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养老事业的问题与完善策略
2020-07-14苏子豪陈爱如
苏子豪 陈爱如
摘 要:养老是当前社会工作重要的工作领域,如何将养老事业与社会工作有机结合是目前中国社会工作应当关注的问题。在社会工作介入养老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理论指导缺乏、服务层次较浅、城乡差距明显的问题。要想解决当前养老社会工作的问题,需要养老理论与实务融合发展、养老浅层与深层融合发展、城乡养老事业融合发展。
关键词:社会工作;养老事业;居家社区养老;机构养老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5-0071-03
21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经济社会由高速发展阶段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发展更加注重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意味着社会将更多的目光聚集到了弱势群体。21世纪之后,中国进入了老龄化时代,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5亿,同时,提出了“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计划。社会工作作为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在社会工作重建之初,中国社会工作的开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中国社会工作的研究注重“西学东渐”,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对我国的社会工作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建立和完善学科知识体系,“教育先行”[2],发展社会工作;二是当时中国并没有进入老龄化社会,有关部门和人士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关注度不够,相应的对老年社会工作的投入和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少;三是社会工作重建之初与本土老年群体社会现实情况结合程度不够,体现在实务层面就是实务开展的专业化不高,完全照搬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模式,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进入21世纪以后,社会工作的研究更加注重结合本土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极大促进了我国社会工作的开展。由于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社会工作如何更好地服务养老工作的问题也日益提上日程。本文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介入养老事业的研究与实务现状,分析了社会工作介入养老事业的方法、问题与完善策略。
一、社会工作介入养老事业的相关探究
我国现有的养老体系框架,基本上覆盖了所有老年人。老年人照顾(即养老)是指“由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帮助和支援的专业服务”[3]。将养老实践总结成一套规范性的做法,有机地把养老的各主体和各方面的资源整合在一起,会加快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社会工作介入养老事业,是社会工作中重要的服务领域,在社会工作与养老事业的相互碰撞与融合中,我国学者做了诸多研究。
(一)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养老事业的现状探究
《“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提出了居家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和医养结合养老三种养老模式。该文件表明了我国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养老事业的发展方向。
无论是养老方式的主观选择还是主流养老模式,居家养老都是目前养老的主流方式[4]。由于家庭成员有限的精力和照顾的专业性不足,导致家庭养老并不能满足老人的所有需求,加上老年人对社工的认知度偏低,使专业机构的介入也变得很有限[5]。从重要性和必要性上来看,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需要提升老年人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廖鸿冰、李斌围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工作介入,分析了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并阐释了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6]。
此外,从对象上来讲,主要是从老年人和照顾者入手。老年人由于其生理和心理以及社会交往等衰退,他们往往需要更多的心理和社会交往,照顾者由于长期的照顾往往会产生倦怠心理和行为。社会工作者可以从老年人和老年照顾者两个方面介入,一方面注重对照顾者的心理疏导,培训其照顾技能,另一方面对老年人做个案和小组活动,满足他们的需求[7]。由于市场因素、传统观念、政策落实、消费水平等的影响,民营养老机构在社会工作服务方面亟待加强,养老机构在社会工作介入方面重视程度不够,专业社工配备和社会工作活动开展较少[8]。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中,取消了养老机构的设立许可制度,进一步松绑了机构养老的发展,这对中国的机构养老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同时也对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提供了机遇。社会工作要利用这个机遇,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为更多的老人以及相关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
(二)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养老事业的方法探究
目前社会工作介入养老事业主要是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保障,充分协调各方力量,并利用社会工作的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方法,为老年人建构一个社会支持网络,充分保障老年人的养老需求[9]。近年来,学者把社区照顾引入居家养老领域,将居家养老與社区养老相结合,并将社会工作引入社区照顾,认为“如果没有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参与,社区照顾充其量只能算是传统的邻里照顾和家庭照顾”[10]。在这种社会工作参与的养老事业的实践中,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为解决老年人的问题和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就目前来看,并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再者,社会工作介入的层次较浅,仅仅是娱乐类和教育类的活动,方法的专业性仍需进一步提升。
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专业方法对养老质量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吕新萍在做个案研究之后认为由于养老机构“缺少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专业手法”,导致了养老机构在服务时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要加强养老机构的社会工作理念,并倡导机构工作人员要加强社会工作专业训练[11]。在实践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升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的服务效果,广州市老人院提出了“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和社会化水平”的方法,认为需要从“提高自身素质”“合理配备社工人才”“持续改善服务品质”和“加强宣传交流”四个方面入手[12]。福利多元作为一种理论视角,是社会企业和社工机构介入养老服务的重要理论依据,它强调市场在老年福利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对政府、社会组织、家庭等福利主体的有效补充,同时强调社会企业、政府、社会工作者等多元主体的相互融合,实现对养老服务的有效介入[13]。目前,机构养老的社会工作介入虽然起步较早,但是在理念和方法上的探索仍不够深入,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需求满足上。
(三)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居家社区养老的照顾伦理和本土化探究
现代家庭的核心化和小型化,导致居家养老中的家庭照顾伦理遭到严峻的挑战[14],在当下机构养老和医养结合模式均不成熟的情况下,家庭照顾伦理缺失十分不利于养老事业的平稳发展。所以,这需要社会工作介入,恢复和重建照顾伦理,使我国的养老事业平稳渡过转型期。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是对“社区内照顾”理念的运用,避免了机构养老中“人情味”缺失、“与世隔绝”以及程式化的照顾模式[15],同时又符合中国传统的孝道观。陈伟从“居家养老服务提供者(who)”、“享受服务的老年人群体(Whom)”、“服务内容(What)”和“提供形式(How)”四个方面分析了英国社区照顾和我国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本土化进程[16]。老年人更需要“接地气”的社会服务,所以社会工作需要本土化的探索,使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方法和技巧更符合广大中国老年人的需求。
二、社会工作介入养老事业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指导缺乏
目前社会工作在养老领域的理论探索较少,呈现“嵌入性”[17]的特点。这不仅是社会工作在养老领域的特点,也是整个中国社会工作的特点。在养老实务的发展过程中,近些年也出现了健康养老、智慧养老等观点,但仍停留在探索阶段,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务模式。众所周知,社会工作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专业,但是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撑,实务工作就会缺少科学性,实务过程也会变得具有随意性,缺少规范。《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18]的出版,虽然使社会工作的规范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理论探索不够深入的问题依然存在。从实务的角度来看,近年来中国社会工作的实务发展可以说是蒸蒸日上,特别是社会工作的发展占据了中国社会工作的主流地位,社会工作为我国的养老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在实务中探索养老社会工作的模式,走出一条本土化的养老社会工作道路。
(二)服务层次较浅
在养老领域,社会工作的介入层次是较浅的。从众多文獻和实务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前的社会工作在养老领域大多是以娱乐类和教育类的活动为主,重点是丰富老年人的活动,促进老年人继续社会化。在这里,要区分需求和问题这两个概念。举办娱乐类和教育类的老年活动当然对养老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这只是从浅层次需求的角度来看的,社会工作也应该有问题意识。社会工作不仅仅是丰富老年人的生活,满足较浅层次的需求,还要聚焦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问题。只有挖掘并解决深层次的问题,才能真正促进老年人的成功老龄化。
(三)城乡差距明显
从城乡二元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社会工作介入养老事业还仅仅停留在城市地区,农村地区养老的社会工作介入几乎是一个空白。社会工作的发展是有自己的特殊规律的,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往往社会工作开展得较好,这也能解释社会工作开展的城乡差距较大的问题。但是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地区往往需要更多的社会服务。目前中国农村的养老基本上是居家养老,生理、心理和社会交往等问题和需求也较为突出,农村的老人有更多的社会工作服务的需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国,农村养老社会工作的开展却非常滞后。从中国社会工作开展的历程来看,政策的推动往往能促进社会工作的开展。所以,从政策的角度来看,应该发挥社会工作者倡导者的角色,呼吁政府和社会把有限的资源向农村的养老事业中倾斜,实现养老政策和养老服务的均等化。农村养老社会工作的开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加强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同时,也需要政府、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者以及广大的社会组织参与其中,共同促进农村养老社会工作的开展。
三、社会工作介入养老事业的完善策略
(一)理念:养老理论与实务融合发展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本身具有“嵌入性”,社会工作嵌入到养老事业,利用社会工作独特的理论视角和实务方法,将养老事业与社会工作有机融合将会推动我国养老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二者的融合发展,要加强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在养老领域的探索,注重将理论融入实务中,在实务中探索和检验理论。这要求社会工作者要将研究者和实务者两个角色融为一身,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同时也要对研究机构和实务机构进行引导,推出一定的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工作者在研究和实务领域加快对养老模式从“嵌入”到“融合”的转变。
(二)内容:养老浅层与深层融合发展
当前的社会工作实务层次较浅,并没有将社会工作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如果仅仅停留在浅层服务,没有表现出深层次的专业性,那么社会工作不仅在养老领域,在其他领域也会很容易被其他类似的社会组织所替代,这不利于社会工作的长远开展。要想推动社会工作介入养老的浅层服务与深层服务融合发展,在加强理论与实务探索的同时,还要在需求评估时加强社会工作者的问题意识,挖掘服务对象的深层次需求。在实务介入过程中,也要注意把适合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理论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务中去。注重深层服务,并不是浅层服务不重要,而是当前的社会工作服务层次较浅,需要加强深层次的服务,提升专业性,最终的目标是在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模式的过程中实务层次要深浅融合发展。
(三)结构:城乡养老事业融合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深刻的社会事实。社会工作在农村的养老事业中想要发挥作用,就必须推动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模式的城乡融合发展。要想推动城乡社会工作的融合发展就需要人才的支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缺乏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城市”属性的社会工作者不愿意进入农村,“农村”属性的社会工作者不想返回到农村,社会工作者的“城——乡”流动和“乡——城”流动都不可行。要想在农村发展社会工作,就必须在农村社区中培育农村“原生”的社会工作者。一方面需要政府重视农村的养老工作,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城市中对农村的“原生”社会工作者进行培训和督导,在农村培养专业的养老社工。城乡的融合发展就是要以城促乡,为农村注入资源,推动农村养老社会工作的发展。
四、结语
养老是当前社会工作重要的工作领域,如何将养老与社会工作有机结合是目前中国社会工作应当思考的问题。在当前我国的三种主流的养老模式中,社会工作介入最多的是居家社区养老模式,机构养老和医养结合模式的社会工作介入相对较少。居家社区养老模式的社会工作介入,更多的是侧重于娱乐类和教育类的社会工作活动,在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上尚处于较浅的层次,需要社会工作者进一步探索更深层次的问题和服务。在社会工作介入养老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理论与实务脱节、服务层次较浅和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的问题,这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加强理论与实务的探索,推动服务层次的深浅融合,加强农村养老社会工作的发展,促进城乡养老社会工作的政策和服务的均等化。
参考文献:
[1]文军,陈倩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32-40.
[2]王思斌.走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互相促进发展的新阶段[J].中国社会工作,2018(31).
[3]张恒,黄梅.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7:29-30.
[4]吴帆.中国养老资源供求状况与社会工作介入模式分析[J].人口学刊,2007(3):47-51.
[5]许晓芸.老化与照护:失能老人的长照困境与社会工作服务——基于B市Y社区的调查[J].社会工作,2019(1):81-90.
[6]廖鸿冰,李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4(6):121-124.
[7]何姗姗,虞莲萍,陈奇春.上海市机构养老高龄老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个案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21):5482-5484.
[8]陈爱如,张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对安徽9家机构的实地调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56-61,96.
[9]冯晓丽,刘丽.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的构建[J].重庆社会科学,2016(6):98-103.
[10]张民省.老龄化趋势下中国养老模式的转变与创新[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17-122.
[11]吕新萍.养老院老人的需求与养老机构专业化——对北京市某养老院的个案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4(1):65-68.
[12]常广才.养老机构社工如何实现“三化”[J].社会工作,2009(6).
[13]李静.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社会企业介入养老服务:理论、优势与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9-15.
[14]张岭泉,陈熹.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路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147-153.
[15]田奇恒,孟传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服务—学习模式实践论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1(11):88-91.
[16]陈伟.英国社区照顾之于我國“居家养老服务”本土化进程及服务模式的构建[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93-99.
[17]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11(2):206-222.
[18]张恒,黄梅.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7:18-19.
[19]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9):129-136.
[20]王素明,王志中,齐建.基于医务社会工作视角的出院计划在医养结合中的重要性及可行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疗,2018(34):4206-4211.
[21]李涵.基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专业化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研究[J].发展研究,2016(7):90-92.
[22]涂宇明.社工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发挥作用的实践与启示[J].改革与开放,2016(15):84-85,81.
[23]周平双,张举国.社会工作视角下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研究——以兰州市为例[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50-55.
[24]文军.社会工作模式: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7-100.
[25]Barbra Teater著.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M].余潇,刘艳霞,黄玺,吴腾,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213-214.
[26]孙钦荣.老龄社会下各主体对老年社区工作的认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1):241-244.
[27]陈伟东,吴岚波.从嵌入到融入:社区三社联动发展趋势研究[J].中州学刊,2019(1)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