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深度学习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2020-07-14张嘉云
张嘉云
【摘 要】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所提出的一个概念,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它强调学习者要批判地学习新知识,把它们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帮助决策、解决问题。[1]本文结合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一课,来讨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
【关键词】深度学习;学生参与;思维品质
一、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同样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2]因此,在语文课堂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课题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在上《我是什么》一课时,通过设置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年级的学生特别容易被动画片中的人物吸引,尤其是像孙悟空这样本领高强的人。教师可以问问他们:“你们喜欢看《西游记》吗?为什么?”学生就会对孙悟空会七十二变、翻筋斗云等本领很感兴趣。在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后,教师可以从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自然地过渡到今天的学习内容,出示大屏幕(什么也没有),教师做疑惑样:“咦?新朋友怎么不肯出来了?”再播放录音:“同学们,我要跟聪明的孩子交朋友,如果你们能猜出我是谁,我就出来和大家认识。”紧接着,请学生初读课文,猜猜这位新朋友是谁?最后再用课件出示水池里水滴娃娃的卡通形象,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会被老师这样的课堂导入吸引了。
二、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利用学生已经有的认知经验,组织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最好的方式,但在课堂上往往會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很难有效地参与,要么只是蜻蜓点水似地观看课件,要么只是走马观花式似地观看视频,要么只是个别同学的研究,很难做到让每一个小朋友都真正参与进去。例如,在教学《我是什么》第二课时时,教师要让学生体会“落、打、飘”三个动词用词的准确性,往往就只是单纯地借助多媒体课件,联系生活实际来帮助学生理解三个动词,而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研究的这个过程中去,只是被动地,浅层的学习。
而在这节课中,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活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课前让学生准备好一杯水、几个小硬球、几朵小花、一根滴管。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让小朋友们进行实验。例如,当“我”在空中越升越高,体温越来越低,变成无数小水滴的时候,小水滴聚在一起从空中落下来。此时,一位小朋友用滴管滴几滴水下来,小组其他成员感受水滴落在手中的感觉。当“我”变成小硬球的时候,一位小朋友将小硬球从空中放下,其余小朋友感受小硬球落在手中的感觉。当“我”变成小花朵的时候,同样也是一位小朋友让小花朵从空中飘下,其余小朋友感受小花朵落在掌心的感受。学生能从自己小组的活动中比较出水滴、硬球、花轻重的不同,落下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从而明白水的形态不同,掉落下来的样子也不相同,更进一步体会文章用词的丰富性与准确性。
三、通过拓展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在掌握某一知识点后,还要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应让学生多进行拓展练习,防止其思维的僵化及思维惰性。例如,在教学《我是什么》一课时,教师可以训练学生用“我是水,我会变成……”的这样句式来说一说课文中水发生了几次变化,水变成了什么?当学生熟读课文后,就会了解课文中的水会变成雨、冰雹、雪花。这时,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拓展,问“难道水仅仅只有这些状态吗?它还会变什么魔术呢?”通过设置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水的其他状态,如“凉爽的清晨,我在花瓣上滚来滚去,人们叫我;清晨,我变成神秘的青纱,遮住了你的眼睛。人们叫我;秋天,我变成晶莹的小冰花,盖在动植物上。人们叫我。”通过进一步的拓展练习,学生就会了解原来水还能变成“露珠”“雾”“霜”,它在大自然里自由地施展着自己的变身术。这样的拓展,不仅帮助学生扩宽了自己的知识面,还让学生的思维灵活起来、深刻起来。
此外,在教学《我是什么》一课时,让学生体会“落、打、飘”三个动词用词的丰富性与准确性之后,同样可以进行迁移运用。让学生填一填这样的句子,“秋天到来,我看到一片片树叶从树上( )下来了;突然间下雷雨了,一个个豆儿大的雨点( )在树叶上拍拍的响;一个小朋友撒了一把纸屑在空中,它们像羽毛一样从空中( )下来。”此外,教师还可以进行适当拓展,引导学生运用其他表示从上而下的动作词。如出示这样的句子,“一阵狂风吹来,把妈妈晒在衣架上的衣服( )了下来;瀑布从高高的山上,一( )千里,非常壮观。”像这样改变问题的形式却又不变换问题的本质,引深拓广,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挑战中寻找乐趣,又巩固了自己的新知,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四、结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新知,学会思考,学会语言的运用,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真正地实现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冯淑晶.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J].科教导刊,2017(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