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的第二课堂实践研究
2020-07-14宋雪琴
宋雪琴
【摘 要】第二课堂即是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在不受教科书限制的条件下,利用课余时间和有效空间,在学生中开展特定内容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具有系统性、目的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同时,开展第二课堂要符合目标定向、学生主体、形式创新、反馈及时等要求。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第二课堂;实践
一、缘起:关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思考
《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成熟而完善,具有系统性,生活性等优势。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教学内容及形式局限于课堂,知识、习惯得不到巩固,教学模式较单一等不足。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提出的概念,第一课堂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即是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在不受教科书限制的条件下,利用课余时间和有效空间,在学生中开展特定内容的教学活动。
二、思索:第二课堂的特点及设计范例
笔者基于道德与法治系统的课程,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的学习和实践,不仅能够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还能够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培养自身成长的特定方面的能力,开阔视野,是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主要路径之一。这样的第二课堂具有以下特点:
目的性。基于道德与法治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与学校以及其他组织开展的实践活动不同,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存在必须与课程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与课程要求的整体育人体系相协调,因此,目的性尤其突出。
系统性。从知、信、情、意、行,各个环节,道法的第一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均做了很好的设置。基于这样的教材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更有系统性。
开放性。第二课堂打破了课堂教学的界限,在时间与空间上更加开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教育形式上更加多样,教育内容上更加丰富,它不单单是第一课堂的继续与延伸,而是一个健康、科学、文明、结构开放的育人系统,具有深刻持久的德育力量。
实践性。在课堂形式上,第二课堂更加丰富,它不受课堂教学的约束,更注重实践性,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技能,锻炼能力,增加感受,内化道德。
由于道德与法治第二课堂的以上特点,笔者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过程中,针对四年级上册教材,设计了如下第二课堂实践活动:
第一单元 与班级共成长
第一课活动1: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制作成长足迹电子相册(可以配文字,音乐)(家庭活动、班会活动)
第一课活动2:班徽设计大赛(班级活动)
第二课活动:组织辩论赛:班规制订了就要严格执行,不能随意更改VS班规存在问题,就应对班规进行修改(班会活动)
第三课活动1:班级友谊拔河赛(年级活动)
第三课活动2:四(7)班评选区级优秀班级,让我们为他们出谋划策(年级活动)
第二单元 为父母分担
第四课活动:体验跟父母上一天班。(家庭活动)第五课活动:家务打卡91天活动(家庭活动)
第六课活动1:父母写给你的一封信(重点突出孩子的长大与懂事的地方)(家庭活动)
第六课活动2:我的家务小妙招(短视频网络分享)(家庭活动)
第三单元 信息万花筒
第七课活动1:推荐《我最爱的一档电视节目》(晨会活动)
第七课活动2:组织辩论赛:这一档优秀的节目马上就要结束了,我想看VS保护眼睛,妈妈觉得我不应该看(班会活动)
第八课活动1:排演网络安全情景剧《我们是网络安全小卫士》(班会活动)
第八课活动2:我会设计小游戏(家庭活动)
第九课活动:我会设计广告(真实、有趣味、富有感染力)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第十课活动:不用塑料的一天(体验分享活动)
第十一课活动1:变废为宝创意大比拼(家庭活动)
第十一课活动2:三明治种植法(种植社团活动)第十二课活动:跳蚤市场(年级活动)
三、实践:开展第二课堂实践的注意点
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第二课堂的实践研究,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注意点:
(一)第二课堂的目标要“定向”,一定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升华
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并非随意安排,一定是和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相结合,所以一定是为了达成道法第一课堂的教学目标。它的开展是为了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以及对第一课堂的延伸,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能力技能的提升,更好地实现道法教学的目标。
道法教师要针对第二课堂的反馈信息不断完善课堂内容,注重二者的有机统一,更好地发挥其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一课设计的第二课堂活动是我的家务小妙招(短视频网络分享)活动,家长指导孩子做家务并分享到网络,孩子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体谅父母的辛苦,体会到自己做为家庭一分子的重要性,激发了为家庭作贡献的意识和行动。
(二)第二课堂的主体是“学生”,真正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第二课堂的目的一定是为了学生,基于道法课程进行的第二课堂的实践研究,活动的对象一定是一个个有思想,有自我主见的学生,要考虑到他们的身心接受程度,更不能做“表面文章”,要考虑到对学生的有效性。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中小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阶段,其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确立自身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以及在集体中所占有的地位。因此,在第一课堂中掌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需要在第二课堂以及生活的实践中,不断地感受、体验、巩固、修正……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之“知、信、情、意、行”的统一,增强道法教育的持久性。
(三)第二课堂的形式要“创新”,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与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具有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活动特色鲜明等特点,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拓展思维、大胆创新,深受学生喜爱。
时代在不断地进步,网络自媒体发达的新时代,短视频、抖音、电子相册等媒体日新月异,吸引了很多学生的关注。第二课堂的形式也应与时俱进,这样的形式能激发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热情,让活动更有成效。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变废为宝有妙招》一课设计的三明治种植法(种植社团活动),联系学校种植组的负责老师,请她为班级小朋友讲解了用厨余堆砌“三明治“后来种植青菜(成熟期比较短)的方法,学生在家里进行试验。在这个过程中,家里的厨余垃圾消失了,变成了黑色的肥料,滋养了土地,也种出了香甜新鲜的青菜。在这个過程中,学生是充满兴趣的,有着极高的参与热情,这在他们每天的观察日记里都可以得到体现。
(四)第二课堂的反馈要“及时”,让实践活动更加有效
一堂好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为了一时的热闹,如果没有反馈和评价及时的跟进,那活动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每一次活动后,及时将评价表交给家长和学生,进行不记名的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老师得到及时的反馈,如果评价不高,重新思考调整设计,这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才能更加臻于完善。
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程,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将第一课堂内所学到知识内化为品德和修养,外化为行为习惯,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彦蕊.论初中历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D].开封:河南大学,2014.
[2]况花荣,刘波兰.开展高校第二课堂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科技信息,2010(21).
[3]梅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建设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3.
[4]刘奇.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