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的根源探析

2020-07-14宋悦

学理论·下 2020年5期
关键词:习近平

宋悦

摘 要: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形势下,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前所未有,使得全球开始思考:人类文明发展的出路在哪?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发表了围绕人类文明交往问题的一系列相关论述,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其中,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深化与拓展,同时吸纳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墨的理念精髓。这一思想既是一种可以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动力,也可以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条件和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根源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5-0008-04

虽然人类文明是在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不断实践的活动中产生的,但由于所产生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差异,文明的形态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当前,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大背景下,人类正站在自身文明的十字路口,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交流与碰撞前所未有。是和平往来、交流互鉴、共同繁荣,还是相互征伐、冲突对抗、走向灭亡,人类文明的发展该何去何从,是全球都在关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他认为,只有文明交流互鉴,文明才能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才能促使人类文明持续进步。文明交流互鉴既是一种可以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动力,也可以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条件和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并非是凭空而立的口号和概念,它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交往理论基础之上,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继承和发展历任中央领导的文明交往思想的成果。为了更清晰地理解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有必要对其进行理论根源的研究。

一、文明交流互鉴的内涵解析

(一)“文明”的内涵

要想对其进行探析,首先就需要弄明白“文明”一词的含义。但搜索会发现,“文明”一词存在于各个领域、各种专业的文献之中,数量之大,所指内容之广,可谓惊人。“文明”的频繁被使用,使它仿佛失去了专业性的色彩,而成为一种“常用词汇”。内涵的丰富性带来的结果就是,人人皆说文明,却不知文明到底为何物。

“文明”一词的概念是何时何地产生的,至今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在西方,对于“文明”一词的理解就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例如德国学者认为文明具有两面性,并且更倾向于它的消极层面。他们认为文明基本可以等同于那些“奇技淫巧”的东西,当一种文化开始成为文明时,也代表了它的衰落与终结。英国早期的启蒙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被认为是西方最早使用“文明”一词的人,也是最早对人类文明进行系统研究的人,他提出了文明社会的概念。这一提法,突破了当时的封建神学的束缚,认为人类由自然状态进入到国家状态就是人类文明的开始。而在中国,“文明”一词的出现要更早于西方。在相关古籍中就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是故情深而文明”等词句。虽然在这些古籍中都频繁出现了“文明”一词,但是根据语义我们会发现,其实与“文化”同义,都指的是文治、教化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对于文明的研究日渐得到学界重视,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及唯物史观方法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文明含义的界定也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观点。比如说:文明与野蛮对应;文明是具有社会性的,它必须与复杂的人类社会相联系,单独的个人和小群体都不能形成文明;文明的形成离不开人类的时间劳动,只有人类才能创造文明等。

当我们在生活中提到文明时,往往会有这样的困惑,“文明”与“文化”的区别在哪。《辞海》对“文明”的定义是“犹言文化”,其实就是说文明就是文化。但是在使用中,我们会发现,文明与文化还是有区别的。比如说高科技生产出来的智能产品,我们可以将其视为文明的产物,却很难归于文化;而像中国一直存在的求神拜佛、卜卦算命的活动可以算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却不能被认为是文明的东西。由此可见,文明是具有積极意义的,而文化更偏向于中性,可以存在消极的事物。所以到底该如何区分二者关系,可能需要考虑不同语境的差别,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二)文明交流互鉴的内涵

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的第一次提出,可以追溯到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文明宣讲”。同一年,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他再次阐释了这一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参加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时,发表了“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提出:“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面向未来只有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人类文明才能进步,世界才能和平发展。”[1]

什么是文明交流互鉴?我们可以把它视为文明交流与文明互鉴两部分。文明交流指的是“不同社会文明群体之间平等、友好、客观公正地从事双方或多方主体间交往活动的过程。”[2]文明互鉴则表现为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1]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的形成根源就是来自于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时,我们要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坚持文明的平等性,因为文明平等是交流互鉴的前提保证。文明之间只有特色的区别,没有优劣的分别,我们应该尊重和珍惜一切人类文明成果。

二、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明交往的基本认识

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交往思想,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未对文明交往进行过专门的论述,他们的这一思想散落在许多其他的相关论述之中。马克思与恩格斯对文明交往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唯物史观的运用之上的。他们认为,人类所从事的生产实践活动是文明交往实践的基础,文明交往的实践其实与从事的生产实践是一样的,都是人类重要的实践形式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明交往是人类交往中不可缺少的形式之一,它是人类进行交往实践的必然结果。依据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观点,人类一开始为了生存,就必须要进行生产,这就导致单独的个体不得不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产生相互交换的活动,这样人们就被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联系在了一起。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个体间的交换活动逐渐频繁,商品生产得到了充分发展,从而改变了原来的社会状态,文明时代也就伴随着这种改变随之而来。虽然生产分工与交换形式的改变,使得处于临近地区内的文明之间相遇并建立起联系。但是马克思认为,若想让这种联系更为紧密以及能够与更远的地方建立密切联系,需要依靠的是“现有交通工具的情况”和“由政治关系所决定的沿途社会治安状况以及交往所及地区内相应的文明程度所决定的需求的发展程度”[3]。显然,当前世界范围内先进的生产能力已经满足了这一切的条件,彻底打破了文明交往之间的空间阻隔。全球各个国家间的交往已经从地缘性交往逐步发展为全球性的交往。由此可见,呼唤各种人类文明进行交流互鉴是人类历史进程的必然走向。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明交往的规律判断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都存在着一系列的特定联系,这些联系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与此同时,事物在这种联系的作用下,不断运动、变化与发展,马克思就把这种联系称之为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对各种事物规律的认识、把握和运用,因此也指出了文明交往实践中所蕴含的规律性。

首先,文明交往的普遍性是生产力不断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前面已经提到,在生产力落后的时期,每一个个体都只是在自己狭小的范围内进行生产活动,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良促使生产力逐渐提高,原来的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自身需求,从而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那么,随着生产力继续不断向前发展,人口数量不断递增,其活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逐渐由简单的生活转变为复杂的社会,最终建立起国家,进入文明时代。就如罗马帝国的扩张使得阿拉伯文明与欧洲文明相遇等。世界上的文明不断产生碰撞与融合,必然是以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作为前提条件的。

其次,文明之间的差异性是文明交往的必要性前提。人类文明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但是每一个文明在形成时,也会受到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等影响,形成自身独特的个性特点。每一种文明受其环境的制约,必定存在优于其他文明的地方,同时也存在落后于其他文明的地方。因此,文明交往的目的就是在于促进不同文明之间去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使得各文明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的传统文化资源

(一)儒家思想中的文明交流思想

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具有深刻的影响。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曾长时间作为主流思想存在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其中蕴含的有效智慧也为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提供了可借鉴的资源。

儒家思想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等,其中“仁”是其核心思想。孔子的《论语》整部都是在讨论这个“仁”的理念。在孔子看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建立在“仁”之上的,之后再从每个人之间的交往逐渐上升到家庭间以及国家间的交往。众所周知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彰显的就是“仁道”思想,而这一思想所体现的就是非自我为中心和利他性。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面对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就能够始终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那么进一步对“仁”的思想进行剖析,我们又可以从中提炼出“和合”的思想。儒家中的“和合”思想则是与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文明交往和平、和谐发展的理念相通的。“和合”其实可以视为是实践仁道的一种结果。“和”有和谐、调和的意思,“合”则有包容之意,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就表达出和平交往之意。在文明交往过程中,儒家的这一“和合”理念,其实就是强调必须允许差异和区别的存在,必须在承认每一个文明的特殊性基础上,寻求人类文明的整体的和谐。只有和平与和谐地交往,才能保证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二)道家思想中的文明交流思想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哲学的基础。有学者甚至认为,道家思想要早于儒家思想的出现,在某些方面,儒家思想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颇深。例如董仲舒所总结并提出的“天人合一”,实际上就是儒道两家相互纠缠融合的最好体现。习近平总书记重视探索人类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其实与道家所提出的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众所周知,道家的核心概念是“道”,在《道德经》中就有这样一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道家看来,人的所有活动都必须顺应“道”的运行,甚至要接受“道”的支配。这一观点与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一系列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间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道”指的就是客观规律。

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文明交往进程中,要不断探索发现文明交往中的“道”,要充分掌握文明交往活动中存在的各种规律,并且在展开交往活动时顺应这些规律,切不可反其道而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表明了他十分重视遵从文明交往规律。他表示:不论文明产自于哪里,它都应该是开放与流动的,而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

(三)墨家思想中的文明交流思想

墨家作为诸子百家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也曾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墨家与儒家和道家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三大哲学体系。法家代表韩非子曾把墨家与儒家并称为“世之显学”,儒家代表之一的孟子也曾说“天下之言,不归杨(道家),即归墨”。由此可知墨家曾经在中国的辉煌。提到墨家,它的核心思想就是四个字:兼爱、非攻。他们提倡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互爱互利的“兼相爱、交相利”,反对人与人之间互相伤害的“别相恶、交相贼”。

那么推诸文明交往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兼爱非攻”思想的主要体现之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超越国家、民族、宗教和国际政治的时代命题。它其中包括了“命运与共、唇齿相依”“并育而不相害”的文明新气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全人類共同发展的模式和目标,体现了和爱、共存的重要理念。“和爱”“共存”其实就是“兼爱、非攻”的一种表现,就是要在世界范围内打造出一种“天下之人皆相爱”的世界交往环境,从而更好地推动世界各国合作、共享、互利、共赢发展。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四、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的生成演化历程

(一)中国共产党的时代认知逐渐发生转变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它所代表的是创造中华文明的广大人民,它对时代环境的认知与把控,对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鸦片战争之前,旧中国处在一种长时间的相对封闭的状态,导致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之间也处于隔断的境遇。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遭受了百余年连续不断的压迫和战争。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渐恢复和平,但国家各方面都仍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经济基础薄弱,科学技术落后,贸易资源匮乏。

邓小平同志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状态,主要包括了外部国际因素和内部自身因素。一方面,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对于新中国处于不认可的状态,由此造成对中国的反对和封锁,但是这个原因随着后来中国立足渐稳而逐渐消除。另一方面,源于中国内部的不稳定。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的破裂,使得中国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间关系变得紧张,使得交往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中美、中日邦交正常化,中国的封闭状态才逐渐打开。邓小平同志就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4],任何国家想要依靠闭门自守来实现发达,都是不可能的。过去的历史经验都告诉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从过去老思想的桎梏中挣脱出来。于是,改革开放的序幕由此拉开。之后对世界范围内的两大重要问题——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的判断,也决定了党的政策方针和工作重心,从而决定了中华文明的发展道路。

随着时间的继续推移,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深,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当然也包括中国。在这种新的世界格局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的依存和交融更加紧密。中国共产党意识到这种紧密的依存很可能就是以文明为结合点的,因此开始以“文明”的视野去重新看待世界格局。在这种对时代认知不断转变的经验与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中华文明要想发展,就决不能闭门造车,关起门来搞发展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相互间的交往,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意识在不断升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的意识是在对自身不断认识的过程中实现升华的,经历了由文明自觉到文明自信再到文明自强的改变。

首先,文明自觉是一种自我反思,是面对经济全球化引起的文明碰撞时,人们为缓解在文明上所产生的危机感,所做出的认真思考和反思。文明自觉代表着一个文明的觉醒,对自身文明发展程度是否具有深刻的认识,对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否能够准确把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明的发展程度和未来命运。只有具有高度的文明自觉,才能保证自身文明得到充分发展,才能以此促使人类整体文明的发展。中华文明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在历史上曾经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我们应该通过自我反思认识到自身文明的优势。并且通过与时代的结合,在文明交往中进行扬弃,最终焕发新的活力。

其次,在对自身文明具有更深刻的思考与反思之后,要进一步实现文明自信。文化自信就是在文化自觉基础之上,对自身文明价值性的肯定评价,在文明交往中体现为一种高度的自我认同感。但文化自信不应通过单独的自我审视来确定,而是应该放在世界文明交流的关系中确立。历史上,中华文明曾经存在过对自身文明极端自大的情况,例如在封建王朝时期,认为自己就是“天朝上国”,认为中华文明能够“统驭万国,抚育四夷”,完全展现出一副高傲自负的姿态。但当鸦片战争迫使中国打开对外交往的大門时,又迅速从文明自大转向了极度的文明自卑。这其实都是由于看待自身文明时只局限在自己狭隘的范围内,从而没有实现清晰的自我判断。

最后,无论是文明自觉,还是文明自信,最终的落脚点都是要促进自身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使其能够以强盛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文明自强的产生必然是要基于文明自觉和文明自信之上的,是需要靠前两者的共同驱动。中华文明若想实现文明自强,就要坚持适合自身文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立足于本土实际,通过总结历史上文明发展的经验,扬长避短,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才能真正实现文明自强。同时,还要始终保持自身文明的创新活力,文明间交往能否更进一步深入往往就取决于文明创新活力的程度。

(三)当代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发生转变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文明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都是不同的。中华文明在整个世界历史舞台上,其定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伴随着朝代的更迭而发生转变。例如汉武帝时期开辟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古代丝绸之路,盛唐时期将都城长安打造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际化大都市。在这两个时期,中华文明显然是处于引领世界文明的地位。但到了清代,消极的对外交往态度,使得中华文明的发展脚步停滞下来,与此同时,西方文明的崛起,就造成我们中华文明逐渐滑落到世界文明的边缘。

新中国成立初期,整个中国百废待兴,中华文明相较于其他文明而言,自然是落后的状态。因此毛泽东同志就指出,若想摆脱这种落后的处境,就必须做到谦虚谨慎地向其他国家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华文明的文明自觉、自信、自强的程度也随之提升。再加上西方文明在处理全球化问题上的力不从心,促使中华文明开始从边缘地带逐渐走向核心区域。之后历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始终保持着对外交往的积极态度,使得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定位已经逐渐摆脱了边缘,移动到了中心圈。

当前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为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这其中已经是蕴含了中国将作为世界文明“引领者”的意味,充分表明了当代的中华文明已然在世界文明交往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着引领和促进的作用。

五、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

(一)对马克思主义文明交往理论的发展与丰富

就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强调的那样,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也不是形而上学的封闭的理论体系,他们坚决反对一切对他们理论的教条式学习。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开放的理论体系,它是能够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克服自身局限性,从而实现自身丰富和完善的理论。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理论的内容之一,就是结合了当前新时代中国文明发展的现实需求,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明交往理论的基本观点进行了重新诠释,同时根据时代的新要求,补充和完善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文明交往理论的不足之处,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文明交往理论得到持续完善。实际上,历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不断地对文明交往问题的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探索,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中的进一步实践。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的提出,其实也是站在前人的肩上,运用自己深厚的理论修养,对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深入浅出的新诠释。

(二)对西方“文明冲突”理论的批判与反思

“文明冲突论”最早是由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1993年提出的,自提出就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特别是在西方文明交往理论中,仍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亨廷顿认为随着全球文明交往的普遍发展,能够导致文明冲突爆发的因素变得更多,并且由于各文明间存在的差异性,使得以文明为缘由的小规模战争和武装冲突也始终存在,一旦这种冲突不受控制,最终会演变成各国文明间的战争。由此可以看出,亨廷顿对于文明间的交往是怀着消极的态度。但是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论述显然是不同意这一观点的。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只要怀有一颗包容之心,文明冲突就不会存在,世界文明间肯定会是一片和谐景象。

(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科学指引作用

中华文明是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一切实践活动的产物,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实也是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使中华文明得到不断的发展进步,创造出更多的更先进的文明成果,使得中华文明最终屹立于世界先进文明之列。在当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能够促进文明发展进步的最主要途径就是实现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只有通过不断扩大和加深文明交流,才能够使中华文明在最大限度上利用世界先进文明成果来促进自身的持续发展进步,从而使中华文明乃至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全文)[EB/OL].新华网,(2019-05-15)[2019-10-29].http://www.xin-

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5/15/c_1124497022.htm.

[2]娄晓琪.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影响世界[N].光明日报,2017-04-0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0.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0.

猜你喜欢

习近平
习近平,大国抗疫与经济重启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的会议外交:谈问题,交朋友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知之深 爱之切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