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班主任有效开展德育工作探究

2020-07-14王静云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0年4期
关键词:德育策略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

王静云

摘要:班主任工作是有效开展德育教育的途径之一。小学班主任要重视德育工作的开展,为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助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既要注意掌握德育内容的丰富性,避免简单偏向行为规范教育,又要结合不同的德育内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取多样的德育方法,提升德育实效。此外,还需要把德育工作当作一项常规工作来抓,避免学生品德倒退现象的出现。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德育策略

一、德育含义及其重要性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解释,“德育”意为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方面。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系统地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的教育。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初期,面对现代社会多元价值的冲击,缺乏独立价值判断能力的他们,若缺乏他人的有效引导,则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进而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阻碍身心健康发展。另外,我国历来重视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德才兼备”,甚至是“以德为先”,十八大报告更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从这可以明显地看到,我国的教育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教育者需要围绕这一目标,遵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开展教育活动。

二、开展德育教育是班主任的工作之一

班级既是学校管理、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也是开展其他教育活动的基层组织。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教育中全面负责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的教师。

根据《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可知,班主任不但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也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实施者。班主任要充分、积极发挥自身在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开展班主任工作中要做到深入了解、分析学生的身心情况、思想动态以及学习、生活状况;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多途径、多形式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小学班主任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策略

(一)丰富德育内容,充分发挥德育效能

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可知,德育教育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内容。然而,由于小学生自控力不强,整体上来看,行为较为随意,状态较为懒散,上课迟到、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以及不讲究卫生、同学之间闹矛盾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就导致大多数班主任在开展德育相关工作时,有意或无意地偏向于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讲究礼仪为德育重点。这就导致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未能全面涉及相关德育内容,无法发挥德育应有的效能。笔者认为,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前,应仔细研究《小学德育工作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文件,系统、全面把握德育内容、德育目标,这样,开展起德育工作来,才不至于不知方向。笔者认为,小学班主任尤其要重视开展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1.注重开展法制教育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检察院发布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14-2019)》介绍,2014年至2019年,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284569人,经审查,不批准逮捕88953人,受理审查起诉383414人,其中不起诉58739人(含附条件不起诉考验期满后不起诉),不捕率、不诉率分别为31.43%和16.70%,均高于普通刑事犯罪。为什么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加?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家庭教育原因、社会原因以及未成年人自身的原因之外,学校法制教育的缺失更是不容忽视。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的主阵地,班主任必须转变“重智轻德”的观念,有效落实法制教育,加强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让学生知法、守法。

2.注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全面素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小学生处在成长关键期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心的日渐发展,他们可能会产生关于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如不能及时、有效解决相关的心理问题,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班主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心理辅导,及时排解出现的心理问题,促使学生学会调节自我、悦纳自我、完善自我,朝着良好的态势发展。

(二)丰富德育教育方法,提高德育实效

教学活动是一个教与学的双向活动,但在实际中,德育往往是单向教育活动,大多数班主任采取直接灌输或说服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相关的德育知识,忽略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切身体验,未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注意结合德育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德育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班主任除了采用常见的说服教育法外,还可采用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等来开展德育工作。

1.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指用品德高尚、行为模范、成就优异的榜样人物来影响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方法。榜样人物可以是教师、同学,也可以是中外名人。笔者认为,班主任首先必须是学生的榜样。班主任既是教育者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此外,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一言一行皆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班主任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和品行,做到表里如一、诚实守信等,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2.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是指运用以境染情、以境陶情、以境触情的原理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影响的方法。换句话说,优美、和谐的环境能感染、熏陶学生。据此,班主任可与全班学生共同商议、共同布置课室,创建良好的德育环境。此外,班主任还需与学生明确班级奋斗目标、制定班规,与学生建立人格平等、民主和谐、心理相容、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班风。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道德情感能得到陶冶,而道德情感的加深和丰富,能调节和控制道德行为。

3.实践锻炼法

实践锻炼法是指通過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例如,在“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培养学生爱党爱国、民族团结的情感;在“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我宣传”活动,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体验感和认同感。

值得注意的是,开展活动时要做到目的明确、计划周详、灵活多样,避免活动流于形式,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

(三)德育工作需要常态开展、常抓不懈

凡事都要经过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德育工作也不例外。一个人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有阶段性的,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才能固定下来,且需要不断完善才能达到较为完美的境界。另外,在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由于学生意志薄弱,容易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干扰,只有反复地对学生实施系统的德育教育,才能使学生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德育教育所具有的反复性、渐进性、长期性特点,要求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措施长期开展德育工作,避免学生出现品德倒退情况,以有效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性,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四、结语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首先要回答的问题。“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提出,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要求教育者要做到“以德为先”,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全学生的人格。身为学生引路人的班主任,则更要注重德育工作的开展,为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彦才,郭翠菊.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冀晓萍.《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专家解读[Jl.人民教育,2017(18).

[3]高健.最高检:未成年人犯罪量有所回升[Nl.北京日报,2020-06-02(020).

猜你喜欢

德育策略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浅析离异家庭学生的班主任德育工作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浅谈初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德育策略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工作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