授,传承人在动作规范度、情感体验、乐感等方面都会有所提升,引导传承人为生活创新创造。

2.以服务大众为宗旨

将“非遗”传统舞蹈融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例如公益性演出补助制度(票价补贴、剧场运营补贴等),促进了传统舞蹈向人民群众的传播。将“非遗”传统舞蹈与苏中地区的旅游特色产业相加的创意产业组合,并推出“非遗”产品传播文化内涵,带动苏中地区经济发展,使得“非遗”传统舞蹈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3.以舞台呈现为手段

开展苏中地区“非遗”传统舞蹈创意赛,激活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作用。举办传统舞蹈创意比赛,能够更好地汇集大众的集体智慧、调动大众的创造力,在比赛过程中可以引导参赛者们深入了解、探究“非遗”传统舞蹈并与传承人合作交流,在比赛中激发民众的创造性作用,使“非遗”传统舞蹈更好地进行创造性转化。

三、结语

苏中地区“非遗”传统舞蹈的创造性转化,不是简单地创新和创造,而是进行科学诠释、扬弃继承、综合创新,适应时代多个环节环环相扣的长久性、根本性的途径。根据苏中地区的“非遗”传统舞蹈文化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作用,激发群众力量,利用多种手段、各种媒介,才能使“非遗”传统舞蹈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宋俊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211-223.

[2]廖珩,李德金.江苏花香鼓舞的源流探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5):84-88.

[3]徐帆.探析苏北民间舞蹈“跳马佚”的特征及传承[J].黄河之声,2018(24):139-140.

[4]陈路芳.中小学传统舞蹈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以非遗舞蹈为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9(5):108-113.

作者简介:刘畅,扬州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学生。

张惠,硕士,扬州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舞蹈教育、中国传统舞蹈文化。

编辑:雷雪

猜你喜欢

创造性转化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从《小小冠军梦》看传统爱国主义在儿童舞中的创造性转化
接续与超越中国新闻法制传统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