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困境及对策

2020-07-14何莹于泉蛟

学理论·下 2020年5期
关键词:自信挑战

何莹 于泉蛟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新时期思想文化建设的一个突出要点。但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仍面临着一些困境:传统思想文化的惯性遗留和负面影响、西方思想文化的侵蚀和影响等。对此,应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注重革命文化的指引与精神支撑,加强社会主义文化自身的科学内涵与创新,从而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定自信。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挑战;批判创新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5-0019-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何以自信?人们应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怎样的自信?为什么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独特的文化形态进行自信?这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我国当代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不能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单独自信,因为这不能完全适应现代中国社会的需要。我们也不能对西方文化进行盲目自信,因为西方文化毕竟不是中国社会从骨子里形成和发展的,不能成为中国人的文化选择。我们也不能对前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化进行自信,因为曾经照抄照搬地自信,结果走进了“死胡同”。所以,在历史反思的基础上,我们最终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独特形态的文化,只有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够代表中国,只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涵养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够引领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更是现实和未来的出路。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不是简单宣传或一味灌输就可以达到效果的,它也面对多重的问题与挑战。所以,应首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面对的困难和挑战进行深度剖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所面对的挑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惯性遗留、负面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我们中国人所使用的语言,所展现的谈吐,所形成的生活习惯,乃至一个微妙的表情、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实质来说,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中国传统灿烂的文化,而且这种灿烂的文化也塑造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而不是其他什么民族,而且也从来没有被其他什么民族所完全同化,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这个民族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而且这个文化源远流长,从来没有中断过,这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但也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骨子里也有着其先天的缺陷和不足,有着落后的一面,而且这些方面还有可能漫长和持久地延续下去。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问题,我们要予以高度的重视。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消积方面,特别是封建迷信,给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惯性和负面影响,需要漫长的时间予以克服和改变。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首先需要克服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惯性遗留、负面影响。

(二)西方思想文化的侵蚀、影响,以及意识形态演变

西方思想文化的侵蚀、影响,以及不断的意识形态渗透、演变,这是不争的事实。“文化帝国主义的东西,是最巧妙,并且如果它能单独取得成功,也是最成功的帝国主义政策。它的目的,不是征服国土,也不是控制经济生活,而是征服和控制人心,以此为手段而改变两国的强权关系。”[1]西方思想文化以其强大的攻势,借助现代传播媒介,以铺天盖地的形式和方式,无孔不入地侵蚀和影响着现代的每一个中国人。

文化对一个民族、国家、个人的改变是彻底而深刻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恰逢其时,国人在中外对比,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进程中,应该十分地警醒和沉思,正確做出自己的文化选择和文化自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对策

(一)传统文化的嬗变与转型创新

无论如何,虽然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诸多的问题,但毕竟有其精髓和独到之处,涵养了中国人几千年,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风貌和性格。这也就意味着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及其自信,首先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首先是批判,批判其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但最终是继承,是发扬,是转型和创新,是真正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融入到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体系当中来,不仅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而且能够有效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说,没有深厚历史根基的文化,是不值得自信的,或者说,没有深厚历史根基的文化,其自信也是胆战心惊的,没有足够的理由,也没有令人信服的史实,是不可持续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所以,作为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建设,首要的是奠基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先天基因基础之上,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涵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转型和升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代“翻版”,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代升级。这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会令人深度自信。

(二)革命文化的指引与精神支撑

“所谓革命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国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斗争,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选择,不断整合国内外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力争民族的、科学的、人民的精神文化形态。”[3]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革命具体实际,凝聚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智慧,创造了适合中国革命实践的独特文化。

从嘉兴红船起航开始,革命战士不管身处怎样的危难境地,始终高举共产主义理想的旗帜。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坚定理想,在惊心动魄的搏击中,克服艰难险阻和伤痛折磨。在革命斗争年代,革命文化在中国内忧外患的困境中找到了正确的方向,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断走向繁荣富强的精神动力。

随着我国社会整体由革命战争年代转变到和平建设年代,很多人在思想上安于现状,在顺境中缺乏自律精神和意志品格的锤炼。因此,我们必须注重革命文化的指引与精神支撑,革命文化能在战争年代支撑革命战士取得胜利,那么在当代更是能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具体而言,传承革命文化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注重网络舆情引导,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在新时代中不断创新。最后对于每个人来说,传承革命精神,不忘历史,怀揣理想信念,继续前行,我们应以永不懈怠的顽强毅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让革命文化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力量。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身先进性的建设是根本

文化自信,是人们对本民族、本国家历史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肯定与自豪。新中国成立之初,共产党人就意识到了文化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支持新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保持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建设,归根结底,“打铁还须自身硬”,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身建设得好,人们沐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体系、氛围之中,才能够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魅力,吸取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营养,并从中获得精神的动力和重要的价值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同时代的脉搏共振,紧紧扎根于社会主义实践之中。不仅要注重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更要以人民为中心,结合新时代所体现出的新特点新矛盾,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最大限度地支持、影响着国人,能够在思想精神的领域中给国人以精神的力量,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会沁人心脾,就会植入到每一个国人的骨子里,能够成为人们的安身立命之本,能够成为人们思想精神的核心。“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4]。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关键在于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能够以人性的、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和途径,感染每一个人,那么,这种思想文化就会成为人们自信的根基,就会成为人们相信、信仰的首选。

(四)对西方思想文化的警醒

目前来看,西方思想文化在大工业、大商业、高科技和信息化的作用下,确实有其优秀之处。所以,我们肯定是要对外开放的。但这种对外开放不是全盘西化,更不是忘记了自己、迷失了自我,而是要有清醒的认识。西方思想文化固然有许多优秀之处,但毕竟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想文化,其是属于西方世界的文化,我们要看清西方思想文化的阶级性、意识形态性。而且,西方的思想文化有着诸多的不足之处。有这样的开放意识与警醒态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是真正自信的思想文化。

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建设,还需要多方面的因素,比如以经济实力作为基础,以政治建设作为保障,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党的领导作为重要前提,以文化事业建设作为重要载体等等,是一个综合系统的工程。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积极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昌盛,进而带来国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定自信。

参考文献:

[1]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M].卢明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90.

[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方正出版社,2014:207.

[3]董迪.新时代我国革命文化的创造性传承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8.

[4]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9.

猜你喜欢

自信挑战
极限挑战
眼力大挑战
做一个自信的“小小音乐家”
深化年轻化战略108万已是“小目标”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浅谈高职学生内力觉醒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