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中英与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本体”比较研究

2020-07-14王景阳海兰

学理论·下 2020年5期
关键词:本体

王景阳 海兰

摘 要:成中英先生是中国第三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其本体诠释学以中国的传统哲学中的本体和经传为基础,借鉴和吸收西方的学术理论发展起来。而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将古典诠释学、浪漫主义解释学、精神科学与现象学、本体论融会贯通,构筑起哲学诠释学。两人均是其理论的集大成者,“本体”是两人理论构架中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两人关于本体的理论,进行比较,寻找出其理论的异同点。这同时也代表了中西方哲学中的本体论异同。

关键词:成中英;伽达默尔;本体诠释学;哲学解释学;本体

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5-0068-03

在中西方,“本体”都不是凭空由哪一位哲学家提出并迅速为人所知的,“本体”都有其发展历程,中西方哲学中的本体发展有各自的色彩。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本体论可以将其分成五个阶段:《周易》哲学系统的建立;儒学与道学的两分;佛学学说的汇入;“理”“气”“心”学的哲学发展;当代新儒学[1]。这五阶段传统的中国哲学的本体论发展也是为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奠定了本体论的基础。西方哲学的本体论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古希腊罗马时期,这一阶段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基本形成了西方本体的概念。二是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哲学时期,一种超越创造者的本体观。三是德国古典唯心传统中的本体观,一种内在主体化精神的转向。四是继康德之后,由施莱尔马赫到狄尔泰发展出的方法论诠释学,把理解和解释作为精神科学的独特方法来对待。五是由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起,经海德格尔的存在理论升华,伽达默尔将其推进至哲学诠释学[2]。通过各自本体哲学的历史脉络发展,成中英和伽达默尔在自己所论著的解释学理论中对“本体”也是各有各自的不一样的诠释。

一、成中英诠释学中的“本体”

(一)中国传统本体概念

中国最早是以字释词,本体二字分开而述。从《易经》和《易传》中能够追溯其最早的概念。“本”即是《彖辞》中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还表现在祖先崇拜。“体”即是:“君子体仁”。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本”作为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在其内;“体”作为不断扩大的过程,在其外;“本体”即是由本表体、由体入本的整体。本体互为内外,构为阴阳。本体一词,首次出现在东汉荀爽的著述中。他在解释《易传》否卦九五爻辞中“系于苞桑”这一语中,“苞桑”一词即是“本体”[3]。同时,中国传统哲学对本体的思考至此从未中断,从魏晋新道家到受佛教影响的宋明朱子学,一直到今天[3]。成中英作为第三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有关本体理论的思想直接承接了中国传统的关于本体的解释。

(二)成中英对本体的解释

成中英分别从“本”“体”“本体”三层概念去解释。

第一层:本,它是一种动态的力量,具有历史性、时间性、内在性,并在动态的过程中得出结果;它是一个动态过程,即成为包含目的的“体”的发生过程。从本中,我们可以发展出最原始的概念:太极——动与静、阴与阳,这也是存在产生的起因。

第二层:体,它是一种目的,是整体、体系,具有空间性和外在性。体可以分为物体和身体,身体既包含人,也包含动物。可以分成六种原因。(1)体是整体性的存在。(2)体是单一性的存在。(3)体存在于时空中。(4)体有内外之分。(5)事物自身均有内外在的变化,这两种不同的变化之间却相互影响。语言为事物自身的内外之别的延伸,将外的行为转化为内的体验。(6)“虚而不屈,动而愈出”[4]。

第三层:本体,它是最终的思考,就如同终极关怀一样。本体所强调的就是本与体的这种动态的过程和动态的状态,即具有本体性。对本体的把握不能通过外在观察,外在观察只能获得关于周遭世界的客观知识。这种知识是对世界的外在理解。相应地,从本体之内来把握本体自身就是内在理解。“本体即宇宙呈现的生动活泼、生生不息的整体。具有时间性、空间性、生命性、创造性。”[5]成中英認为本体的意义有两点:对象的意义和验存的意义。对象的意义就是将本体视为一种实在的东西;验存的意义就是将主客观同时结合的感受,即体验的存在[6]。成中英的本体解释,就是作为根源性的本体,活生生的宇宙本体,又是据此产生的知识体系。

总而言之,本体就是宇宙本源及其衍生的宇宙生命的整体。这样的本体解释,根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对于宇宙和生命本源的理解,尤其是作为中国哲学源头的易经哲学。

(三)本体与诠释的关联

在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中,本和体是密切相关的。本能够对体的变化进行解释,产生出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同时,体也影响着或是遮蔽着本。透过这种影响,体返回到本之中,对本形成一种重构,本得以获得空间的再开放和发展的再自由。“一种本是发生学上的一种根源,宇宙发生,人的发生是有个胚胎过程,宇宙就是从一个原始的宇宙开始。二是本有个理性基础和逻辑基础”[7]。至此有两个概念:“本体诠释”和“诠释本体”。

在进行本体诠释的过程中,人的本体以客观对象为本体进行说明和解释,在诠释的基础上是统一的,其诠释的重点放在客体、对象之中,体现主体对客观世界的把握。将主体本身和本体放在同一立场,诠释内容是人所面临的或体验到的现象,成中英将这看作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本身的诠释内涵、程度、层次是否足够,这是本体诠释学需要考虑的。”[7]

二、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本体”

(一)早期本体的含义

在古希腊哲学中,哲学家将本体归结为某种物质。例如“水是万物的本源”,再之后的“火”“气”“种子”等这种本原性的概念。随着思想的不断发展,后人承接前人的理论思想并不断地创新,万物最统一的“始基”的本体观念产生,也可以称作是“本原论”。到了近代哲学,亦可说是科学哲学,科学的发展改变着人们对哲学的认知,本体更加微观化,“原子论”“单子论”哲学就是这种思考的产物。这一时期,人们对世界的追问由向外探寻转向了向自身、内在探寻。人类发现了认识自我的能力。近代西方哲学将探索的重心放在了人的感觉和认识、感性和理性上了。

(二)语言,即本体

本体以一种外在性的姿态,作为一种方法呈现在西方哲学的传统中。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通过历史性的研究,研究文本和语言。在其代表作《真理与方法》的最后一部分论述以语言为主线的诠释学本体论转向,伽達默尔认为语言在之于logos,在之于经验,在之于世界。“在解释学中所预设的一切仅仅是语言。”[8]语言是人的存在及真理的展露,存在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述出来,这不是说语言是一种工具,而是从语言作为一种本体的意义上来讲的。语言是人存在的本质,生活在语言中的人才能说是生活在真理中,它是人存在的一种模式,而且,理解本身也只有在语言中才能够得到实现。伽达默尔通过详细追溯语言的兴起和演变,批判工具主义的语言观,呈现了语言对文化遗产和生活世界的解释功能,这种解释同样是对真理的解释。语言解释着历史文本,解释着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语言体现着对在者的解释,这是伽达默尔所认为的存在。语言就是理解,是存在的模式,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语言是理解的媒介,以语言为本体,并通过语言,使理解得以发生。由于语言存在着差异性,在时间、空间以及语言本身的独特性上,伽达默尔运用视域融合的观点去论述,达到共时性。任何理解都是语言学意义上的理解,只有拥有语言的人去理解,语言的包容性就体现在它与存在的密切关系之中。语言并不是一种符号或工具,语言是存在物的模本,这种模本使作为原型的世界第一表现并继续存在。伽达默尔以这种本体化的语言最终构建了解释学的理解本体论[9]。

三、成中英同伽达默尔的“本体”异同比较

(一)本体比较的相同性

伽达默尔认为,我们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始终受到前见的影响,在一种历史的视域中我们要认识真理,要达到视域融合,理解作为传承物与我们本身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相互关系,文本作为在者,语言作为本体,要达到最终的真理,却在前见和视域的影响下不断被解蔽和处于遮蔽的状态中,而这种状态就是解释学意义上的解释学循环,使理解者得以理解对象,同时又获得自身的存在。同时,在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看来,主客体、内外性之间有一种释义循环的作用,我们以自己的主体性、自我意识的展开和世界的客体性、世界意识之间相互循环、相互影响,以产生更完整的整体结构,这就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解释循环”。两种中西方解释学中的这种循环,都是讲这种主客和内外之间进行一种更迭、一种回归,但是这一回归不同于另一种回归,每一种回归是不同的,每一次的循环又都是发展的[10]。

(二)本体的比较的差异性

中西方哲学受到多重原因的影响,它们的理论内容、理论侧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那么以中国传统哲学文本的,吸收了西方哲学解释学中的内容而构建起来的本体诠释学所论述的本体。同承接了海德格尔“此在”,并按照西方哲学历史创立起来的哲学解释学中的本体所表达的意义存在着差异性。两者的差异性通过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第一,中国哲学中的本体包含着一种宇宙观的思考,中国哲学中的本体体现着一种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中的本体更多体现的是本体中的本质。在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中的本体,从精神科学的角度,用语言去理解,达到视域融合,在去蔽的过程中达到或是获得真理。

第二,本体诠释学中的本体最开始就讲求一种经验范畴或是生命范畴,犹如“尽心尽性”“立其大者”等,而哲学解释学中的以历史观的形式进行视域融合,通过对话形式培养个人的生命的自我意识,达到语言语境中的沟通。这是本体诠释学所没有的一个方面。

第三,哲学诠释学追求最终的真理,将语言视为存在,不是作为一种工具,但是语言中所涉及的一些问题要通过分析哲学来进行思考。而本体诠释学有更为灵活的语言空间,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往往是超越语言但不离开语言,语言的灵活性运用不离开理性的表达。

第四,从文本、本体的思考角度来说,本体诠释学更重视其完整性和层次性,不反对注解和追求客观语言的准确性。哲学解释学则对其所谓的考证不太重视。

四、结语

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从中国的古经典,尤其是《易经》方面入手,解释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意义,但其目标是将中国的哲学推广到世界,作为第三代新儒学的代表性人物,他的哲学架构中还包含有后现代哲学、科技哲学、管理哲学等,同时他的本体诠释学也吸收并借鉴了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中的一部分内容,但是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侧重于人文方向,或称之为“科学之外”的哲学。因此,蒯因的自然科学也是其本体诠释学吸收的一部分,其本体诠释学是致力于将中西方的哲学进行融合,呈现出世界哲学的样态。所以,两种理论存在着一定的交集和互相包含的意味在其中。同时对这两种理论还在不断深入发掘中,其比较的异同还需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王治东.成中英“本体诠释学”的关系范畴[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2).

[2]蔡祥元.本体成中英本体诠释学的基本内涵及其困境[J].周易研究,2018(3).

[3]成中英.本体诠释学三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

[4]成中英.本体论本体诠释学的四个核心范畴及其超融性[J].齐鲁学刊,2013(5).

[5]潘德荣.本体与诠释:贺成中英先生70寿诞论文专辑[C].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6]李翔海,邓克武.成中英文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7]王治东,成中英.“本体诠释学”之本、体、用——成中英教授访谈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

[8]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9]林晓希.解释与存在——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理解本体论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

[10]吴倩.从哲学诠释学到本体诠释学——伽达默尔与成中英对本体论的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

猜你喜欢

本体
水果连连看
眼睛是“本体”
土豆“缩水”
一种采暖散热器的散热管安装改进结构
一种陶瓷质环保生态透水砖
一种新型水平移动式折叠手术床
一种便于搭砌的挡土墙砌块
论GFO的基本框架及顶层本体比较研究
Care about the virtue moral education
ontology科技译名