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核心素养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2020-07-14周平

新智慧·下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学科融合初中生物核心素养

周平

【摘 要】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不仅关注知识的传输,而且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本质;创设情境,重视情感教育;激发学生思维探究学科发展能力;提升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的理念。本文阐述核心素养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体现与落实,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生物;学科融合

课堂教学根据生物课程标准和教学发展趋势,从笔者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出发,探讨在初中生物课堂如何渗透核心素养理念,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深入生命本质,建立生命观念

笔者在讲述人教版八年级动物的主要类群时,重点讲述的是各类动物的结构特点,体现各类动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同时生物圈中的各类生物也是遵循着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这样的进化与适应观;所有种类的生物、生物和环境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比例也总是处于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如第四节《鱼》,在教材的编排中,从鱼类如何适应水环境的角度阐述了鱼类的主要特点。鱼的身体呈流线型,这样的体型特点可以减少鱼在水中游泳时的阻力,鳍是鱼的运动器官,各个鳍相互协调配合,在尾部、躯干部摆动驱动下,完成运动。鱼鳃结构呈鲜红色,周围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当水流经口中,穿过鳃丝时,水中溶解的氧气渗入鳃丝的毛细血管,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从毛细血管渗出并排入水中,鱼的鳃丝多且密,周围密布丰富的毛细血管都有利于完成气体交换即呼吸。又如第六节《鸟》,教材从鸟的外形、翼、胸肌、骨骼四个方面来让学生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也是旨在说明这些结构特点都是与其飞行功能相适应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

在探究鱼是如何运动和呼吸时,精心设置了以下问题:观察鱼的外形和运动,出示问题提纲:1、鱼的形状有什么特点?有利于克服水的阻力吗?2、鱼体表有什么覆盖物?3、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4、结合教材中20页鱼的结构标注图,识别出每个鱼鳍的名称。5、鱼的运动是靠什么完成的呢?那么鱼又是如何适应水中呼吸的呢?多媒体展示下列问题:1、小鱼不停的张嘴喝水,是口渴了吗?喝进去的水从哪流出来呢?2、鱼的气体交换器官是什么?3、鳃丝为什么是鲜红色的?4、鱼为什么不能很好的利用空气中的氧气呢?(请用毛笔模仿鳃丝,分析其在水中和出水時的状态。)5、尝试总结对鱼在水中的呼吸至关重要的鳃的特征是什么?利用一系列问题串,引导学生观察、模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理性思维训练还体现在归纳与概括、模型构建以及演绎推理方面,如笔者经常让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本节或本章的知识内容。在《传染病及其预防》这节课,学生设计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基本环节、预防措施四个方面,基本环节又分三个方面,预防措施又涉及三方面的措施,这样的思维导图,既有助于对概念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对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把握和分析。对于动植物细胞、细菌、病毒等的三维立体模型建构有助于学生对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制作肌肉牵拉骨的运动模型,对于肌肉、骨、关节三者的位置及如何协调配合,学生轻而易举的就能突破难点。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批判性的思维。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细菌的科学发展史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不要迷信权威,要敢于提出自己新的想法,这样就可能做出创造性的发现。

三、加强生生之间合作,提高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教材设置了较多的实验和探究,学生对于实验充满了热情和好奇心,对生物学科有着极大的兴趣。例如:在七年级的第一学期,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时,学生们很好奇植物细胞的真实面目,在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洋葱、黄瓜教学材料的同时,同学们自发的从家里带来了苹果、西红柿、丝瓜、菠菜等材料,共同制作临时装片,互相分享自己看到的植物细胞形态,力争揭开植物细胞结构这一层神秘的面纱。

日常生活也带给了学生很多的研究素材,学生在探究橘子发霉是由什么引发的这一现象时,采用由简单到复杂的观察顺序,先用放大镜观察霉菌的直立菌丝和孢子,然后思考若想进一步观察,可以制成临时装片放到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同学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直立菌丝顶端有扫帚状的结构,以及直立菌丝顶端成串的孢子,终于明白原来是青霉引发了橘子的霉烂现象。

笔者在安排八年级上册第四章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活动时,让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并探究。学生急切想知道生活中所用的钱币上细菌和真菌的多少,每天捧在手心玩游戏的手机上细菌和真菌又有多少呢,厕所旁边、大树底下等等场所细菌和真菌又有多少呢?细菌和真菌真是无处不在吗?学生按照探究活动的六步骤,从培养基的配置、灭菌、接种、观察、记录,到最后的得出结论,小组之间的表达和交流,都一一认真的有序完成。

四、重视情感教育 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知识内容中蕴含的价值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一章节中,教材以我国金丝猴、朱鹮、长臂猿、麋鹿、珙桐、水杉等部分珍惜动植物濒临灭绝边缘的事实,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这么多珍贵的动植物面临生存的危机,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是真实存在的。当学生真正认识到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时,就会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的呢?让学生阅读教材资料,分析资料,并让学生说一说发生在身边的问题,学生说出买早餐用的一次性塑料袋导致白色污染及其严重,附近工厂排放的污水已经严重污染了河流,河流的水进而又污染了农田,学校门前的臭水沟发出难闻的气味......以及调查自己居住的环境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学生说出由于人为的破坏鸟窝,使得麻雀已经很少在自己家的房檐下筑巢。通过本节课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关爱生命,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纸杯,不乱扔垃圾,做好垃圾分类等等,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尽自己的一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八年级上册再讲述细菌、真菌、病毒这三块内容时,学生往往第一印象是闻“菌”色变,谈“毒”色变,细菌、真菌引发的动植物患病画面触目惊心,给动植物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但这只是细、菌真菌一方面的作用,自然界中多数细菌、真菌是腐生菌,可以分解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参与物质的循环作用,正是如此,我们的生物圈才如此欣欣向荣。因此要辩证的客观的认识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另外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学科之间知识的整合现象,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笔者就生物学与文学之间的融合做分析整理。

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写出了许多著名的作品。例如“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春天来临之际,湖水泛起绿色,描述的是自然界中的藻类植物,“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的是自然界中的苔藓植物,“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描写的正是自然界中的蕨类植物,通过三句古诗把这三类植物串起来,增加了生物课堂的美感,有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再如清朝诗人龚自珍能写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应该也是明白其中的生物学道理,才能写下如此科学而又充满浓情的千古名句。

作为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今后教学中,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把核心素养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节常规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2]李文松.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五大亮点[J].中学生物教学,2013(03).

猜你喜欢

学科融合初中生物核心素养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初探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