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女大学生审美品味的培养

2020-07-14方倩舒馨瑶

美与时代·下 2020年4期
关键词:女大学生新时代

方倩  舒馨瑶

摘  要:新时代女大学生审美品味的培养正面临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女大学生的审美品味面临丧失审美主体性,审美品味物欲化、感官化等多重异化困境。作为新时代的女大学生应当铸造崇高的现代灵魂,恢复本真的浪漫诗情,超越异化困境实现灵性生存。解决新时代女大学生审美品味异化困境的路径在于完善高校美育课程,重视高校美术馆、博物馆在涵育新时代女大学生本真、诗意性情方面的功能,把审美创造作为新时代女大学生审美品味培养的基本目标,女大学生通过利用大众传媒等媒介,创造审美生命,让新时代女大学生的审美品味获得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

关键词:新时代;女大学生;生命异化;审美品味

在传统社会,女性作为“性”被男权奴役。女性不仅没有受教育的权利甚至没有作为“人”的基本权利。进入现代社会,女性在被遗忘了几千年之后终于“浮出历史地表”,女性作为“性”被解放。然而,女性的解放只是表面的假象,实际上女性的身体与精神都处于被“监控”的状态。鲍德里亚认为:“把本属于女性的提供给女人们消费……这种自恋式解放成功地抹杀了她们真正的解放。”[1]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青年一代要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味”的人生。新時代女大学生作为女性群体中的知识群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女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有知识、有文化的新时代青年,女大学生审美品味的培养问题,关乎着整个社会对于新时代审美品味的追求与向往。

目前,在资本、消费、视觉文化转向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女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低美感的审美品味异化现象。女大学生丧失了审美主体性,女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出现物欲化的异化困境。她们大多满足于浅层次的物质、感官、欲望,而忽视精神的需要,缺失了“本真的存在”。女大学生表现出信仰缺乏、道德观念淡薄、内在涵养缺失、民族风格缺乏等诸多问题。身处视觉文化转向时期,图像的感官美学给女大学生以审美沉浸的同时,也把感官的欲望化狂欢推向了极致,女大学生异化为一个个失却意义的图像符号。对女大学生审美品味异化的救赎,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以及整个社会的异化救赎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通过落实高校美育课程,张扬大学博物馆、大众传媒的作用,培养新时代女大学生崇高、浪漫、灵性等审美品味,实现新时代女大学生的审美生存,能够为中国新时代审美品味建设提供可借鉴的范例。

一、女大学生审美品味的异化

新时代的女大学生,是女性群体受到良好教育的高级知识分子,可是受到资本、消费、视觉文化转向等多重因素的合力压制,女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处于异化之中。把本属于女大学生自身的权利提供给女大学生消费与观看,混淆了新时代女大学生生命的自由解放,致使女大学生的审美品味凸显出丧失审美主体性、物欲化、感官化等特征。

(一)资本挟制下女大学生审美主体性的丧失

“品味”的审美内涵,在中国美学之中,是空明澄澈的人格修养与天人合一的宇宙精神;在西方美学之中,审美品味具有非功利性,是对工具理性的超越。原本疏离于资本挟持之外的女大学生的审美品味,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重大转型,也被纳入到资本主义的市场逻辑之中,其异化为资本发展的动因。审美品味原本提供给女大学生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审美情感体验等功能,在当代异化为资本生产的附属品。

异化的审美品味成为女大学生享乐的精神麻醉剂。迈克·费瑟斯通指出:“以符号与影像为基本特征的后现代的消费是社会的运作动力,而消费文化导致了学术与通俗、艺术与生活、文化与政治、神圣与世俗之间区别的消解,也产生了一个全新的社会阶层,即符号生产者——文化媒介人等文化资本家。”[2]审美品味的“灵韵”在大工业生产与资本的市场主义运行逻辑中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复制品。文化资本家掌控着符号的意义生产,商品一旦打上“高雅品味”的标签,很快就会成为女大学生竞相追逐的对象。女大学生对于名牌、奢侈品等广告宣传中“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体现出女大学生对于精神向度的审美品味的追求在资本运作中的消解,女大学生自动地接受资本所提供的“品味”标准。失去审美主体性的女大学生,沦为文化资本家的“玩线木偶”。女大学生的审美品味被资本所塑造,缺乏自我反思与审美品味的基本判断力。女大学生不再自由自觉地做出审美判断,而是追随大众文化或者“时尚”的快节奏步伐,自甘堕落为资本的“臣民”。

(二)消费神话中女大学生审美品味的物欲化

在当代,从各大平台的美妆直播到电视综艺无孔不入的广告植入再到社群领域朋友圈里微商涌起,女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无论自身是否自愿,都被琳琅满目的商品及其广告包裹着。消费已然渗透女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消费对女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入侵,女大学生的审美品味与日常生活加以区别的观念正日益消解。女大学生诗意化的审美品味在消费的诱惑下,被拉下神坛,成为世俗物欲狂欢与感官刺激体验的附庸。

消费通常不是以“一枝独秀”的方式发生着,而是以“群体狂欢”的形式煽动女大学生的购物欲望。在任何一个节假日都可能被商贩们打造为购物狂欢节的时代,女大学生大多数的消费都是处于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状态。消费狂欢让她们早已把诗意化的审美品味抛之脑后,浸泡在消费精心构造的水晶神话之中。消费入侵“品味”,资本家把女大学生对于物质商品的消费置换成女大学生对于“品味”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消费承担了划分女大学生身份与阶级的功能。

在直播间抢购商品之时,作为消费者的女大学生实际上失却了片刻思考的能力,只是掐时等待抢购时间。女大学生狂热地追求广告明星同款商品的消费行为之下,实际上只是获得了某种空洞无意义的失去能指的象征符号。“品味主体并不追求从对象身上获得的深沉与反思、回味与感悟。”[3]女大学生传统意义上对诗意化审美品味的追求被消解,所有外显的内容都只需要女大学生在手机上动一动手指,通过消费的方式获得。在这个自豪于速度的快节奏时代,所有提升自我的内在努力似乎都因缓慢而显得不合时宜。

处于无意识消费状态的女大学生,误认为自己所购买的物品是自愿自觉的选择,殊不知那只是消费神话为女大学生营造的美梦与幻觉。医美整容业的崛起与美妆直播的火热,突显了女大学生审美品味流于肤浅化,而更深入骨髓的是消费广告随时都能够撩拨女大学生审美品味的焦虑心。女大学生的审美品味陷入世俗物欲化与享乐主义的尴尬境地。

(三)视觉文化转向中女大学生审美品味感官化

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生活形态。“第四次工业革命”使得整个社会都在发生着巨大变革。当代社会文化逐渐向以图像、影像、景观为具体形态,通过大众传媒等互联网技术平台,广泛传播以消费为最终目的的文化转向。与传统铅字沉浸式阅读相异趣,图像浏览式阅读导致女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贫乏。无论是看朋友圈还是看微博、刷抖音,女大学生的这种行为都是一种粗浅式的视觉感知,缺乏阅读书籍时的静观与沉思。失却深度思考的女大学生,更易于成为网络传播中的“乌合之众”。中国古典美学中,阅读与修身密不可分,在全沉浸的情景下思接千载、心游万仞,审美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张扬,审美人格得以养成。视觉文化转向下女大学生阅读经典书籍的情况堪忧,丧失人文经典的浸润,精神世界空虚。图像与影视对于女大学生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诱惑与虚假的慰藉。女大学生的专注力在各色大众媒介中流荡,图像、影视、直播以其随时随地性充塞女大学生空虚的精神世界。当代女大学生普遍缺乏审美的视觉文化素养,致使她们陷入了更深的审美品味危机之中。

《創造101》等女性综艺节目备受女大学生的追捧,女大学生在观看此类综艺节目等影视作品时,几乎没有反思与批判的能力,只是在观看热潮中,追逐与争相模仿影视传媒中的视觉形象。但是,在大众媒介中,众多女性形象都体现出浓郁的男性审美趣味。女大学生在竞相模仿之中,不自觉地把自己放逐到“被凝视”的审美客体位置。无论是医美行业掀起的女性整容热潮,还是女大学生对于美颜自拍的依赖,都表现出在强大而隐蔽的“男权凝视”压抑下,女大学生失去审美品味判断力。由于大众传媒高传播度的特点,审美品味中的性别不平被更深入地强加在女大学生身上。那些号称有改变自我身体权利的女大学生,完全无知于那是男性自恋文化下强加给女性的枷锁。在视觉文化转向中,女大学生“被看”的镣铐,遮蔽在虚拟与仿像的虚幻美丽之中。视觉文化转向中女大学生审美品味被错置于男性凝视的同时,争奇斗艳的直播间里更体现出品味的艳俗与感官化。诚如周宪教授所言:“‘艳俗不但从形式上消解了我们的形式感,而且也隐含着钝化我们视觉悟解力的潜在危险。”[4]当女大学生长久地让自身浸泡于这样艳俗的环境之中,她们对于意境美与深度的追求越来越贫乏,她们的审美品味逐渐异化为感官的“奴隶”。

二、新时代女大学生的审美品味理想

(一)崇高的现代灵魂

新时代女大学生要克服资本、消费的异化,应拥有崇高的精神与现代灵魂。新时代女大学生要克服物化,回归精神家园,在地理意义上已是枉然,但是女大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精神世界构筑理想之塔。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把人的灵魂分为欲望、感性、理性三个层面。女大学生首先应当成为一个“人”,再谈论女性的特质。女大学生“生而为人”,不应被资本、消费、技术等奴役,不能放任自己的本性欲望使得自己物化。女大学生应当从欲望与感性之中超越出来,追求更崇高的精神之塔。拥有崇高的精神理想与境界,理性地作出判断与选择,才不至于盲目地被“广告”诱惑,狂热地陷入消费的泥潭之中难以抽身。

作为新时代的女大学生,应当具有使命与担当,用民族精神化解精神世界无家可归的漂泊感,让自己从满足世俗的感官快感转向对于社会崇高理想的追求。女大学生与国家、社会、人民的命运紧紧相联。生于新时代的女大学生,应当有为民请命的仁爱之心,张扬人民主体性。杜甫“忧端齐终南”的人民关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社会责任感,都是新时代女大学生应当继承的宝贵财富。作为新时代的女大学生应当铸造“社会主义”现代性的灵魂,弘扬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大学生肩负着继承与弘扬的重任。

革命烈士在民族危亡之际彰显出慷慨赴难、勇敢坚毅的品质,是先辈给予新时代女大学生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个心怀民族与人民、拥有丰沛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女大学生,生命精神昂扬向上,不会沉迷于消费享乐,能超拔于异化的困境。新时代女大学生应剥离历史与权力对女性塑造的固化形象。代表“红岩魂”的“江姐”等革命女性,提醒着新时代女大学生,女性并不是天生就要和柔弱、温柔等阴柔的形容词挂钩。女大学生不仅可以拥有强健的体魄,更能够构筑自己崇高、独立、坚毅的精神气质。拥有人民主体的仁爱之心,崇高的家国情怀,独立自信的现代精神,并以此铸造新时代女大学生审美品味的灵魂。

(二)本真的浪漫诗情

女大学生流连于各色化妆品宣传页,却忘记了对于生命精神的滋养,最为持久珍贵的是对自身审美品味的“化妆”。女大学生被消费、资本所挟持的审美品味,只是一种虚假的品味,女大学生处于“不自由”的生存状态。先秦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庄子认为人只有回归到自己本真的状态,才能从世俗利欲中解脱出来。庄子“逍遥游”的境界对新时代女大学生摆脱异化的困境,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女大学生作为渺小的个体无法阻挡时代的变革,外界的一切是个体无法掌控的。庄子早已为女大学生指出一条“自由之路”,回归自己的内心,深耕自己的内心宇宙。为了通向生命精神的自由,庄子提出“心斋”“坐忘”等具体的方式实现心灵的“逍遥”之境。女大学生可以通过抛开世俗的欲望,返回自己的心灵深处,修炼自己的审美品味,通过“心斋”“坐忘”的方法,实现“心远地自偏”的心灵自由与本真状态。女大学生通过摒弃杂念回归自己的内心,超越消费、时尚等外在追求对女大学生生命的贬损,从而实现审美品味的本真之境。

正值青春年华的新时代女大学生,当有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审美激情。新时代女大学生具有青春独有的精神气质,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青春之音与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雄浑之气吟荡在胸间。新时代女大学生吟诵出自己审美生命的最强音,摆脱因大众传媒、拟像等造成的生命异化,恢复新时代女大学生浪漫的审美品味与精神气质。

面对技术对人理性的异化,海德格尔认为回归自然本性,是摆脱现实困境最理想的方式。“审美不是目的,只可充当中介。不是在审美的摇曳中沉溺不返,而是通过审美世界的开启了悟生存意义的所在。”[5]艺术与诗歌作为一种审美的中介,帮助人们去除被技术蒙蔽的灰尘,敞开人性的光辉与世界的真理。诗歌的到场,是对女大学生生命精神的“澄明”,是对女大学生审美品味真理性的昭示。“只有当诗发生和到场,安居才发生”[6],诗歌抵达女大学生的生命深处,女大学生重返诗意与大地的怀抱,使自身得以找到“返乡”之路,构建属于女大学生自己的精神家园。诗歌等文学艺术帮助女大学生把低头凝视眼前方寸屏幕的目光,引向自然本真且充满诗意的家园。女大学生回归本真与诗意的生存状态,把自我从现实的异化困境中解救出来,实现自身的诗性生存。

(三)超诣的灵性生命

消费、资本等对新时代女大学生生命的异化,主要是基于制造“审美幻觉”实现的,女大学生沉溺于肤浅、艳俗的品味中而缺乏觉察能力与审美判断力。嵇康之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所表达的与自然万物相化合的灵性精神,对女大学生异化的品味来说无疑是一剂“解毒剂”。女大学生涵咏超然自得的魏晋风度,走出“塞博空间”的虚拟幻境,在自然之中涵育“气韵生动”的灵性审美生命。

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超诣》中有言:“匪神之灵,匪机之微。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引若至,临之已非。少有道气,终与俗违。乱山乔木,碧苔芳晖。诵之思之,其声愈希。”[7]“超诣”一品所描述的是一种超脱尘俗、高妙清澈的诗歌风格,强调了超诣的诗歌有如充满生命力的清风,这种超诣风骨的获得需要诗人超脱尘世的一切束缚,“少有道气, 终与俗违”,达到白云、清风回归宇宙自然的生命境界。“超诣”一品表达了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特点与审美精神的生成。新时代女大学生需要通过摒除内心的杂念与世俗喧嚣的束缚,将个体生命融入宇宙生命之中,妙赞化育,从而养成超脱尘俗、高妙清澈的审美品味。

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8]阴阳两气互相激荡,创生宇宙万物。宇宙是一个不断创生的生命整体。充盈于宇宙的人类生命也是生生不息地流转,中国古典美学创造了充实与虚空相生的审美生命。中国人的审美品味也应该追求虚实相生、创生的生命精神,这是女大学生实现生命自由创造的根基。方东美崇尚“深体天人合一之道,相与而俱化,以显露同样的创造”[9]的生生之美,揭示出美的本质实际上是宇宙生命的自然演化与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中国古典美学表现出的“天地大美”,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女大学生在把握宇宙生命精神的过程中,体验个体生命精神的超脱、流转。女大学生的个体生命精神与宇宙生命相化合,与自然同化,包括宇宙,从而洋溢出至大至刚、超尘拔俗、任性自然,富有无穷创造力的审美生命精神。富有创造性的生命力源于女大学生个体生命的内在情韵冲动,在纯任自然自由精神的指引下,不断地奔向具有最高价值的宇宙生命精神。

三、新时代女大学生审美品味的培养

(一)审美教育铸造灵魂

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10],对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新时代女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是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关键一环。在新时代女大学生审美品味的培养中,高校的审美教育无疑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但是当今关于如何整合大学美育资源,培养女大学生的审美品味,仍是一块处女地。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不把它作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而起占有欲和加以利用。”[11]新时代高校美育对女大学生作为人的自由解放,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女大学生的自由解放对于推动中国女性的自由解放具有重要作用。新时代女大学生审美品味的培养,对于中国女性审美生存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当前中国大学的美育出现了分裂性,美育课程缺乏系统性与全局性。审美教育的课程里面,诗歌教育与艺术教育通常各表一枝,且大都为公共选修课,一学期的课程无法系统完整地培养大学生的审美品味,教学的完整性得不到保障。

基于当前高校美育课程的现状以及女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尊重女大学生的独特性与差异化生存,整合高校美育资源,打造新时代女大学生美育新范式。新时代女大学生审美品味培养的课程,可将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相结合。课程内容包含诗歌教育与艺术教育,注重文学艺术作品的历史语境与女性意识,从基础上提升女大学生的审美内涵,培养女大学生审美的性别意识。线上慕课以讲授文学、绘画艺术、音乐当中的经典作品为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新时代女大学生美育培根铸魂的基础。线下课程主要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为主,在对女性审美品味培养的命题讨论之中,从反省自身到对女性群体产生同理心,实现美育对女大学生审美品味培育的功能。

(二)审美体验涵育性情

近年来,国家对于美育的重视掀起了一股高等院校修建美术馆、博物馆的热潮。大学美术馆与大学博物馆作为专门提供给大学生的审美欣赏的重要场所,无疑在提高女大学生审美品位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反观大学美术馆与大学博物馆的现状,我们发现大学美术馆与大学博物馆对于提高女大学生审美品味方面只发挥了极小的作用。审美教育并非儿戏,高等院校的审美教育更是民族未来的脊梁,高等院校审美教育的神圣使命不容亵渎。高校必须以严谨的态度和敬畏之心培育新时代女大学生的审美品味。

高等院校修建与完善大学美术馆与大学博物馆,给女大学生的审美体验提供了场所。女大学生走进大学美术馆、博物館,获得了亲临艺术现场的机会。女大学生走进大学美术馆、博物馆,不仅是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更是心灵的自我探寻。女大学生在审美体验当中,获得了静观自我的审美体验,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品味。

对于大部分女大学生来说,大学美术馆和大学博物馆是她们能够接触到审美体验的第一场所。大学美术馆和大学博物馆首先要严明自身的使命,涵育女大学生新时代的审美品味,让女大学生能够有全身心沉浸在艺术涵育的机会。女大学生在现实的审美体验中沉思与体验,在审美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视觉审美素养与诗意的审美品味。让陈列在大学美术馆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遗产,收藏在大学博物馆的珍贵文物,成为新时代女大学生审美品味培养的丰厚资源。

(三)审美实践诗化生命

大众传媒在塑造女大学生的审美品味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培养新时代女大学生的审美品味,离不开媒介的正确引导。处于大众媒介中的女大学生,如同生活在“超级全景监狱”之中,在大众传媒中传播的女性观,对女大学生造成了集体性的塑形与规训。正如福柯所言:“电话电缆和电线线路细针密缕地纵横交叉、覆盖着我们的世界,它们是超级全景监狱的极端手段,把我们的行动转化为监视的外延话语……把我们的个人言行转化成一种集体语言。”[11]与女性相关的电视节目、新闻报道等媒介信息,是媒介人士对于女性审美思想观念的外显。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大众传媒中流散的女性观念,是媒介人士自身对于女性審美观念的输出。想要培养新时代女大学生的审美品味,首先应当提高媒介人士对于女性的审美观,而不是以流量、商业为导向,散播一味迎合大众市场媚俗封建的女性观。

大众传媒时代,女大学生既是网络接收的主要群体,也是传播的重要群体,微博、微信都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传播媒介。女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介为自己的审美精神发声、呐喊,参与到女性审美品味的创造与生产之中。新时代女大学生通过不断完善自身的审美品味,利用媒介影响更多的新时代女性。女大学生可以通过摄影、拍摄短视频、推送微信公众号文章等各种方式,为那些在抖音短视频、淘宝、微博中迷失的女性点亮一盏审美的明灯,让她们从异化中苏醒过来。女大学生通过审美实践培育出更多具有新时代审美精神的女性,新时代女大学生的审美品味获得生生不息的“繁衍”。这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对抗消费、资本、技术等异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51.

[2]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42.

[3]刘玉梅,方国武.“品味”的变迁:从审美到物质[J].社会科学家,2014(4):155-158.

[4]周宪.现代仿像对传统审美趣味的消解[J].文艺理论研究,1997(2):71-77.

[5]张海涛.澄明与遮蔽:海德格尔主体间性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2.

[6]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M].郜元宝,译.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0:77.

[7]张少康.《二十四诗品》绎意(下)[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31-37.

[8]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233.

[9]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212.

[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

[1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47.

作者简介:方倩,长江师范学院。

舒馨瑶,长江师范学院。

编辑:宋国栋

猜你喜欢

女大学生新时代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高校女大学生自主创业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
基于TRIZ理论的女大学生创业能力与精神培养研究
六字诀健身气功锻炼对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影响实验研究
有氧健身操结合瑜伽练习对女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