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历史优质课设计策略
2020-07-14李颖
李颖
【摘 要】优质课比赛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素养,推动教学改革,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只有立足学情,吃透教材,明确主题,构建生动的教学情境和问题情境,才能设计出一堂好的历史优质课。
【关键词】历史教学;优质课;设计策略
工作第一年笔者参加了市直优质课比赛,历经学校磨课、比赛讲课等环节,感觉收获颇丰。优质课不同于常规教学,一定需要经过精心打磨和设计,一定要有给人震撼、触动人心的亮点,结合自己这次所学所感,笔者简单谈谈设计一节优质课的几点策略:
一、梳理一条明晰的知识主线
教科书的知识点比较零散,各子目间缺乏逻辑联系,因此,教学设计不能照本宣科,要在梳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确定一条明晰的知识主线,只有教学设计线索清晰,课堂讲授才能突出知识主线。以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为例,在最开始的教学中,笔者基本按照教科书的自然结构进行教学设计,将授课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从十千其耦到铁器牛耕
1、铁农具的使用
2、牛耕的推广
(二)从旱涝无常到天府之国——都江堰
(三)从诸侯卑秦到诸侯毕贺——商鞅变法
笔者的指导教师在听完这堂课后,评议这节课给人感觉是零散混乱,各部分逻辑关系不清,使学生无法形成整体的知识框架,而且教学主体分散,没有突出“变革”这一核心主题。梳理教材各子目内容后笔者发现一、二应该都属于变法的背景,是这一时期经济领域的变革,三商鞅变法是政治变革,是各国为适应经济变革及争霸战争的需要而进行的变法运动的显著代表,而各国通过变法最终确立封建制度,促使封建社会的形成,完成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社会大变革。基于以上分析,笔者的指导教师帮笔者梳理知识主线,重组教材内容,修改后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生产力的变革
1、铁农具的使用
2、牛耕的推广
3、都江堰
(二)生产关系的变革
1、私田的出现
2、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三)各国变法——商鞅变法
指导教师听完这节课后,认为笔者的设计虽然知识线索明晰了,各部分的逻辑关系还是没有很好的从标题中体现出来,而且标题生硬平淡艰涩缺乏文学色彩,不够吸引眼球,所以又帮助笔者重新打磨教学设计,修改后的各部分标题内容如下:
(一)变法的背景——小荷才露尖尖角 悄然变革的经济
1、生产力的提高
2、生产关系的变革
(二)变法的过程——铁騎突出刀枪鸣 铁血变革的政治
1、变法背景:雄心万丈,艰难开端
2、变法内容:百废待兴,激变推进
3、变法作用:一统六国,千古流芳
(三)正确的评价——拨开迷雾见本质 客观公正的评价
修改之后的教学设计,既突出”变革”这一主题,变革的背景、过程、评价这一知识主线又很明晰,将原本分散的三个子目的内容统一到了这一知识框架下。
二、确立一个鲜明的教学主题
一节优质课一定要有一个鲜明的教学主题,围绕中心主题教学,这样既能突出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又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主线与脉络。例如,笔者所讲的《大变革的时代》就是围绕“变革”这一主题展开教学,以“变法的背景”、“变法的过程”、“变法的评价”三个模块贯穿全课。在这次优质课比赛中,有一位教师讲《辛亥革命》一课,她是以“梦”为主题,将内容分为追梦——兴中会和同盟会的建立、圆梦——辛亥革命的爆发、碎梦——革命果实被窃取、续梦——“中国梦”,紧紧围绕主题组织教学,授课效果也很好。笔者讲授《大变革的时代》最终以“变革”为主题,构建知识框架。另一位老师讲授洋务运动内容时,以“中国梦”为主题,将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分为:自强梦、求富梦、海防梦、教育梦四大部分,视角新颖,主题鲜明。
三、开辟一个全新的认识视角
历史是纷繁复杂的,不同的史观、不同的视角就会有不同的解读。例如,洋务运动,马克思主义史观下它是面对西方列强侵略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文明史观下它就是东西方两种文明激烈碰撞后,东方文明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而近代化史观下它则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我们应当用多元史观和多元视角来解读历史,从新的视角切入历史。例如,这次比赛中,一位教师在讲《洋务运动》时,将清政府比喻成一个生了病的病人,通过洋务派的“医生”诊断病因、对症下药及看看成效三个模块来探究洋务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结果。观点新颖别致,很打动评委,所以获得高分。
四、设计一个精彩的学生活动
一位教授曾说过:“真正的好课,不是教师的出彩,而是学生的出彩。”一节优质课的亮点,不能只是教师精彩的讲授,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精彩的表现,学生活动,既能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加强生生、师生互动,又能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养。一节优质课一定要有至少一个精彩的学生活动,评判学生活动精彩与否主要看三个维度:
第一是问题的思维深度和角度。所问的问题最好是站在十字路口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例如,商鞅被车裂而死,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一个精彩的学生活动不在于学生“行动”多活跃,而在于学生的“思维”是否动起来了。一定要摒弃“背景、时间、地点、人物、主要内容、结果、影响”等“念书式”提问,着眼于重新整合和运用知识,例如,在学习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这部分内容时,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假如秦国朝廷为听取百姓对变法的意见召开了座谈会,你们是地主、农民、士兵、旧贵族等阶层的代表,你會如何发言,简单谈谈你对变法的态度,你会支持或反对法令中的哪一条?今后会怎么做?”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在理解变法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作答,通过学生的回答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变法的历史作用及旧贵族反对变法的缘由,锻炼他们的知识运用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比单纯提问“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历史作用是什么?”要好很多。
第二是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个好的活动要能够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兴趣,创设的问题情境一定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且要关注学生参与的时间够不够,参与的热情高不高,参与的质量高不高,是否是主动地、实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特别是所设计的活动最好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执教《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师,最后设计了一个问题:“上完这节课,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是同情?悲痛?惋惜?耻辱?为什么?”学生立刻被调动起来,有的说为有邓世昌这样的民族英雄感到自豪,有的说为清政府的腐败感到气愤,有的说泱泱大国被一个蕞尔小国打败而感到可笑,有的说为中国战败丧权辱国感到耻辱……这比单纯问”学习本课给你什么启示”更能广泛调动学生。
第三是与重难点的关联度。学生活动对思维要求比较高,需要给学生一定时间充分思考、讨论,比较耗时,而一節课的时间毕竟有限,所以尽量在重难点内容安排学生活动,紧紧围绕重难点设计学生活动。
五、构建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
新课程标准强调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教师要通过各种史料和多媒体手段创设一个生动的历史场景,让学生回到当时当地的历史情境中,以同情之理解之心、温情与敬意之情,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场景中所发生的人或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更好地理解历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由于初中生阅读分析史料能力有限,所以材料要尽量丰富、直观、典型而且有冲击力,如图片、视频、小故事等,而且多样化的材料还能培养学生多元的视角与广阔的视野。例如,一位老师在讲授《洋务运动》一课时,将书中一段李鸿章在甲午战败后反思洋务运动的文字史料转化为一段电视剧《走向共和》中的视频资料,颇能吸引学生。再如一位老师在执教《五四运动》一课时,设置了一个场景,让学生穿越到1919年的北平,作为一名记者报导五四运动背景、过程、学生口号等概况。
六、凸显一种独特的授课风格
优质课一定要“有个性”,不要去刻意模仿别人,最好能依据自己所擅长的授课方式来确定自己的教学方式,充分展现自己的独特风格,让别人也无法复制你。例如,语言表达能力强的老师可以多讲故事,语言幽默的老师可以展开即兴表演活跃课堂气氛,亲和力强的老师可以多开展学生活动,学术功底强的老师可以多进行史料分析及问题探究,激情澎湃的老师可以慷慨激昂尽情施展,内秀平稳的老师可以得体大方娓娓道来。在这次比赛中,我校的一位男老师本身对战争史感兴趣,加之他声音洪亮,气场很强,于是他选择了《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最后在比赛中能够挥洒自如,表现出色。优质课一定要充分体现自己独特的擅长的教学风格,让评委觉得这节课只有你才可以上出这样的效果,留给评委一个深刻的印象。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节优质课是一个教师的语言功底、精神面貌、知识积淀、随机应变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体现,只有平时多学习、多看书、多积累,怀揣对教育教学的极大热忱,向有经验的虚心求教,才能够真正讲好一节优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